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北京亦庄的早高峰车流中,一辆没有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平稳穿梭;广州黄埔,乘客自主拉开无人驾驶车车门;武汉经开区的主干道上,无人驾驶出租车与私家车、公交车有序并行……
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多个城市的日常风景。
越来越多人解锁了 「无需司机」 的乘车体验。一位乘客和 Tech 星球分享:「第一次坐的时候还挺紧张,全程盯着路况,结果发现车辆减速、避让都很平稳,比想象中靠谱多了。」 也有乘客表示:「不用和司机沟通,而且全程安静舒适,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打到臭车。」
从最初的紧张试探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乘客接纳背后,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走向成熟。这同时也意味着,从早期的概念萌芽到规模化运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产业已走过关键跨越。
如今,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头部企业,已分别在国内外累计投放近千辆无人出租车,覆盖商务通勤、短途出行、接驳换乘等多个场景。
安全行驶里程这一核心数据,更是直观印证了行业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Waymo 与萝卜快跑已实现超亿公里安全行驶里程。而文远知行累计约 5500 万公里,小马智行约 4800 万公里。
当科幻场景逐步融入市井烟火,Robotaxi 不再只能用技术突破来衡量,而是点燃了市场对智能出行的无限期待。
资本入局、企业竞速
Robotaxi 赛道近期动作频频,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两大头部玩家不约而同登陆港股;小鹏汽车等整车巨头跨界入局,为赛道注入新的竞争变量;而百度萝卜快跑更是以超 1700 万单的全球累计服务单量,展现了规模化运营。
此外,千里科技、哈啰、滴滴自动驾驶也在加速 Robotaxi 领域的探索。
从技术玩家到整车厂商巨头,从资本上市到运营破局,多元主体的同台竞技,让 Robotaxi 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
企业相互竞逐背后,是庞大市场潜力,高盛发布的研报给出了极具冲击力的预测:中国 Robotaxi 的潜在市场规模 (TAM) 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5400 万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120 亿美元,到了 2035 年,这一数值将达 470 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 2025 至 2035 年的十年间,市场规模将完成 757 倍的跨越式增长,这样的增长势能,无疑让 Robotaxi 成为智能出行领域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
在资本与企业的双重推动下,行业成熟度正加速提升。一位深耕 Robotaxi 领域的从业者直言:「密集的入局动作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用户接受度三重因素的成熟。」
事实上,从技术验证到小规模运营,再到如今部分城市实现常态化服务,Robotaxi 已完成从概念到实用的跨越,而越来越多企业的入局,更将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体验。
车辆规模的预测数据,更直观展现了赛道的增长前景。高盛的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底中国将有约 5000 辆上路运营,至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 63.2 万辆。
其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等当前已占据先发优势的参与者,大概率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玩家,主导这场智能出行的产业革命。
不过看似一片火热的市场背后,却藏着现实的寒意。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港股上市首日均遭遇破发,文远知行发行价 27.1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96%;小马智行发行价 139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28%。
两家头部企业的同步遇冷,打破了赛道 「只涨不跌」 的乐观想象。
「2021 年自动驾驶行业还处在资本追捧的黄金时代,如今 Robotaxi 商业化节奏明显提速,却也让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位关注出行领域的投资从业者向 Tech 星球坦言。
在他看来,此前资本更看重技术潜力与市场想象空间,而当企业进入上市募资、规模化运营的深水区,政策落地节奏、安全技术冗余等现实变量,都开始成为资本衡量价值的关键指标。
这意味着赛道要真正实现规模化盈利,不仅需要技术验证过关、用户接受度提升,更要解决商业化落地效率、盈利模式清晰度等核心命题。而这些待解的考题,正是所有入局者必须跨越的 「生死关」。
Robotaxi 落地加速:何时代替人类司机?
Robotaxi 赛道的商业化难题,绕不开一个核心疑问:当技术逐步成熟、资本持续加注,无人驾驶出租车何时能真正替代人类司机?
