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最近,做富豪排行榜的胡润发了一则短视频,感慨起房地产行业的江水涌动:在 7、8 年前,胡润百富榜的 TOP100,有三分之一是做房地产的,而现在只有一家还在榜上,并且排名是 99 名,差点没进榜。
富豪排行榜上的变化当然只不过是行业现状的管中一窥。更直观的数据是,今年 1-9 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55329 亿元,同比下降 7.6%。
整个行业的现状如此,行业最大服务公司——贝壳的成绩自然也并不理想。日前,房地产服务公司贝壳披露 2025 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所展现出来的数据不算好,三季度贝壳收入 231 亿元,同比微增 2.1%,净利润 7.47 亿元,同比下滑 36.1%。
从行业走入调整开始,贝壳就一直在找路。2021 年底,贝壳提出了 「一体双翼」,「两翼」 即家装和租赁业务。到了 2024 年 7 月,「一体双翼」 升级为 「一体三翼」,在此前的家装、租赁业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住宅开发。从最新季度的财报来看,这些动作有效,但仍然难以弥补行业下行带来的主业变形。
在本次财报会上,贝壳重点强调了 AI 的作用,表示 「公司正战略性的将增长引擎从规模转向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运营及中后台效率,在平衡规模与效率的战略指引下优化业务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AI 真是贝壳的神丹妙药吗?
不可抗力的变形
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是营收和利润贡献的主力。今年三季度,即便新业务的发展迅猛,但房产交易业务的营收占比仍然占到了整体的 55%。
不过这个核心业务正在面临一个越发严重的问题——赚钱能力的减弱。
从业务模式来看,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需要人力去铺开和完成履约。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规模效应去摊薄固定成本的业务:订单密度和规模上来了,盈利会随之抬升;规模和订单密度下降时,固定成本支出带来的压力也会随之放大。
去年二季度,在政策的催化下,房地产整体回暖。贝壳营收 234 亿元,同比增长了 19.9%;净利润为 19.0 亿元,同比增长 46.2%。但政策刺激减退后,贝壳的财报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去年三季度,贝壳 2024 年三季度实现营收 225.8 亿元,同比增长 26.8%;归母净利润为 11.71 亿元。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贝壳也做出了调整。比如贝壳开始调整业务模式,从原本重资产的自营模式向更轻的平台模式转变。截止到今年三季度,贝壳门店数量同期增加 27.3%;经纪人数量同比增长 11%。门店成本同比下还降 5.8% 至 6.63 亿元。
但显然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化解来自规模下滑的压力。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今年前十个月 30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同比保持 6% 的增长,同时新房成交累计同比下跌 7%。二手房以价换量导致新房市场遇冷,贝壳的新房业务自然也没办法再保持增长,相对应的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与此同时,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
按理说存量房业务增长会贡献更多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是,推动存量房业务总交易额增长的主力是贝联经纪人,平台模式下的商业化率要远远低于自营模式的商业化率。这就导致了虽然本季度贝壳的存量房业务交易总额增长了,但是净收入反而减少了 3.6% 至 60 亿元。
这个问题同样是新业务无法解决的。
从数据来看,贝壳的新业务进展相当不错。去年同期,以家装、租赁、家居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非房产交易业务总收入 86.4 亿元,同比增长 54%,占贝壳总营收比 38%。到了今年三季度,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到 45%。
从前景来看,当下租赁和装修都是好赛道。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已达 2 万亿,超 2.5 亿人通过租房来解决住的需求;装修行业更是深陷分散、集中度低的现状,许多业主深受不透明收费的困扰。随着存量房时代到来,「租好房」 「住好房」 的需求持续升级。这部分运营和服务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但一方面,新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投入。三季度,尽管贝壳运营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1.8%,环比下降 6.7%,但营业成本总额依然上升了 3.8%。光是房屋租赁服务成本一项业务成本就因业务扩张而激增 38.8%。因此高增长的住房租赁业务盈利表现并不出色。三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猛增 45.3% 至 57 亿元,是支撑起贝壳增长的主力,利润贡献却只有 1 亿元,还不到家装业务的一半。
