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1 月 17 日,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印度国有石油公司已与美国签署液化石油气长期采购协议,将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每年进口约 220 万吨液化石油气,协议有效期至 2026 年。普里特别强调,此次采购量约占印度年进口总量的 10%。
此次印美液化石油气协议的签署,实则是印度在特朗普政府关税威胁下的被迫让步。此前,美国以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进行施压。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指出,美国将能源贸易政治化,通过制裁、威胁等手段排挤竞争对手,本质上是 「能源霸权的典型表现」。
协议达成过程充满波折
印度高度依赖能源进口,俄罗斯是印度最大供应国。但是,随着美西方加大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力度,印度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能源外交政策,通过与中东、非洲、中亚等地区的能源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协议的达成过程充满波折。自 10 月以来,美印两国就能源合作频繁接触,但印度官方始终对谈判细节讳莫如深,直至协议签署当日,印度外交部仍未作出详细说明,仅表示 「此举旨在丰富印度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
7 月 30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向印度发难,以 「贸易逆差巨大」「非关税壁垒繁重」 为由,威胁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特朗普 8 月 6 日签署行政令,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征收 25% 的关税,叠加此前已生效的 25% 关税,印度输美商品总体税率飙升至 50%。在白宫公布的关税清单中,印度优势产业如宝石加工、纺织、机械等均被纳入,精准打击印度经济命脉。
特朗普政府宣称,印度 「大量购买俄石油并转售牟利」,为俄罗斯 「提供经济支持」,因此必须予以惩戒。但印度方面反驳称,进口俄石油是 「出于能源安全和成本考量」,且在乌克兰危机初期曾得到美国默许,如今却成为被打压的理由,实属 「双重标准」。
关税制裁迅速对印度经济造成重创。美国加征 50% 关税后,印度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商面临严重冲击。近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关税上调后营业额下降了 50% 以上。经济压力传导至政治层面,印度反对党借机发难,指责莫迪政府 「外交失策」,导致民生受损,莫迪精心打造的国家捍卫者形象受到严重冲击。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 10 月 15 日突然宣称莫迪已在通话中 「保证停止购买俄石油」,试图制造既成事实。但印度外交部紧急否认,称 「不清楚所谓通话」,暴露双方在核心诉求上的激烈分歧。分析指出,特朗普的 「爆料」 策略意在逼迫印度公开妥协,而莫迪政府为维护国内形象只能硬撑,但经济现实已不容其持续对抗。
美欲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
对于美印之间的胁迫性交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美国向印度施压、企图迫使印度停止购买俄石油的真正原因,是特朗普向伙伴方强推美国能源产品、「能源霸权的典型表现」。
拉夫罗夫的表态得到事实支撑。特朗普就职首日就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重新定义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角色。有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8 月,美国液化石油气出口量达到 6900 万吨,同比增长 22%,比 2024 年全年出口量还多 1240 万吨,但国际市场份额仍落后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印度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能源消费市场之一,成为美国争夺的关键目标,此次采购协议,相当于为美国能源企业开辟了稳定的亚洲出口通道。
拉夫罗夫同时批评,美国的胁迫政策正破坏全球能源市场秩序。他指出,美国一方面要求其他国家抵制俄能源,另一方面自身却持续从俄进口核工业原料、化肥等产品,这种 「双重标准」 严重损害国际社会信任。更危险的是,美国将能源作为地缘政治工具,通过关税、制裁等手段逼迫他国站队,可能导致全球能源供应链断裂,加剧能源危机。
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行为多有批评。联合国报告指出,美国的关税胁迫政策 「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引发贸易紧张,破坏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上观新闻)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