答案或许是:短期内难以实现,长期则是渐进式替代。
从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当前 Robotaxi 与网约车、传统出租车仍存在明显的便利性差距。
一位上海地区的用户直言,打 Robotaxi 是需要自己专程赶往指定上车点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只开放了一小块运营区域,上下车点固定,不像网约车能做到 『门到门』 服务」。
这种 「定点接送」 的模式,在特定场景下能发挥优势。不少上下车点紧邻公交站、地铁站,与公共交通形成联动,对于通勤族来说,接驳换乘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但对于大多数日常打车需求,比如赶时间、不想多走路等情况,这种限制显然会劝退不少潜在用户。
「本来打车就是为了图方便,现在还要特意绕路去指定地点上车,遇到赶时间的情况根本不会选。」 北京亦庄的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曾因找不到上车点,最终放弃预约,转而叫了传统网约车。
投放量不足,更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广州大学城的用户吐槽,自己曾有两三次打到同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说明路上跑的车太少了,想打车的时候经常约不到」。
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选择意愿。公开数据显示,即便是头部企业,当前在单一城市的投放量也多在百辆级别,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规模相去甚远。对于用户而言,「打不到车」 的现实困境,远比体验新鲜感更影响决策。
一位从业者也坦言,替代人工的前提是 「足够方便」,而这需要企业打破当前 「试点小块区」 的限制,大范围开放运营区域,实现城市级全域覆盖;还要大幅提升投放规模,解决 「一车难求」 的问题,让用户随叫随到。
在他看来,Robotaxi 对人工的替代将是渐进式的。未来 3-5 年,大概率会在特定场景,比如园区、机场、大学城等实现规模化替代;而要在全城范围内与网约车、出租车全面竞争,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盈利关难破:Robotaxi 的 「钱景」 何时落地?
Robotaxi 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 「叫好不叫座」 的现实背后,盈利难题成为所有玩家必须跨越的关卡。
高企的成本,是横在盈利面前的第一道坎。
Waymo 联席 CEO Dmitri Dolgov 曾透露,第五代 Robotaxi 的硬件改装成本约 10 万美元,叠加基础车辆成本后,单车总成本高达 17.5 万美元。
国内企业虽已大幅降低成本,但仍处于高位。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Apollo RT6 售价 20.5 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总成本约 30 万元,均远超传统出租车的采购成本。
除了硬件投入,运营成本的构成也颇为复杂。根据高盛研究报告,Robotaxi 运营成本中,车辆折旧占比约 43%,运营分摊费用占比约 44%,远程安全控制员成本占比约 13%。
多重成本叠加下,即便头部企业也难逃亏损困境。
数据显示,2024 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 19.67 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更是高达 25.1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前者净亏损 6.81 亿元,同比扩大 75.07%;后者净亏损 7.92 亿元,同比收窄 10.32%。目前,全球尚无一家 Robotaxi 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
高昂的投入门槛,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
与此同时,当前 Robotaxi 的定价并未形成竞争优势。以小马智行在上海地区的定价为例,其前 3 公里 14 元,载客运距超过 10 公里 (不含 10 公里) 后,超过部分按超起租里程单价加价 30%。
这样的定价与传统网约车相差无几,对用户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在成本远超传统网约车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价难以覆盖支出,更谈不上盈利。这意味着,Robotaxi 要实现盈利,要么持续降低成本,要么适度提升定价,而后者又可能削弱用户接受度。
对于盈利时间表,行业内存在明显分歧。行业机构的预测相对保守,高盛指出,中国一线城市 Robotaxi 单车毛利将在 2026 年转正,经营利润层面预计 2032 年实现,二线及以下城市则会更晚。
头部企业的预期则各有不同。百度更为乐观,曾明确表示萝卜快跑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底实现武汉区域收支平衡,在 2025 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小马智行 CEO 彭军预测,企业将在 2028 年左右实现盈亏平衡,而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运营规模超过 5 万辆。
一位投资人直言,Robotaxi 的商业化盈利还为时尚早。眼下第一个阶段是实现单车盈亏平衡,也就是单车运营收入能覆盖运营费用。第二个阶段才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形成盈利的模型,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所以说,进入下一轮竞争前,所有参与者都要先给出盈利为正的答案。」 在他看来,这既是行业门槛,也是下一次吸引资本关注的关键。
