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心怡
随着全国各省市前三季度 GDP 数据陆续发布,区域经济亮点频现。
《科创板日报》 记者注意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机器人相关数据表现亮眼。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正持续为传统产业赋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深度转型。
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就在昨天 (10 月 24 日),京东物流宣布,未来 5 年要采购 300 万台机器人、100 万台无人车和 10 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
▍杭州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达 97.9%
浙江省统计局 10 月 24 日公布,前三季度,该省地区生产总值 68495 亿元,同比增长 5.7%。其中,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65.6%、52.5%、41.1%、41.3%。
在浙江各市中,杭州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显著,达到 97.9%。而宁波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投资增长 9.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
上海高端制造业出口增势也十分明显,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机床、石化机械出口分别增长 41.6%、39%、36.5%、29.6%。
在设备更新等政策带动下,四川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3.6%,比上年全年加快 8.8 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发电机组等相关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50%、48.1%、41.8%。
前三季度,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8%,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明显。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7.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82.7%。分产品看,工业机器人增长 18.2%。此外,笔记本电脑产量增长 26.6%,液晶电视机增长 13.4%,集成电路增长 12.8%,充电桩增长 39.0%。
辽宁前三季度 GDP 为 24283.9 亿元,同比增长 4.3%。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4.0%;钢材产量与上年同期持平。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各省市 GDP 数据里面所提到的机器人,并非人形机器人,也不是智能机器人,而多数是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依然属于自动化的范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化,亮点在于,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实现自动化,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井喷。而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正在不断提高,包括滚珠丝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配件领域国产化率正在不断提高。」
除了工业机器人,多省市服务机器人的产量也有所增长。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8415.9 亿元,同比增长 5.6%。其中,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 39.6%。
湖南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3.8%,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 6.0 个百分点;新兴产品增势突出,其中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 30.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 53.2%,服务器产量增长 30.8%。

▍「AI+制造」 加快落地
除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加快落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与应用。
上海前三季度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8.5% ,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同比增长 12.8%,增速较今年上半年的 12.3% 进一步提升,也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 3.2%,已成为拉动全市 GDP 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工业方面,四川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5%,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0.4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 11.6%,连续 9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 21.6%、20.2%。
广西的数据则显示,人工智能有力推动产业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加速,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27.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20.2 个百分点。
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2.4%、11.6% 和 10.6%。
《科创板日报》 记者了解到,在各省市经济发展中,海康威视、美的等头部龙头企业都在积极把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
在工业制造领域,海康的大模型产品正助力生产安全、产品质量、运营管理等。比如,海康睿影的 X 光检测技术,结合 AI 大模型,可识别电路焊接内部缺陷,提升检测效率。
今年以来,海康威视观澜大模型还在自身制造基地规模化落地,深度融入生产环节,推动工厂提质增效。以智能补光灯的装配为例,依托观澜大模型,通过实时视频,逐步分析装配流程,监测每个动作的执行与顺序,线边显示屏实时反馈工序是否合规。
此外,观澜大模型在生产基地的螺钉漏打、导热垫漏放、风扇装反、把手漏装、PE 孔垫有无、丝印 LOGO 缺失等场景开展装配错漏检测,经多条产线验证,检测准确率达 99%以上。
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作为行业首个智能体工厂已经正式落地,14 个智能体覆盖了 38 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并依托 「美的工厂大脑」 通过 Agent-to-Agent (A2A) 通信实现智能体自治协同,并集成工业领域大模型推理引擎增强智能决策能力。
盘和林表示,AI 和制造业融合是大势所趋,而 AI 对制造业的提升并非规模,产能,而是质量,比如 AI 视觉机器在质量检测上更加精准。
在盘和林看来,「AI+制造」 是为制造业个性化定制需求所服务。「有了 AI,比如智能排产,企业能够在不同产品间切换,而不会增加边际成本,这种制造趋势也被成为柔性制造,按需生产。AI 在制造业的普及依然要看 AI 的性价比,企业会在乎使用 AI 的成本,而不是仅仅的关注用 AI。」
谈及 AI 在制造业落地的挑战,盘和林向 《科创板日报》 记者认为,其一,AI 和制造业融合的场景还不够丰富,大多数智造,本质上是自动控制领域,而并非 AI;其二,AI 和制造业融合要考虑成本效益,要考虑可行性,如今成熟的 AI+制造方案仍在探索;其三,AI+制造由人才和算力共同支撑,这对于企业基础设施和人才团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