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0 月 15 日发布的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突破 30 万亿元,达到 30.09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4.42 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 14.75 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 22.71 万亿元。
作为衡量金融总量的核心指标——社融增速、广义货币 (M2) 增速延续高位,表明货币金融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环境。9 月末,社融存量增速同比增长 8.7%,比上年同期高 0.7 个百分点;广义货币 (M2) 增速同比增长 8.4%,比上年同期高 1.5 个百分点。
单从 9 月数据看,当月社融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表现较为平稳。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反映资金活化程度的狭义货币 (M1) 增速近几个月回升态势明显,9 月末升至 7.2%,比今年 2 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了 7.1 个百分点。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以来 M1、M2「剪刀差」 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此次将原有的三篇新闻稿 《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合并为一篇 《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同时,为保证各方面获取金融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此次调整对原有三篇数据报告内容不做删减,仅对内容进行合并。
「政府债+企业债」 贡献超四成新增社融
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 11.46 万亿元,同比多 4.28 万亿元。同时,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净融资规模达 1.57 万亿元。受此影响,前三季度,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升至 43%。
业内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单一的贷款指标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在社融规模增量中的占比降至 48%,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其他更为丰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
「平均来看,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 25% 左右,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银行不仅在信贷投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也是债券投资的主要参与方。」 上述专家称,再考虑到更多参与股权市场的券商、基金等各类非银机构,加总来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远不限于贷款这个单一渠道,宜更多观察社融等更全面的统计指标来看待金融支持力度。
信贷增长保持平稳
尽管 9 月末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速降至 6.6%,但根据估算,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在 7.7% 左右,9 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 1.29 万亿元。
9 月重点行业扩张和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等因素为信贷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9 月,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居民信贷需求有所回升。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效释放。
前三季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 36.0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 15.0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2%,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贷款规模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贷款利率保持低位水平。9 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 (本外币) 加权平均利率约为 3.1%,比上年同期低约 40 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 (本外币) 加权平均利率约为 3.1%,比上年同期低约 25 个基点。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总体仍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低通胀、低利率是基本特征。与政府部门相比,私营部门对利率更加敏感。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要更加关注利率含义,把握好量价协同以及贷款、债券、理财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有效发挥利率调控机制的作用,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M1 增速继续提升,专家释疑居民存款 「搬家」
9 月末,M1 同比增长 7.2%,增速比上月末大幅提升 1.2 个百分点,比今年 2 月末的年内低点 (0.1%) 提升了 7.1 个百分点。
M1 是当期经济活动的反映,近几个月,M1 增速持续回升,除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外,也与企业和居民定期存款活化有关。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 明显收敛,9 月 「剪刀差」 进一步收窄至 1.2 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今年新修订后的 M1 统计口径中包括单位活期存款与个人活期存款。在近期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不少市场机构将非银机构存款与居民部门存款之间的增减变化,视同居民存款 「搬家」 到股市。不过,上述观点并不准确,不同部门的存款变化并不必然影响股市变化。
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年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主要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等因素有关。
所谓存款 「搬家」,本质上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一种表现,即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变化,把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的现象。从最新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增加 12.73 万亿元,规模较前八个月明显增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4.81 万亿元,规模较前八个月有所回落。
「存款搬家是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收益率相对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 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不同金融资产收益率比价关系改变后,资金会由低收益资产流向高收益资产,利率的影响和传导作用会体现得较为明显。2023 年以来,存款 「搬家」 和 「回流」 现象时有发生。
专家认为,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近期产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全年经济实现 5% 左右预期增长目标有较好基础。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