所以说,Robotaxi 的 「钱景」 虽值得期待,但要从前景落地为现实,仍需在成本控制与规模扩张之间找到精准平衡。(任雪芸)
【文章来源:techweb】
北京亦庄的早高峰车流中,一辆没有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平稳穿梭;广州黄埔,乘客自主拉开无人驾驶车车门;武汉经开区的主干道上,无人驾驶出租车与私家车、公交车有序并行……
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多个城市的日常风景。
越来越多人解锁了 「无需司机」 的乘车体验。一位乘客和 Tech 星球分享:「第一次坐的时候还挺紧张,全程盯着路况,结果发现车辆减速、避让都很平稳,比想象中靠谱多了。」 也有乘客表示:「不用和司机沟通,而且全程安静舒适,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打到臭车。」
从最初的紧张试探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乘客接纳背后,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走向成熟。这同时也意味着,从早期的概念萌芽到规模化运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产业已走过关键跨越。
如今,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头部企业,已分别在国内外累计投放近千辆无人出租车,覆盖商务通勤、短途出行、接驳换乘等多个场景。
安全行驶里程这一核心数据,更是直观印证了行业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Waymo 与萝卜快跑已实现超亿公里安全行驶里程。而文远知行累计约 5500 万公里,小马智行约 4800 万公里。
当科幻场景逐步融入市井烟火,Robotaxi 不再只能用技术突破来衡量,而是点燃了市场对智能出行的无限期待。
资本入局、企业竞速
Robotaxi 赛道近期动作频频,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两大头部玩家不约而同登陆港股;小鹏汽车等整车巨头跨界入局,为赛道注入新的竞争变量;而百度萝卜快跑更是以超 1700 万单的全球累计服务单量,展现了规模化运营。
此外,千里科技、哈啰、滴滴自动驾驶也在加速 Robotaxi 领域的探索。
从技术玩家到整车厂商巨头,从资本上市到运营破局,多元主体的同台竞技,让 Robotaxi 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
企业相互竞逐背后,是庞大市场潜力,高盛发布的研报给出了极具冲击力的预测:中国 Robotaxi 的潜在市场规模 (TAM) 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5400 万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120 亿美元,到了 2035 年,这一数值将达 470 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 2025 至 2035 年的十年间,市场规模将完成 757 倍的跨越式增长,这样的增长势能,无疑让 Robotaxi 成为智能出行领域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
在资本与企业的双重推动下,行业成熟度正加速提升。一位深耕 Robotaxi 领域的从业者直言:「密集的入局动作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用户接受度三重因素的成熟。」
事实上,从技术验证到小规模运营,再到如今部分城市实现常态化服务,Robotaxi 已完成从概念到实用的跨越,而越来越多企业的入局,更将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体验。
车辆规模的预测数据,更直观展现了赛道的增长前景。高盛的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底中国将有约 5000 辆上路运营,至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 63.2 万辆。
其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等当前已占据先发优势的参与者,大概率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玩家,主导这场智能出行的产业革命。
不过看似一片火热的市场背后,却藏着现实的寒意。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港股上市首日均遭遇破发,文远知行发行价 27.1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96%;小马智行发行价 139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28%。
两家头部企业的同步遇冷,打破了赛道 「只涨不跌」 的乐观想象。
「2021 年自动驾驶行业还处在资本追捧的黄金时代,如今 Robotaxi 商业化节奏明显提速,却也让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位关注出行领域的投资从业者向 Tech 星球坦言。
在他看来,此前资本更看重技术潜力与市场想象空间,而当企业进入上市募资、规模化运营的深水区,政策落地节奏、安全技术冗余等现实变量,都开始成为资本衡量价值的关键指标。
这意味着赛道要真正实现规模化盈利,不仅需要技术验证过关、用户接受度提升,更要解决商业化落地效率、盈利模式清晰度等核心命题。而这些待解的考题,正是所有入局者必须跨越的 「生死关」。
Robotaxi 落地加速:何时代替人类司机?
Robotaxi 赛道的商业化难题,绕不开一个核心疑问:当技术逐步成熟、资本持续加注,无人驾驶出租车何时能真正替代人类司机?
