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文|《BUG》 栏目 闫妍
中国特卖电商龙头唯品会近日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同比增长 16.8% 至 12 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同比降幅最深曾触及-9.18%,最低也为-3.60%,这一长达近一年半的持续性收缩表明,增长失速已是其面临的新常态。
《BUG》 栏目统计发现,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差值达 340 万人。
此外,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唯品会方面高管回应称:「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变化,如果有任何进展,我们将及时向市场更新信息。」
季度营收曾 「五连降」
财报显示,唯品会三季度恢复了业务增长,各项核心运营指标依然面临着压力。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 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6.8%,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有长达近一年半时间的持续性收缩。
财报显示,自 2024 年第二季度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每季度财报分别录得 268.75 亿元、206.76 亿元、332.24 亿元、262.69 亿元、258.06 亿元,营收同比分别录得-3.60%、-9.18%、-4.18%、-4.98%、-3.98%。
这份成绩单与唯品会早年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2010 年营收增速高达 1061%,2012 年上市时,其营收增速曾高达 208%。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商品交易总额 (GMV) 同比增长 7.5%,从上年同期的 401 亿元人民币增至 431 亿元人民币。2025 年第三季度总订单数同比增长 1.5%,从上年同期的 1.639 亿单增至 1.664 亿单。
第三季度,唯品会运营费用为 39 亿元,上年同期为 38 亿元。其中,履约费用为 19 亿元,上年同期为 17 亿元,同比增长 11.76%;营销费用为 6.672 亿元,上年同期为 6.178 亿元,同比增加 8%;技术与内容费用 4.386 亿元,上年同期为 4.542 亿元;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为 9.846 亿元,上年同期为 9.578 亿元。
营收构成上,第三季度唯品会产品销售收入为 193.63 亿元,其他收入为 20.07 亿元。据此计算,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90.6%,这清晰地表明其增长仍极度依赖于核心的商品交易业务。
唯品会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产品推广及在线广告收入、来自杉杉奥特莱斯的租赁收入、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平台接入费 (公司为其提供产品销售平台)、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贷款撮合服务收入及会员费收入。
这也意味着,唯品会新业务探索成效不彰。在电商主业之外,无论是线下奥莱业务还是其他新方向的探索,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第二增长曲线,无法有效拉动整体营收。
活跃用户数增长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增长正在明显放缓。
《BUG》 栏目统计发现,自 2024 年第一季度起,唯品会活跃用户数连续六个季度同比负增长,尤其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同比跌幅达-6.30%,整体用户基本盘面临着持续流失的压力。
2025 年第一季度唯品会活跃客户数为 413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310 万减少 180 万客户。第二季度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为 435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430 万减少 80 万客户。
而 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为 4010 万,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 1.3%,为近两年首次增长,但这一增长的 「含金量」 需要冷静看待。
今年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用户数差值达 340 万人。此外,相较于 2023 年同期的 4250 万,其活跃用户规模实则收缩了近 240 万。且唯品会 2023 年第三季度订单数为 1.799 亿,两年之后仅剩下 1.664 亿单。
唯品会坚守的生态位,究竟是一个可持续的利基市场,还是一个注定缓慢收缩的存量战场?
今年二季度,高瓴旗下 HHLR 对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三家电商企业都做了大幅减持。其中,对阿里巴巴减持了约 276 万股,减持幅度为 70.58%;对京东减持了约 254 万股,减持幅度为 52.71%;对唯品会减持了约 555 万股,减持幅度高达 83.07%。
此外,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也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
2017 年,唯品会获腾讯、京东 8.63 亿美元联合战略投资。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股权结构显示,沈亚持股 12.9%,洪晓波持股 7.6%,腾讯持股为 9.8%,京东持股为 6.5%,Harris Associates 持股为 5.9%。
但到 2023 年 5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发布 20-F 文件显示,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则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这也说明京东在此期间大笔减持了唯品会。
在今年 4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递交 20-F 文件。文件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有 102,976,663 股,唯品会创始人、CEO 沈亚及其妻子 Xiaochun Zhang 持有 18,299,191 股,拥有 17.4% 股权,共占公司投票权的 64.5%。
回港上市为解困局?