这导致短期内你很难要求住房租赁业务承担起赚钱的重任。
另一方面,家装家居业务虽然利润表现不错,但是仍然难逃整体房市不景气的限制,同比去年仅仅只取得了 2% 的增长。想要家装家居业务撑起大梁,注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一时的业绩波动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利润却会影响公司穿越行业周期的 「韧性」。怎么更赚钱?贝壳把宝押在了提效。
AI 的作用
省钱一直是贝壳的重点。
财报会披露,三季度存量房通过组织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四季度峰值下降 20%;新房业务固定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峰值下降 40%;租赁业务劳动力成本同比下降 1%;家装家居业务材料成本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约 1%。整体上看,本季度贝壳管理费用环比降 10.3%,销售费用同比降 10.7%。
但有一个费用一直在增长——研发。今年三季度,贝壳研发费用 6.48 亿元,同比增长 13.2%,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研发投入背后是贝壳对于 AI 的押注。
除了基础的增效,比如房源审核,经纪人 AI 助手的 AI 选房、智能总结与聊天助理功能,AI 更大的可能是把更多经验性的能力规模化,从而推动各个业务用更小的固定成本撬动更大的营收和净利。
比如租赁业务存在房源复杂、服务半径大等特点,此前业主关系管理、房源展示等更多依赖经纪人个人经验,这种经验难以复制和规模化。贝壳构建了一套 AI 驱动的房源评分系统,从房源维护完整性、业主沟通深度、房屋状况 (如装修情况) 等六个维度评定房源,从而让经纪人更快速的了解优质房源的定义,更好地展示和营销房源。
财报会上,贝壳披露 AI 赋能下,人力成本降 10%;11 个城市 35 万套房产加速出租;价格调整采用率 9%,实现逾亿元成本节约。
无论是租赁还是房产交易,贝壳作为中间平台本质赚的是卖铲子的钱,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需求更好的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 AI 去降低固定人力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不过 AI 会不会一直效果显著还很难说。
一方面,目前 AI 很难在服务上和真正的房产经纪们相提并论。房产交易是一个大额生意,无论买卖都需要情绪推一把;租赁又是一个强售后的业务,AI 难以去替代。
另一方面,AI 的作用可能存在边际效应。在本业承压的前提下,投入多少、多久都是需要平衡的问题。
写在最后
据统计,港股的主要公司里,今年回购股票最多的四个公司分别是腾讯、友邦保险、中国宏桥和贝壳。从 2022 年启动回购计划开始,到今年三季度为止,贝壳累计花了约 23 亿美元回购股份,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 11.5%。
上市公司们搞回购股票最大目的是向外界传递信心,修复市值。除了回购的动作,贝壳令投资者们安心的还有 557 亿元的现金储备,这是它用来穿越周期的重要底气。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行业深度调整的时期,贝壳能否像以前一样,找到那条难而正确的路。(陈平安)
【文章来源:techweb】
最近,做富豪排行榜的胡润发了一则短视频,感慨起房地产行业的江水涌动:在 7、8 年前,胡润百富榜的 TOP100,有三分之一是做房地产的,而现在只有一家还在榜上,并且排名是 99 名,差点没进榜。
富豪排行榜上的变化当然只不过是行业现状的管中一窥。更直观的数据是,今年 1-9 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55329 亿元,同比下降 7.6%。
整个行业的现状如此,行业最大服务公司——贝壳的成绩自然也并不理想。日前,房地产服务公司贝壳披露 2025 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所展现出来的数据不算好,三季度贝壳收入 231 亿元,同比微增 2.1%,净利润 7.47 亿元,同比下滑 36.1%。
从行业走入调整开始,贝壳就一直在找路。2021 年底,贝壳提出了 「一体双翼」,「两翼」 即家装和租赁业务。到了 2024 年 7 月,「一体双翼」 升级为 「一体三翼」,在此前的家装、租赁业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住宅开发。从最新季度的财报来看,这些动作有效,但仍然难以弥补行业下行带来的主业变形。
在本次财报会上,贝壳重点强调了 AI 的作用,表示 「公司正战略性的将增长引擎从规模转向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运营及中后台效率,在平衡规模与效率的战略指引下优化业务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AI 真是贝壳的神丹妙药吗?
