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娜 每经编辑|彭水萍
近日,中国证监会印发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从准入管理、投资运作、风险管理等环节推出一揽子改革举措。《方案》 明确将优化准入流程、扩大 ETF 期权投资、统一外资公募短线交易规则,并允许境内机构为外资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等。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境外资产管理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操作便利性与风险对冲能力,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短线交易规则统一
《方案》 明确了外资公募基金短线交易适用规则,给予外资公募基金与境内公募基金按产品账户维度计算短线交易持股比例的同等待遇,便利境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开展投资。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第四十四条,上市公司、股票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的公司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外资机构面对的是合并计算规则。某外资机构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解释称,过去监管部门将同一集团旗下所有基金产品的持股合并计算。即使每只基金仅持有某上市公司不足百分之一的股份,若旗下多只基金共同持股累计超过 5%,该外资机构仍被视为大股东,从而受到短线交易限制。
「为规避合规风险,外资机构通常会在内部设定严格的持股红线,例如 4.9%。一旦接近该比例,即便非常看好某家上市公司或某个行业,也不得不停止买入。此外,同一公司旗下不同基金经理若均看好同一股票,还需进行内部协调,分配买入额度,操作难度较大。」 该外资机构人士进一步表示。
此外,该人士进一步指出,本次新规主要惠及在海外发行、以中国为投资主题的美元基金等离岸产品。规则统一后,外资机构在 A 股市场的投资灵活度将显著提升,也更有利于其执行长期配置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该政策仍处于监管表态与规则修订推进阶段,尚未立即生效,但方向已经明确。
风险管理工具箱扩容
在优化短线交易规则的同时,《方案》 还提出拓宽合格境外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具范围,包括允许使用 ETF 期权,并稳步放开更多商品期货期权品种。
具体表现方面,首先是允许使用 ETF 期权开展风险管理。积极发挥合格境外投资者渠道产品覆盖面大、有利于支持风险管理与资产配置诉求的优势,平稳推进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 ETF 期权,满足外资套期保值合理需求。其次是允许参与更多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交易。持续、滚动放开更多商品期货期权品种,满足外资多资产策略下大类资产配置需求,以及商贸实业类外资对冲现货价格风险等需求。
这一开放政策为资产管理人提供了更直接、更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前述机构人士将其形象地比喻,使用 ETF 期权相当于为投资组合购买一份保险。例如,投资经理可通过买入看跌期权,对冲潜在的市场下跌风险,从而增强组合的抗波动能力,产品的回撤也会变小。
该机构人士进一步表示,过去,外资在中国市场进行资产配置时,可用工具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股票和债券领域。若想进一步拓展至海外或其他资产类别,则往往面临 QDII 额度限制、产品类型不全、衍生品市场不成熟等多重制约。此次 ETF 期权和商品期货期权的有序放开,标志着外资在境内的风险管理工具箱进一步丰富,使其在应对市场风险时拥有更多元、更灵活的选择。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