资深零售行业专家、江南北集团创始人高攀向 《BUG》 栏目表示,唯品会的营收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外部竞争、内部模式局限和运营效率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他具体谈到,唯品会面临的已不再是传统电商的竞争,综合电商的 「常态化低价」 策略,比如淘天、京东的 「百亿补贴」 等,将以往的大促特卖变成了日常活动,直接模糊了唯品会 「品牌特卖」 的独特性。同时,还伴随着内容电商的心智与效率的掠夺,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电商以其强大的内容引流和冲动消费场景,成为品牌清库存的新首选,对唯品会单纯的货架式甩卖形成了降维打击。
为应对营收下滑趋势并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唯品会正寻求战略性转变。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
唯品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或许是其破解业绩困局的关键一步?
高攀表示,在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回港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贴近主要市场和投资者,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港股市场更接近中国本土消费者,投资者对业务模式的理解可能更深入,若公司能讲好转型故事,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
但他也强调,唯品会需要讲出新的 「增长故事」。「港股投资者同样关注增长潜力,如果唯品会无法向市场展示其扭转用户下滑、开拓新增长点的清晰路径,仅凭目前的业绩表现,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估值。同时,赴港上市后唯品会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云集,对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很高,唯品会需要持续证明其盈利模式的稳健性和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techweb】
文|《BUG》 栏目 闫妍
中国特卖电商龙头唯品会近日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同比增长 16.8% 至 12 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同比降幅最深曾触及-9.18%,最低也为-3.60%,这一长达近一年半的持续性收缩表明,增长失速已是其面临的新常态。
《BUG》 栏目统计发现,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差值达 340 万人。
此外,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唯品会方面高管回应称:「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变化,如果有任何进展,我们将及时向市场更新信息。」
季度营收曾 「五连降」
财报显示,唯品会三季度恢复了业务增长,各项核心运营指标依然面临着压力。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 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6.8%,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有长达近一年半时间的持续性收缩。
财报显示,自 2024 年第二季度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每季度财报分别录得 268.75 亿元、206.76 亿元、332.24 亿元、262.69 亿元、258.06 亿元,营收同比分别录得-3.60%、-9.18%、-4.18%、-4.98%、-3.98%。
这份成绩单与唯品会早年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2010 年营收增速高达 1061%,2012 年上市时,其营收增速曾高达 208%。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商品交易总额 (GMV) 同比增长 7.5%,从上年同期的 401 亿元人民币增至 431 亿元人民币。2025 年第三季度总订单数同比增长 1.5%,从上年同期的 1.639 亿单增至 1.664 亿单。
第三季度,唯品会运营费用为 39 亿元,上年同期为 38 亿元。其中,履约费用为 19 亿元,上年同期为 17 亿元,同比增长 11.76%;营销费用为 6.672 亿元,上年同期为 6.178 亿元,同比增加 8%;技术与内容费用 4.386 亿元,上年同期为 4.542 亿元;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为 9.846 亿元,上年同期为 9.578 亿元。
营收构成上,第三季度唯品会产品销售收入为 193.63 亿元,其他收入为 20.07 亿元。据此计算,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90.6%,这清晰地表明其增长仍极度依赖于核心的商品交易业务。
唯品会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产品推广及在线广告收入、来自杉杉奥特莱斯的租赁收入、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平台接入费 (公司为其提供产品销售平台)、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贷款撮合服务收入及会员费收入。
这也意味着,唯品会新业务探索成效不彰。在电商主业之外,无论是线下奥莱业务还是其他新方向的探索,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第二增长曲线,无法有效拉动整体营收。
活跃用户数增长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增长正在明显放缓。
《BUG》 栏目统计发现,自 2024 年第一季度起,唯品会活跃用户数连续六个季度同比负增长,尤其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同比跌幅达-6.30%,整体用户基本盘面临着持续流失的压力。
2025 年第一季度唯品会活跃客户数为 413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310 万减少 180 万客户。第二季度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为 435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430 万减少 80 万客户。
而 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为 4010 万,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 1.3%,为近两年首次增长,但这一增长的 「含金量」 需要冷静看待。
今年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用户数差值达 340 万人。此外,相较于 2023 年同期的 4250 万,其活跃用户规模实则收缩了近 240 万。且唯品会 2023 年第三季度订单数为 1.799 亿,两年之后仅剩下 1.664 亿单。
唯品会坚守的生态位,究竟是一个可持续的利基市场,还是一个注定缓慢收缩的存量战场?