答案或许是:短期内难以实现,长期则是渐进式替代。
从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当前 Robotaxi 与网约车、传统出租车仍存在明显的便利性差距。
一位上海地区的用户直言,打 Robotaxi 是需要自己专程赶往指定上车点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只开放了一小块运营区域,上下车点固定,不像网约车能做到 『门到门』 服务」。
这种 「定点接送」 的模式,在特定场景下能发挥优势。不少上下车点紧邻公交站、地铁站,与公共交通形成联动,对于通勤族来说,接驳换乘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但对于大多数日常打车需求,比如赶时间、不想多走路等情况,这种限制显然会劝退不少潜在用户。
「本来打车就是为了图方便,现在还要特意绕路去指定地点上车,遇到赶时间的情况根本不会选。」 北京亦庄的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曾因找不到上车点,最终放弃预约,转而叫了传统网约车。
投放量不足,更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广州大学城的用户吐槽,自己曾有两三次打到同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说明路上跑的车太少了,想打车的时候经常约不到」。
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选择意愿。公开数据显示,即便是头部企业,当前在单一城市的投放量也多在百辆级别,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规模相去甚远。对于用户而言,「打不到车」 的现实困境,远比体验新鲜感更影响决策。
一位从业者也坦言,替代人工的前提是 「足够方便」,而这需要企业打破当前 「试点小块区」 的限制,大范围开放运营区域,实现城市级全域覆盖;还要大幅提升投放规模,解决 「一车难求」 的问题,让用户随叫随到。
在他看来,Robotaxi 对人工的替代将是渐进式的。未来 3-5 年,大概率会在特定场景,比如园区、机场、大学城等实现规模化替代;而要在全城范围内与网约车、出租车全面竞争,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盈利关难破:Robotaxi 的 「钱景」 何时落地?
Robotaxi 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 「叫好不叫座」 的现实背后,盈利难题成为所有玩家必须跨越的关卡。
高企的成本,是横在盈利面前的第一道坎。
Waymo 联席 CEO Dmitri Dolgov 曾透露,第五代 Robotaxi 的硬件改装成本约 10 万美元,叠加基础车辆成本后,单车总成本高达 17.5 万美元。
国内企业虽已大幅降低成本,但仍处于高位。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Apollo RT6 售价 20.5 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总成本约 30 万元,均远超传统出租车的采购成本。
除了硬件投入,运营成本的构成也颇为复杂。根据高盛研究报告,Robotaxi 运营成本中,车辆折旧占比约 43%,运营分摊费用占比约 44%,远程安全控制员成本占比约 13%。
多重成本叠加下,即便头部企业也难逃亏损困境。
数据显示,2024 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 19.67 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更是高达 25.1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前者净亏损 6.81 亿元,同比扩大 75.07%;后者净亏损 7.92 亿元,同比收窄 10.32%。目前,全球尚无一家 Robotaxi 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
高昂的投入门槛,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
与此同时,当前 Robotaxi 的定价并未形成竞争优势。以小马智行在上海地区的定价为例,其前 3 公里 14 元,载客运距超过 10 公里 (不含 10 公里) 后,超过部分按超起租里程单价加价 30%。
这样的定价与传统网约车相差无几,对用户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在成本远超传统网约车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价难以覆盖支出,更谈不上盈利。这意味着,Robotaxi 要实现盈利,要么持续降低成本,要么适度提升定价,而后者又可能削弱用户接受度。
对于盈利时间表,行业内存在明显分歧。行业机构的预测相对保守,高盛指出,中国一线城市 Robotaxi 单车毛利将在 2026 年转正,经营利润层面预计 2032 年实现,二线及以下城市则会更晚。
头部企业的预期则各有不同。百度更为乐观,曾明确表示萝卜快跑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底实现武汉区域收支平衡,在 2025 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小马智行 CEO 彭军预测,企业将在 2028 年左右实现盈亏平衡,而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运营规模超过 5 万辆。
一位投资人直言,Robotaxi 的商业化盈利还为时尚早。眼下第一个阶段是实现单车盈亏平衡,也就是单车运营收入能覆盖运营费用。第二个阶段才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形成盈利的模型,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所以说,进入下一轮竞争前,所有参与者都要先给出盈利为正的答案。」 在他看来,这既是行业门槛,也是下一次吸引资本关注的关键。