不可抗力的变形
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是营收和利润贡献的主力。今年三季度,即便新业务的发展迅猛,但房产交易业务的营收占比仍然占到了整体的 55%。
不过这个核心业务正在面临一个越发严重的问题——赚钱能力的减弱。
从业务模式来看,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需要人力去铺开和完成履约。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规模效应去摊薄固定成本的业务:订单密度和规模上来了,盈利会随之抬升;规模和订单密度下降时,固定成本支出带来的压力也会随之放大。
去年二季度,在政策的催化下,房地产整体回暖。贝壳营收 234 亿元,同比增长了 19.9%;净利润为 19.0 亿元,同比增长 46.2%。但政策刺激减退后,贝壳的财报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去年三季度,贝壳 2024 年三季度实现营收 225.8 亿元,同比增长 26.8%;归母净利润为 11.71 亿元。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贝壳也做出了调整。比如贝壳开始调整业务模式,从原本重资产的自营模式向更轻的平台模式转变。截止到今年三季度,贝壳门店数量同期增加 27.3%;经纪人数量同比增长 11%。门店成本同比下还降 5.8% 至 6.63 亿元。
但显然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化解来自规模下滑的压力。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今年前十个月 30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同比保持 6% 的增长,同时新房成交累计同比下跌 7%。二手房以价换量导致新房市场遇冷,贝壳的新房业务自然也没办法再保持增长,相对应的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与此同时,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
按理说存量房业务增长会贡献更多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是,推动存量房业务总交易额增长的主力是贝联经纪人,平台模式下的商业化率要远远低于自营模式的商业化率。这就导致了虽然本季度贝壳的存量房业务交易总额增长了,但是净收入反而减少了 3.6% 至 60 亿元。
这个问题同样是新业务无法解决的。
从数据来看,贝壳的新业务进展相当不错。去年同期,以家装、租赁、家居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非房产交易业务总收入 86.4 亿元,同比增长 54%,占贝壳总营收比 38%。到了今年三季度,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到 45%。
从前景来看,当下租赁和装修都是好赛道。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已达 2 万亿,超 2.5 亿人通过租房来解决住的需求;装修行业更是深陷分散、集中度低的现状,许多业主深受不透明收费的困扰。随着存量房时代到来,「租好房」 「住好房」 的需求持续升级。这部分运营和服务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但一方面,新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投入。三季度,尽管贝壳运营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1.8%,环比下降 6.7%,但营业成本总额依然上升了 3.8%。光是房屋租赁服务成本一项业务成本就因业务扩张而激增 38.8%。因此高增长的住房租赁业务盈利表现并不出色。三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猛增 45.3% 至 57 亿元,是支撑起贝壳增长的主力,利润贡献却只有 1 亿元,还不到家装业务的一半。
这导致短期内你很难要求住房租赁业务承担起赚钱的重任。
另一方面,家装家居业务虽然利润表现不错,但是仍然难逃整体房市不景气的限制,同比去年仅仅只取得了 2% 的增长。想要家装家居业务撑起大梁,注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一时的业绩波动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利润却会影响公司穿越行业周期的 「韧性」。怎么更赚钱?贝壳把宝押在了提效。
