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新驱动力,国内首条大容量产线在广汽建成,正小批量测试。其优势源于生产线革新,如负极制造干法工艺和固态电解质材料。当前固态电池处于应用初期,已初步突破,但产业链配套成熟度低、成本高。预计 2027 至 2030 年建 GWh 级产线,2035 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或超 900GWh,2025 至 2026 年将迎产能建设高峰。
每经编辑|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全固态电池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的重要驱动力。记者日前了解到,国内已建成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目前正在小批量测试生产。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全固态电池和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里面没有任何液体,而是全固态物质,全固态电池让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更加安全。
记者了解到,「无液」 电池的优势,其实源于生产线的两大关键革新。在负极制造环节,传统液态电池需要经过原浆、涂布、滚压三道独立工序,而干法工艺则直接将原有工序 「三合一」,既降低能耗又提升了效率。
专家表示,除了生产工艺的优化,另一个核心突破就是电解质的改变。在这里,他们已经摒弃传统的液态电解液,改用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帮助产品的耐热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生产线有了技术突破,下一步就是产业化承接落地。在广汽集团,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这在行业内率先具备了 60 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量产条件。
广汽集团平台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动力研发负责人祁宏钟:现在开发的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现有的电池能量密度高了接近一倍。500 公里以上续航的车使用之后达到 1000 公里以上的续航。计划是 2026 年可以进行小批量的装车实验,2027 年到 2030 年期间,可以逐步地进行批量生产。
据媒体报道,「固态电池无疑是未来 15 年的全球竞争的焦点,而中国固态电池未来将超全球份额的 80% 以上。」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 11 月 18 日在 2025 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会上发布的 《2025 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 预计,2027 年 (或 2028 年) 至 2030 年间,行业将集中建设 GWh 级产线,到 2035 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 900GWh。
当前固态电池处于市场应用初期,在工艺生产及终端应用方面已经初步突破。在应用端,部分电池企业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采用固态电池进行验证,并且固态电池的配套车型逐渐由 35 万以上车型下沉到 30 万以内的车型;在 eVTOL 领域,亿航智能也完成了全球首次 eVTOL 固态电池飞行试验,续航时间较之前显著提升 60%~90%。
不过,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链配套成熟度仍较低,最鲜明的现象之一是产品成本高。
截至 2025 年 9 月,国内半固态电芯含税约 0.5 元/Wh 至 0.7 元/Wh,全固态电池的价格为 2 元/Wh 至 3 元/Wh,与液态电池 0.4 元/Wh 至 0.5 元/Wh 的价格差异仍较大,固态电池性价比较低。
「当前已经量产的车规级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主要为复合电解质及少部分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硫化物车规级全固态电池预计 2027 年后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预计到 2035 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 900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出货将超过 550GWh。」《蓝皮书》 预判。作为对比,2024 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约为 1500GWh。
预计 2025 年至 2026 年,将迎来以半固态电池为主的固态电池产能建设高峰期,本轮扩产将以半固态电池为主,其中储能领域产能有望优先释放。据 GGI 不完全统计,近 4 年国内固态电池行业规划产能超 450GWh,超 98% 为半固态电池,目前行业实际投产产能超 25GWh,但实际有效利用的产能不足 20GWh。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证券时报网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