所以说,Robotaxi 的 「钱景」 虽值得期待,但要从前景落地为现实,仍需在成本控制与规模扩张之间找到精准平衡。(任雪芸)
【文章来源:techweb】
北京亦庄的早高峰车流中,一辆没有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平稳穿梭;广州黄埔,乘客自主拉开无人驾驶车车门;武汉经开区的主干道上,无人驾驶出租车与私家车、公交车有序并行……
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多个城市的日常风景。
越来越多人解锁了 「无需司机」 的乘车体验。一位乘客和 Tech 星球分享:「第一次坐的时候还挺紧张,全程盯着路况,结果发现车辆减速、避让都很平稳,比想象中靠谱多了。」 也有乘客表示:「不用和司机沟通,而且全程安静舒适,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打到臭车。」
从最初的紧张试探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乘客接纳背后,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走向成熟。这同时也意味着,从早期的概念萌芽到规模化运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产业已走过关键跨越。
如今,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头部企业,已分别在国内外累计投放近千辆无人出租车,覆盖商务通勤、短途出行、接驳换乘等多个场景。
安全行驶里程这一核心数据,更是直观印证了行业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Waymo 与萝卜快跑已实现超亿公里安全行驶里程。而文远知行累计约 5500 万公里,小马智行约 4800 万公里。
当科幻场景逐步融入市井烟火,Robotaxi 不再只能用技术突破来衡量,而是点燃了市场对智能出行的无限期待。
资本入局、企业竞速
Robotaxi 赛道近期动作频频,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两大头部玩家不约而同登陆港股;小鹏汽车等整车巨头跨界入局,为赛道注入新的竞争变量;而百度萝卜快跑更是以超 1700 万单的全球累计服务单量,展现了规模化运营。
此外,千里科技、哈啰、滴滴自动驾驶也在加速 Robotaxi 领域的探索。
从技术玩家到整车厂商巨头,从资本上市到运营破局,多元主体的同台竞技,让 Robotaxi 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
企业相互竞逐背后,是庞大市场潜力,高盛发布的研报给出了极具冲击力的预测:中国 Robotaxi 的潜在市场规模 (TAM) 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5400 万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120 亿美元,到了 2035 年,这一数值将达 470 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 2025 至 2035 年的十年间,市场规模将完成 757 倍的跨越式增长,这样的增长势能,无疑让 Robotaxi 成为智能出行领域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
在资本与企业的双重推动下,行业成熟度正加速提升。一位深耕 Robotaxi 领域的从业者直言:「密集的入局动作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用户接受度三重因素的成熟。」
事实上,从技术验证到小规模运营,再到如今部分城市实现常态化服务,Robotaxi 已完成从概念到实用的跨越,而越来越多企业的入局,更将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体验。
车辆规模的预测数据,更直观展现了赛道的增长前景。高盛的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底中国将有约 5000 辆上路运营,至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 63.2 万辆。
其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等当前已占据先发优势的参与者,大概率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玩家,主导这场智能出行的产业革命。
不过看似一片火热的市场背后,却藏着现实的寒意。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港股上市首日均遭遇破发,文远知行发行价 27.1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96%;小马智行发行价 139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28%。
两家头部企业的同步遇冷,打破了赛道 「只涨不跌」 的乐观想象。
「2021 年自动驾驶行业还处在资本追捧的黄金时代,如今 Robotaxi 商业化节奏明显提速,却也让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位关注出行领域的投资从业者向 Tech 星球坦言。
在他看来,此前资本更看重技术潜力与市场想象空间,而当企业进入上市募资、规模化运营的深水区,政策落地节奏、安全技术冗余等现实变量,都开始成为资本衡量价值的关键指标。
这意味着赛道要真正实现规模化盈利,不仅需要技术验证过关、用户接受度提升,更要解决商业化落地效率、盈利模式清晰度等核心命题。而这些待解的考题,正是所有入局者必须跨越的 「生死关」。
Robotaxi 落地加速:何时代替人类司机?
Robotaxi 赛道的商业化难题,绕不开一个核心疑问:当技术逐步成熟、资本持续加注,无人驾驶出租车何时能真正替代人类司机?