AI 的作用
省钱一直是贝壳的重点。
财报会披露,三季度存量房通过组织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四季度峰值下降 20%;新房业务固定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峰值下降 40%;租赁业务劳动力成本同比下降 1%;家装家居业务材料成本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约 1%。整体上看,本季度贝壳管理费用环比降 10.3%,销售费用同比降 10.7%。
但有一个费用一直在增长——研发。今年三季度,贝壳研发费用 6.48 亿元,同比增长 13.2%,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研发投入背后是贝壳对于 AI 的押注。
除了基础的增效,比如房源审核,经纪人 AI 助手的 AI 选房、智能总结与聊天助理功能,AI 更大的可能是把更多经验性的能力规模化,从而推动各个业务用更小的固定成本撬动更大的营收和净利。
比如租赁业务存在房源复杂、服务半径大等特点,此前业主关系管理、房源展示等更多依赖经纪人个人经验,这种经验难以复制和规模化。贝壳构建了一套 AI 驱动的房源评分系统,从房源维护完整性、业主沟通深度、房屋状况 (如装修情况) 等六个维度评定房源,从而让经纪人更快速的了解优质房源的定义,更好地展示和营销房源。
财报会上,贝壳披露 AI 赋能下,人力成本降 10%;11 个城市 35 万套房产加速出租;价格调整采用率 9%,实现逾亿元成本节约。
无论是租赁还是房产交易,贝壳作为中间平台本质赚的是卖铲子的钱,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需求更好的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 AI 去降低固定人力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不过 AI 会不会一直效果显著还很难说。
一方面,目前 AI 很难在服务上和真正的房产经纪们相提并论。房产交易是一个大额生意,无论买卖都需要情绪推一把;租赁又是一个强售后的业务,AI 难以去替代。
另一方面,AI 的作用可能存在边际效应。在本业承压的前提下,投入多少、多久都是需要平衡的问题。
写在最后
据统计,港股的主要公司里,今年回购股票最多的四个公司分别是腾讯、友邦保险、中国宏桥和贝壳。从 2022 年启动回购计划开始,到今年三季度为止,贝壳累计花了约 23 亿美元回购股份,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 11.5%。
上市公司们搞回购股票最大目的是向外界传递信心,修复市值。除了回购的动作,贝壳令投资者们安心的还有 557 亿元的现金储备,这是它用来穿越周期的重要底气。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行业深度调整的时期,贝壳能否像以前一样,找到那条难而正确的路。(陈平安)
【文章来源:techweb】
最近,做富豪排行榜的胡润发了一则短视频,感慨起房地产行业的江水涌动:在 7、8 年前,胡润百富榜的 TOP100,有三分之一是做房地产的,而现在只有一家还在榜上,并且排名是 99 名,差点没进榜。
富豪排行榜上的变化当然只不过是行业现状的管中一窥。更直观的数据是,今年 1-9 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55329 亿元,同比下降 7.6%。
整个行业的现状如此,行业最大服务公司——贝壳的成绩自然也并不理想。日前,房地产服务公司贝壳披露 2025 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所展现出来的数据不算好,三季度贝壳收入 231 亿元,同比微增 2.1%,净利润 7.47 亿元,同比下滑 36.1%。
从行业走入调整开始,贝壳就一直在找路。2021 年底,贝壳提出了 「一体双翼」,「两翼」 即家装和租赁业务。到了 2024 年 7 月,「一体双翼」 升级为 「一体三翼」,在此前的家装、租赁业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住宅开发。从最新季度的财报来看,这些动作有效,但仍然难以弥补行业下行带来的主业变形。
在本次财报会上,贝壳重点强调了 AI 的作用,表示 「公司正战略性的将增长引擎从规模转向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运营及中后台效率,在平衡规模与效率的战略指引下优化业务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AI 真是贝壳的神丹妙药吗?
