最近国内甲醇市场正在上演 「南北大 PK」:北方市场货源紧俏,价格稳中有升;南方市场却被高库存压得 「步履维艰」,供需矛盾突出。两组数据对比更加直观:内地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港口库存却 「爆仓」 创新高,市场分化态势明显。
为何北方甲醇市场能保持强势?齐盛期货分析师蔡英超给出了答案:进入 9 月,北方市场迎来 「三重利好」,推动供应偏紧。第一,秋季检修季如期开启,甲醇厂家开工率降低,市场供应量随之减少;第二,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下游企业提前开启备货模式,需求端明显升温;第三,部分西北甲醇制烯烃装置加大外采量,进一步加剧了北方市场甲醇的供需矛盾。
库存数据也印证了北方市场的紧俏态势。据隆众资讯统计,截至 9 月 12 日当周,西北主要甲醇厂家库存仅约 20 万吨,较历史同期低 10 万~15 万吨。在库存低位的支撑下,甲醇价格表现坚挺,部分地区价格甚至小幅上涨,厂家根本无需担心销路,市场呈现 「货紧价挺」 的红火局面。
与北方市场的 「热闹」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沿海港口的甲醇市场堪称 「冷清」。受前期进口量持续增多、下游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甲醇港口库存一路飙升,突破历史峰值。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11 日,我国甲醇港口总库存攀升至 155.03 万吨,不仅突破 2019 年 147.89 万吨的库存高点,更创历年来港口库存新高。对此,隆众资讯甲醇分析师张晓艳表示,这一现象属于预期之内,同时也反映出国内外供需偏弱的产业现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港口库存超预期 「堆货」?
蔡英超表示,多重因素叠加引发 「到货潮」。年初以来,伊朗甲醇装置复产速度缓慢,上半年伊朗与以色列爆发军事冲突,航运线路受阻,伊朗当地厂家和港口的甲醇大量积压,无法正常发运。直至冲突结束、航运恢复,此前积压的甲醇集中发往中国,给港口带来 「到货冲击」。更为关键的是,伊朗当地为快速去库,采取 「降价促销」 策略,其甲醇价格长期低于国际进口均价,国内进口商见状纷纷加大进口力度,大量伊朗甲醇涌入港口,直接推高库存。
对此,张晓艳补充道,除伊朗货源之外,东南亚部分新项目投产后,今年多数时间段运行稳健,持续稳定供货。同时,下半年受印度制裁影响,原本流向印度的批量中东甲醇,转而大量流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港口的库存压力。
需求端的疲软则让港口市场 「雪上加霜」。张晓艳表示,海外方面,下半年欧美、东南亚需求较弱,部分原本销往这些地区的非伊朗甲醇,转而销至中国市场。国内方面,醋酸及 MTBE 大投产压制产业经济性,导致部分下游行业开工率被迫降低,叠加国内 MTO(甲醇制烯烃) 阶段性低开工,多重因素共振使得沿海甲醇表观需求疲软。此外,今年油品市场偏弱,为甲醇高进口、高库存提供了充足的仓储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库存高企。
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当前甲醇市场最大的矛盾是 「港口现实弱」 与 「未来预期强」 的博弈。不过,蔡英超认为,无需过度担忧,目前的市场分化只是 「阶段性库存偏移」——内地库存低、港口库存高,但从整体来看,市场供需仍能维持平衡,并未出现大的基本面矛盾。
对于短期港口市场走势,蔡英超认为,目前进口甲醇到货量尚未明显减少,且港口下游企业开工率回升缓慢,库存消化能力有限,短期港口库存大概率维持高位徘徊,价格或受压制,贸易商去库压力较大。张晓艳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沿海高库存局面大概率会延续至 10 月份。
但从长期来看,市场存在改善契机。蔡英超表示,每年 11 月起,我国和中东地区会启动 「保民用天然气」 政策,工业用气缩减,这意味着约 2000 万吨/年的甲醇产能开工率将下降,国际甲醇进口量也会随之减少。「进入 10 月后,港口甲醇有望开启 『季节性去库』,这一趋势会持续到明年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届时港口市场压力将明显缓解,价格或迎来反弹机会。」 他说。
张晓艳则认为,对于沿海甲醇库存的拐点,需密切关注中东地区季节性限气的落实节点及力度,这是判断库存能否下降的关键因素。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