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经营稳健向好,客户机构化趋势加速
8 月份,国内期货行业经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展现出较强韧性,整体呈现客户基础扩容、业务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加速的积极态势。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求释放与金融科技深度赋能,期货行业正在通过多元化布局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生态格局。
中期协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末,全国 150 家期货公司 8 月代理交易额 65.23 万亿元,代理交易量 8.95 亿手,虽较 7 月有所回落,但同比仍保持显著增长。从经营情况看,8 月 150 家期货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 38.61 亿元和 12.34 亿元,虽环比均略有下滑,但同比均录得增长。
「8 月期货公司营收下降与当月市场交易量减少直接相关,主要是受 7 月市场活跃度处于阶段性高位的影响,如纯碱、玻璃等期货品种出现单边行情。而进入 8 月后,商品价格波动收窄,导致部分投机资金离场。」 中州期货副总经理刘建芝表示,不过,8 月新能源、新材料等期货品种成为新的增长点,为市场也注入了新动能。
从同比角度分析,浙商期货副总经理华俊认为,今年以来期货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全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显著增长,为期货公司带来了直接的营收和利润增长。
刘建芝认为,期货公司客户结构优化与业务模式多元化创新是驱动行业盈利能力同比提升的核心因素。据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全市场有效客户数达 261 万户,同比增长 12%,其中法人客户数较五年前增长 55%,产业客户套保手续费贡献度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期货公司加速摆脱对经纪业务的单一依赖,逐渐形成 「多元业务协同增长」 的发展结构。
围绕行业转型深化,刘建芝进一步分析称,一方面,期货经营机构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成为稳定的收益补充,其通过低风险配置 (如国债逆回购、高评级信用债等) 实现稳健回报,在市场交易规模波动时有效对冲了经纪业务风险。另一方面,场外衍生品业务持续放量。据中期协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行业场外衍生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0%,尤其是在新能源、化工等领域,实体企业的定制化套保方案需求激增,推动该业务收入增长。此外,资管业务贡献显著提升,受益于金融期货市场活跃度的提升,期货资管产品加速迭代,「固收+期货」 等创新产品规模同比增长迅速,主动管理型产品占比扩大,使期货经营机构摆脱了此前以通道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从而形成了 「自有资金投资稳底盘、场外与资管拓增量」 的盈利格局。
华俊也认为,期货公司单纯依赖经纪业务的局面正在改变。随着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多元化业务收入占比的持续提升,增强了期货行业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底,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突破 1.8 万亿元,较 2024 年年末增长 18%,上半年有效客户数创历史新高,法人客户占比提升至 32%,显示出期货市场机构化趋势加速。
对此,受访人士纷纷认为,在资金与客户基础持续夯实的背景下,期货市场发展呈现长期向好趋势。
「从目前来看,国内绿色品种扩容将持续释放红利,其中广期所多晶硅、工业硅期货持续活跃,上期所胶版印刷纸期货通过交割规则引导产业绿色生产。此外,上期所正在推进液化天然气期货研发。随着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融合加深,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 刘建芝告诉记者,即使短期内行业有波动,但也不改长期向好的趋势。
华俊表示,未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有望不断拓展。一是期货公司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深度嵌入产业链,将继续为实体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套期保值方案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二是随着更多国际化品种的推出和 「跨境交易」 模式的探索,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有望逐步提升。三是国内不少期货公司积极布局海外,提供全球风险管理服务。四是各大期货公司正在持续加大在 IT 领域的投入,通过优化交易系统、开发智能投研工具、升级线上服务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未来,金融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