不可抗力的变形
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是营收和利润贡献的主力。今年三季度,即便新业务的发展迅猛,但房产交易业务的营收占比仍然占到了整体的 55%。
不过这个核心业务正在面临一个越发严重的问题——赚钱能力的减弱。
从业务模式来看,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需要人力去铺开和完成履约。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规模效应去摊薄固定成本的业务:订单密度和规模上来了,盈利会随之抬升;规模和订单密度下降时,固定成本支出带来的压力也会随之放大。
去年二季度,在政策的催化下,房地产整体回暖。贝壳营收 234 亿元,同比增长了 19.9%;净利润为 19.0 亿元,同比增长 46.2%。但政策刺激减退后,贝壳的财报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去年三季度,贝壳 2024 年三季度实现营收 225.8 亿元,同比增长 26.8%;归母净利润为 11.71 亿元。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贝壳也做出了调整。比如贝壳开始调整业务模式,从原本重资产的自营模式向更轻的平台模式转变。截止到今年三季度,贝壳门店数量同期增加 27.3%;经纪人数量同比增长 11%。门店成本同比下还降 5.8% 至 6.63 亿元。
但显然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化解来自规模下滑的压力。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今年前十个月 30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同比保持 6% 的增长,同时新房成交累计同比下跌 7%。二手房以价换量导致新房市场遇冷,贝壳的新房业务自然也没办法再保持增长,相对应的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与此同时,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
按理说存量房业务增长会贡献更多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是,推动存量房业务总交易额增长的主力是贝联经纪人,平台模式下的商业化率要远远低于自营模式的商业化率。这就导致了虽然本季度贝壳的存量房业务交易总额增长了,但是净收入反而减少了 3.6% 至 60 亿元。
这个问题同样是新业务无法解决的。
从数据来看,贝壳的新业务进展相当不错。去年同期,以家装、租赁、家居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非房产交易业务总收入 86.4 亿元,同比增长 54%,占贝壳总营收比 38%。到了今年三季度,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到 45%。
从前景来看,当下租赁和装修都是好赛道。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已达 2 万亿,超 2.5 亿人通过租房来解决住的需求;装修行业更是深陷分散、集中度低的现状,许多业主深受不透明收费的困扰。随着存量房时代到来,「租好房」 「住好房」 的需求持续升级。这部分运营和服务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但一方面,新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投入。三季度,尽管贝壳运营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1.8%,环比下降 6.7%,但营业成本总额依然上升了 3.8%。光是房屋租赁服务成本一项业务成本就因业务扩张而激增 38.8%。因此高增长的住房租赁业务盈利表现并不出色。三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猛增 45.3% 至 57 亿元,是支撑起贝壳增长的主力,利润贡献却只有 1 亿元,还不到家装业务的一半。
这导致短期内你很难要求住房租赁业务承担起赚钱的重任。
另一方面,家装家居业务虽然利润表现不错,但是仍然难逃整体房市不景气的限制,同比去年仅仅只取得了 2% 的增长。想要家装家居业务撑起大梁,注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一时的业绩波动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利润却会影响公司穿越行业周期的 「韧性」。怎么更赚钱?贝壳把宝押在了提效。
AI 的作用
省钱一直是贝壳的重点。
财报会披露,三季度存量房通过组织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四季度峰值下降 20%;新房业务固定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峰值下降 40%;租赁业务劳动力成本同比下降 1%;家装家居业务材料成本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约 1%。整体上看,本季度贝壳管理费用环比降 10.3%,销售费用同比降 10.7%。
但有一个费用一直在增长——研发。今年三季度,贝壳研发费用 6.48 亿元,同比增长 13.2%,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研发投入背后是贝壳对于 AI 的押注。