答案或许是:短期内难以实现,长期则是渐进式替代。
从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当前 Robotaxi 与网约车、传统出租车仍存在明显的便利性差距。
一位上海地区的用户直言,打 Robotaxi 是需要自己专程赶往指定上车点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只开放了一小块运营区域,上下车点固定,不像网约车能做到 『门到门』 服务」。
这种 「定点接送」 的模式,在特定场景下能发挥优势。不少上下车点紧邻公交站、地铁站,与公共交通形成联动,对于通勤族来说,接驳换乘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但对于大多数日常打车需求,比如赶时间、不想多走路等情况,这种限制显然会劝退不少潜在用户。
「本来打车就是为了图方便,现在还要特意绕路去指定地点上车,遇到赶时间的情况根本不会选。」 北京亦庄的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曾因找不到上车点,最终放弃预约,转而叫了传统网约车。
投放量不足,更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广州大学城的用户吐槽,自己曾有两三次打到同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说明路上跑的车太少了,想打车的时候经常约不到」。
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选择意愿。公开数据显示,即便是头部企业,当前在单一城市的投放量也多在百辆级别,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规模相去甚远。对于用户而言,「打不到车」 的现实困境,远比体验新鲜感更影响决策。
一位从业者也坦言,替代人工的前提是 「足够方便」,而这需要企业打破当前 「试点小块区」 的限制,大范围开放运营区域,实现城市级全域覆盖;还要大幅提升投放规模,解决 「一车难求」 的问题,让用户随叫随到。
在他看来,Robotaxi 对人工的替代将是渐进式的。未来 3-5 年,大概率会在特定场景,比如园区、机场、大学城等实现规模化替代;而要在全城范围内与网约车、出租车全面竞争,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盈利关难破:Robotaxi 的 「钱景」 何时落地?
Robotaxi 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 「叫好不叫座」 的现实背后,盈利难题成为所有玩家必须跨越的关卡。
高企的成本,是横在盈利面前的第一道坎。
Waymo 联席 CEO Dmitri Dolgov 曾透露,第五代 Robotaxi 的硬件改装成本约 10 万美元,叠加基础车辆成本后,单车总成本高达 17.5 万美元。
国内企业虽已大幅降低成本,但仍处于高位。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Apollo RT6 售价 20.5 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总成本约 30 万元,均远超传统出租车的采购成本。
除了硬件投入,运营成本的构成也颇为复杂。根据高盛研究报告,Robotaxi 运营成本中,车辆折旧占比约 43%,运营分摊费用占比约 44%,远程安全控制员成本占比约 13%。
多重成本叠加下,即便头部企业也难逃亏损困境。
数据显示,2024 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 19.67 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更是高达 25.1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前者净亏损 6.81 亿元,同比扩大 75.07%;后者净亏损 7.92 亿元,同比收窄 10.32%。目前,全球尚无一家 Robotaxi 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
高昂的投入门槛,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
与此同时,当前 Robotaxi 的定价并未形成竞争优势。以小马智行在上海地区的定价为例,其前 3 公里 14 元,载客运距超过 10 公里 (不含 10 公里) 后,超过部分按超起租里程单价加价 30%。
这样的定价与传统网约车相差无几,对用户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在成本远超传统网约车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价难以覆盖支出,更谈不上盈利。这意味着,Robotaxi 要实现盈利,要么持续降低成本,要么适度提升定价,而后者又可能削弱用户接受度。
对于盈利时间表,行业内存在明显分歧。行业机构的预测相对保守,高盛指出,中国一线城市 Robotaxi 单车毛利将在 2026 年转正,经营利润层面预计 2032 年实现,二线及以下城市则会更晚。
头部企业的预期则各有不同。百度更为乐观,曾明确表示萝卜快跑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底实现武汉区域收支平衡,在 2025 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小马智行 CEO 彭军预测,企业将在 2028 年左右实现盈亏平衡,而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运营规模超过 5 万辆。
一位投资人直言,Robotaxi 的商业化盈利还为时尚早。眼下第一个阶段是实现单车盈亏平衡,也就是单车运营收入能覆盖运营费用。第二个阶段才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形成盈利的模型,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所以说,进入下一轮竞争前,所有参与者都要先给出盈利为正的答案。」 在他看来,这既是行业门槛,也是下一次吸引资本关注的关键。