除了基础的增效,比如房源审核,经纪人 AI 助手的 AI 选房、智能总结与聊天助理功能,AI 更大的可能是把更多经验性的能力规模化,从而推动各个业务用更小的固定成本撬动更大的营收和净利。
比如租赁业务存在房源复杂、服务半径大等特点,此前业主关系管理、房源展示等更多依赖经纪人个人经验,这种经验难以复制和规模化。贝壳构建了一套 AI 驱动的房源评分系统,从房源维护完整性、业主沟通深度、房屋状况 (如装修情况) 等六个维度评定房源,从而让经纪人更快速的了解优质房源的定义,更好地展示和营销房源。
财报会上,贝壳披露 AI 赋能下,人力成本降 10%;11 个城市 35 万套房产加速出租;价格调整采用率 9%,实现逾亿元成本节约。
无论是租赁还是房产交易,贝壳作为中间平台本质赚的是卖铲子的钱,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需求更好的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 AI 去降低固定人力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不过 AI 会不会一直效果显著还很难说。
一方面,目前 AI 很难在服务上和真正的房产经纪们相提并论。房产交易是一个大额生意,无论买卖都需要情绪推一把;租赁又是一个强售后的业务,AI 难以去替代。
另一方面,AI 的作用可能存在边际效应。在本业承压的前提下,投入多少、多久都是需要平衡的问题。
写在最后
据统计,港股的主要公司里,今年回购股票最多的四个公司分别是腾讯、友邦保险、中国宏桥和贝壳。从 2022 年启动回购计划开始,到今年三季度为止,贝壳累计花了约 23 亿美元回购股份,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 11.5%。
上市公司们搞回购股票最大目的是向外界传递信心,修复市值。除了回购的动作,贝壳令投资者们安心的还有 557 亿元的现金储备,这是它用来穿越周期的重要底气。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行业深度调整的时期,贝壳能否像以前一样,找到那条难而正确的路。(陈平安)
【文章来源:techweb】
最近,做富豪排行榜的胡润发了一则短视频,感慨起房地产行业的江水涌动:在 7、8 年前,胡润百富榜的 TOP100,有三分之一是做房地产的,而现在只有一家还在榜上,并且排名是 99 名,差点没进榜。
富豪排行榜上的变化当然只不过是行业现状的管中一窥。更直观的数据是,今年 1-9 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为 55329 亿元,同比下降 7.6%。
整个行业的现状如此,行业最大服务公司——贝壳的成绩自然也并不理想。日前,房地产服务公司贝壳披露 2025 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所展现出来的数据不算好,三季度贝壳收入 231 亿元,同比微增 2.1%,净利润 7.47 亿元,同比下滑 36.1%。
从行业走入调整开始,贝壳就一直在找路。2021 年底,贝壳提出了 「一体双翼」,「两翼」 即家装和租赁业务。到了 2024 年 7 月,「一体双翼」 升级为 「一体三翼」,在此前的家装、租赁业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住宅开发。从最新季度的财报来看,这些动作有效,但仍然难以弥补行业下行带来的主业变形。
在本次财报会上,贝壳重点强调了 AI 的作用,表示 「公司正战略性的将增长引擎从规模转向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运营及中后台效率,在平衡规模与效率的战略指引下优化业务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AI 真是贝壳的神丹妙药吗?
不可抗力的变形
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是营收和利润贡献的主力。今年三季度,即便新业务的发展迅猛,但房产交易业务的营收占比仍然占到了整体的 55%。
不过这个核心业务正在面临一个越发严重的问题——赚钱能力的减弱。
从业务模式来看,贝壳的房产交易业务需要人力去铺开和完成履约。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规模效应去摊薄固定成本的业务:订单密度和规模上来了,盈利会随之抬升;规模和订单密度下降时,固定成本支出带来的压力也会随之放大。
去年二季度,在政策的催化下,房地产整体回暖。贝壳营收 234 亿元,同比增长了 19.9%;净利润为 19.0 亿元,同比增长 46.2%。但政策刺激减退后,贝壳的财报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去年三季度,贝壳 2024 年三季度实现营收 225.8 亿元,同比增长 26.8%;归母净利润为 11.71 亿元。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贝壳也做出了调整。比如贝壳开始调整业务模式,从原本重资产的自营模式向更轻的平台模式转变。截止到今年三季度,贝壳门店数量同期增加 27.3%;经纪人数量同比增长 11%。门店成本同比下还降 5.8% 至 6.63 亿元。
但显然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化解来自规模下滑的压力。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今年前十个月 30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同比保持 6% 的增长,同时新房成交累计同比下跌 7%。二手房以价换量导致新房市场遇冷,贝壳的新房业务自然也没办法再保持增长,相对应的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与此同时,贝壳的存量房交易额逆势增长 5.8% 至 5056 亿元。