所以说,Robotaxi 的 「钱景」 虽值得期待,但要从前景落地为现实,仍需在成本控制与规模扩张之间找到精准平衡。(任雪芸)
【文章来源:techweb】
北京亦庄的早高峰车流中,一辆没有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平稳穿梭;广州黄埔,乘客自主拉开无人驾驶车车门;武汉经开区的主干道上,无人驾驶出租车与私家车、公交车有序并行……
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多个城市的日常风景。
越来越多人解锁了 「无需司机」 的乘车体验。一位乘客和 Tech 星球分享:「第一次坐的时候还挺紧张,全程盯着路况,结果发现车辆减速、避让都很平稳,比想象中靠谱多了。」 也有乘客表示:「不用和司机沟通,而且全程安静舒适,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打到臭车。」
从最初的紧张试探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乘客接纳背后,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走向成熟。这同时也意味着,从早期的概念萌芽到规模化运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产业已走过关键跨越。
如今,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头部企业,已分别在国内外累计投放近千辆无人出租车,覆盖商务通勤、短途出行、接驳换乘等多个场景。
安全行驶里程这一核心数据,更是直观印证了行业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Waymo 与萝卜快跑已实现超亿公里安全行驶里程。而文远知行累计约 5500 万公里,小马智行约 4800 万公里。
当科幻场景逐步融入市井烟火,Robotaxi 不再只能用技术突破来衡量,而是点燃了市场对智能出行的无限期待。
资本入局、企业竞速
Robotaxi 赛道近期动作频频,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两大头部玩家不约而同登陆港股;小鹏汽车等整车巨头跨界入局,为赛道注入新的竞争变量;而百度萝卜快跑更是以超 1700 万单的全球累计服务单量,展现了规模化运营。
此外,千里科技、哈啰、滴滴自动驾驶也在加速 Robotaxi 领域的探索。
从技术玩家到整车厂商巨头,从资本上市到运营破局,多元主体的同台竞技,让 Robotaxi 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
企业相互竞逐背后,是庞大市场潜力,高盛发布的研报给出了极具冲击力的预测:中国 Robotaxi 的潜在市场规模 (TAM) 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5400 万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120 亿美元,到了 2035 年,这一数值将达 470 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 2025 至 2035 年的十年间,市场规模将完成 757 倍的跨越式增长,这样的增长势能,无疑让 Robotaxi 成为智能出行领域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
在资本与企业的双重推动下,行业成熟度正加速提升。一位深耕 Robotaxi 领域的从业者直言:「密集的入局动作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用户接受度三重因素的成熟。」
事实上,从技术验证到小规模运营,再到如今部分城市实现常态化服务,Robotaxi 已完成从概念到实用的跨越,而越来越多企业的入局,更将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体验。
车辆规模的预测数据,更直观展现了赛道的增长前景。高盛的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底中国将有约 5000 辆上路运营,至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 63.2 万辆。
其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等当前已占据先发优势的参与者,大概率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玩家,主导这场智能出行的产业革命。
不过看似一片火热的市场背后,却藏着现实的寒意。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港股上市首日均遭遇破发,文远知行发行价 27.1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96%;小马智行发行价 139 港元/股,盘中跌超 14%,收跌 9.28%。
两家头部企业的同步遇冷,打破了赛道 「只涨不跌」 的乐观想象。
「2021 年自动驾驶行业还处在资本追捧的黄金时代,如今 Robotaxi 商业化节奏明显提速,却也让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位关注出行领域的投资从业者向 Tech 星球坦言。
在他看来,此前资本更看重技术潜力与市场想象空间,而当企业进入上市募资、规模化运营的深水区,政策落地节奏、安全技术冗余等现实变量,都开始成为资本衡量价值的关键指标。
这意味着赛道要真正实现规模化盈利,不仅需要技术验证过关、用户接受度提升,更要解决商业化落地效率、盈利模式清晰度等核心命题。而这些待解的考题,正是所有入局者必须跨越的 「生死关」。
Robotaxi 落地加速:何时代替人类司机?
Robotaxi 赛道的商业化难题,绕不开一个核心疑问:当技术逐步成熟、资本持续加注,无人驾驶出租车何时能真正替代人类司机?
答案或许是:短期内难以实现,长期则是渐进式替代。
从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当前 Robotaxi 与网约车、传统出租车仍存在明显的便利性差距。
一位上海地区的用户直言,打 Robotaxi 是需要自己专程赶往指定上车点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只开放了一小块运营区域,上下车点固定,不像网约车能做到 『门到门』 服务」。
这种 「定点接送」 的模式,在特定场景下能发挥优势。不少上下车点紧邻公交站、地铁站,与公共交通形成联动,对于通勤族来说,接驳换乘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但对于大多数日常打车需求,比如赶时间、不想多走路等情况,这种限制显然会劝退不少潜在用户。
「本来打车就是为了图方便,现在还要特意绕路去指定地点上车,遇到赶时间的情况根本不会选。」 北京亦庄的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曾因找不到上车点,最终放弃预约,转而叫了传统网约车。
投放量不足,更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广州大学城的用户吐槽,自己曾有两三次打到同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说明路上跑的车太少了,想打车的时候经常约不到」。
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选择意愿。公开数据显示,即便是头部企业,当前在单一城市的投放量也多在百辆级别,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规模相去甚远。对于用户而言,「打不到车」 的现实困境,远比体验新鲜感更影响决策。
一位从业者也坦言,替代人工的前提是 「足够方便」,而这需要企业打破当前 「试点小块区」 的限制,大范围开放运营区域,实现城市级全域覆盖;还要大幅提升投放规模,解决 「一车难求」 的问题,让用户随叫随到。
在他看来,Robotaxi 对人工的替代将是渐进式的。未来 3-5 年,大概率会在特定场景,比如园区、机场、大学城等实现规模化替代;而要在全城范围内与网约车、出租车全面竞争,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盈利关难破:Robotaxi 的 「钱景」 何时落地?
Robotaxi 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 「叫好不叫座」 的现实背后,盈利难题成为所有玩家必须跨越的关卡。
高企的成本,是横在盈利面前的第一道坎。
Waymo 联席 CEO Dmitri Dolgov 曾透露,第五代 Robotaxi 的硬件改装成本约 10 万美元,叠加基础车辆成本后,单车总成本高达 17.5 万美元。
国内企业虽已大幅降低成本,但仍处于高位。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Apollo RT6 售价 20.5 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总成本约 30 万元,均远超传统出租车的采购成本。
除了硬件投入,运营成本的构成也颇为复杂。根据高盛研究报告,Robotaxi 运营成本中,车辆折旧占比约 43%,运营分摊费用占比约 44%,远程安全控制员成本占比约 13%。
多重成本叠加下,即便头部企业也难逃亏损困境。
数据显示,2024 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 19.67 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更是高达 25.17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前者净亏损 6.81 亿元,同比扩大 75.07%;后者净亏损 7.92 亿元,同比收窄 10.32%。目前,全球尚无一家 Robotaxi 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
高昂的投入门槛,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
与此同时,当前 Robotaxi 的定价并未形成竞争优势。以小马智行在上海地区的定价为例,其前 3 公里 14 元,载客运距超过 10 公里 (不含 10 公里) 后,超过部分按超起租里程单价加价 30%。
这样的定价与传统网约车相差无几,对用户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在成本远超传统网约车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价难以覆盖支出,更谈不上盈利。这意味着,Robotaxi 要实现盈利,要么持续降低成本,要么适度提升定价,而后者又可能削弱用户接受度。
对于盈利时间表,行业内存在明显分歧。行业机构的预测相对保守,高盛指出,中国一线城市 Robotaxi 单车毛利将在 2026 年转正,经营利润层面预计 2032 年实现,二线及以下城市则会更晚。
头部企业的预期则各有不同。百度更为乐观,曾明确表示萝卜快跑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底实现武汉区域收支平衡,在 2025 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小马智行 CEO 彭军预测,企业将在 2028 年左右实现盈亏平衡,而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运营规模超过 5 万辆。
一位投资人直言,Robotaxi 的商业化盈利还为时尚早。眼下第一个阶段是实现单车盈亏平衡,也就是单车运营收入能覆盖运营费用。第二个阶段才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形成盈利的模型,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所以说,进入下一轮竞争前,所有参与者都要先给出盈利为正的答案。」 在他看来,这既是行业门槛,也是下一次吸引资本关注的关键。
所以说,Robotaxi 的 「钱景」 虽值得期待,但要从前景落地为现实,仍需在成本控制与规模扩张之间找到精准平衡。(任雪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