按理说存量房业务增长会贡献更多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是,推动存量房业务总交易额增长的主力是贝联经纪人,平台模式下的商业化率要远远低于自营模式的商业化率。这就导致了虽然本季度贝壳的存量房业务交易总额增长了,但是净收入反而减少了 3.6% 至 60 亿元。
这个问题同样是新业务无法解决的。
从数据来看,贝壳的新业务进展相当不错。去年同期,以家装、租赁、家居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非房产交易业务总收入 86.4 亿元,同比增长 54%,占贝壳总营收比 38%。到了今年三季度,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到 45%。
从前景来看,当下租赁和装修都是好赛道。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已达 2 万亿,超 2.5 亿人通过租房来解决住的需求;装修行业更是深陷分散、集中度低的现状,许多业主深受不透明收费的困扰。随着存量房时代到来,「租好房」 「住好房」 的需求持续升级。这部分运营和服务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但一方面,新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投入。三季度,尽管贝壳运营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1.8%,环比下降 6.7%,但营业成本总额依然上升了 3.8%。光是房屋租赁服务成本一项业务成本就因业务扩张而激增 38.8%。因此高增长的住房租赁业务盈利表现并不出色。三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猛增 45.3% 至 57 亿元,是支撑起贝壳增长的主力,利润贡献却只有 1 亿元,还不到家装业务的一半。
这导致短期内你很难要求住房租赁业务承担起赚钱的重任。
另一方面,家装家居业务虽然利润表现不错,但是仍然难逃整体房市不景气的限制,同比去年仅仅只取得了 2% 的增长。想要家装家居业务撑起大梁,注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一时的业绩波动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利润却会影响公司穿越行业周期的 「韧性」。怎么更赚钱?贝壳把宝押在了提效。
AI 的作用
省钱一直是贝壳的重点。
财报会披露,三季度存量房通过组织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四季度峰值下降 20%;新房业务固定劳动力成本较去年峰值下降 40%;租赁业务劳动力成本同比下降 1%;家装家居业务材料成本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约 1%。整体上看,本季度贝壳管理费用环比降 10.3%,销售费用同比降 10.7%。
但有一个费用一直在增长——研发。今年三季度,贝壳研发费用 6.48 亿元,同比增长 13.2%,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研发投入背后是贝壳对于 AI 的押注。
除了基础的增效,比如房源审核,经纪人 AI 助手的 AI 选房、智能总结与聊天助理功能,AI 更大的可能是把更多经验性的能力规模化,从而推动各个业务用更小的固定成本撬动更大的营收和净利。
比如租赁业务存在房源复杂、服务半径大等特点,此前业主关系管理、房源展示等更多依赖经纪人个人经验,这种经验难以复制和规模化。贝壳构建了一套 AI 驱动的房源评分系统,从房源维护完整性、业主沟通深度、房屋状况 (如装修情况) 等六个维度评定房源,从而让经纪人更快速的了解优质房源的定义,更好地展示和营销房源。
财报会上,贝壳披露 AI 赋能下,人力成本降 10%;11 个城市 35 万套房产加速出租;价格调整采用率 9%,实现逾亿元成本节约。
无论是租赁还是房产交易,贝壳作为中间平台本质赚的是卖铲子的钱,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需求更好的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 AI 去降低固定人力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不过 AI 会不会一直效果显著还很难说。
一方面,目前 AI 很难在服务上和真正的房产经纪们相提并论。房产交易是一个大额生意,无论买卖都需要情绪推一把;租赁又是一个强售后的业务,AI 难以去替代。
另一方面,AI 的作用可能存在边际效应。在本业承压的前提下,投入多少、多久都是需要平衡的问题。
写在最后
据统计,港股的主要公司里,今年回购股票最多的四个公司分别是腾讯、友邦保险、中国宏桥和贝壳。从 2022 年启动回购计划开始,到今年三季度为止,贝壳累计花了约 23 亿美元回购股份,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 11.5%。
上市公司们搞回购股票最大目的是向外界传递信心,修复市值。除了回购的动作,贝壳令投资者们安心的还有 557 亿元的现金储备,这是它用来穿越周期的重要底气。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行业深度调整的时期,贝壳能否像以前一样,找到那条难而正确的路。(陈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