今年二季度,高瓴旗下 HHLR 对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三家电商企业都做了大幅减持。其中,对阿里巴巴减持了约 276 万股,减持幅度为 70.58%;对京东减持了约 254 万股,减持幅度为 52.71%;对唯品会减持了约 555 万股,减持幅度高达 83.07%。
此外,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也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
2017 年,唯品会获腾讯、京东 8.63 亿美元联合战略投资。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股权结构显示,沈亚持股 12.9%,洪晓波持股 7.6%,腾讯持股为 9.8%,京东持股为 6.5%,Harris Associates 持股为 5.9%。
但到 2023 年 5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发布 20-F 文件显示,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则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这也说明京东在此期间大笔减持了唯品会。
在今年 4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递交 20-F 文件。文件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有 102,976,663 股,唯品会创始人、CEO 沈亚及其妻子 Xiaochun Zhang 持有 18,299,191 股,拥有 17.4% 股权,共占公司投票权的 64.5%。
回港上市为解困局?
资深零售行业专家、江南北集团创始人高攀向 《BUG》 栏目表示,唯品会的营收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外部竞争、内部模式局限和运营效率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他具体谈到,唯品会面临的已不再是传统电商的竞争,综合电商的 「常态化低价」 策略,比如淘天、京东的 「百亿补贴」 等,将以往的大促特卖变成了日常活动,直接模糊了唯品会 「品牌特卖」 的独特性。同时,还伴随着内容电商的心智与效率的掠夺,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电商以其强大的内容引流和冲动消费场景,成为品牌清库存的新首选,对唯品会单纯的货架式甩卖形成了降维打击。
为应对营收下滑趋势并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唯品会正寻求战略性转变。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
唯品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或许是其破解业绩困局的关键一步?
高攀表示,在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回港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贴近主要市场和投资者,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港股市场更接近中国本土消费者,投资者对业务模式的理解可能更深入,若公司能讲好转型故事,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
但他也强调,唯品会需要讲出新的 「增长故事」。「港股投资者同样关注增长潜力,如果唯品会无法向市场展示其扭转用户下滑、开拓新增长点的清晰路径,仅凭目前的业绩表现,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估值。同时,赴港上市后唯品会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云集,对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很高,唯品会需要持续证明其盈利模式的稳健性和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techweb】
文|《BUG》 栏目 闫妍
中国特卖电商龙头唯品会近日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同比增长 16.8% 至 12 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同比降幅最深曾触及-9.18%,最低也为-3.60%,这一长达近一年半的持续性收缩表明,增长失速已是其面临的新常态。
《BUG》 栏目统计发现,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差值达 340 万人。
此外,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唯品会方面高管回应称:「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变化,如果有任何进展,我们将及时向市场更新信息。」
季度营收曾 「五连降」
财报显示,唯品会三季度恢复了业务增长,各项核心运营指标依然面临着压力。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 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6.8%,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有长达近一年半时间的持续性收缩。
财报显示,自 2024 年第二季度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每季度财报分别录得 268.75 亿元、206.76 亿元、332.24 亿元、262.69 亿元、258.06 亿元,营收同比分别录得-3.60%、-9.18%、-4.18%、-4.98%、-3.98%。
这份成绩单与唯品会早年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2010 年营收增速高达 1061%,2012 年上市时,其营收增速曾高达 208%。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商品交易总额 (GMV) 同比增长 7.5%,从上年同期的 401 亿元人民币增至 431 亿元人民币。2025 年第三季度总订单数同比增长 1.5%,从上年同期的 1.639 亿单增至 1.664 亿单。
第三季度,唯品会运营费用为 39 亿元,上年同期为 38 亿元。其中,履约费用为 19 亿元,上年同期为 17 亿元,同比增长 11.76%;营销费用为 6.672 亿元,上年同期为 6.178 亿元,同比增加 8%;技术与内容费用 4.386 亿元,上年同期为 4.542 亿元;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为 9.846 亿元,上年同期为 9.578 亿元。
营收构成上,第三季度唯品会产品销售收入为 193.63 亿元,其他收入为 20.07 亿元。据此计算,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90.6%,这清晰地表明其增长仍极度依赖于核心的商品交易业务。
唯品会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产品推广及在线广告收入、来自杉杉奥特莱斯的租赁收入、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平台接入费 (公司为其提供产品销售平台)、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贷款撮合服务收入及会员费收入。
这也意味着,唯品会新业务探索成效不彰。在电商主业之外,无论是线下奥莱业务还是其他新方向的探索,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第二增长曲线,无法有效拉动整体营收。
活跃用户数增长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增长正在明显放缓。
《BUG》 栏目统计发现,自 2024 年第一季度起,唯品会活跃用户数连续六个季度同比负增长,尤其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同比跌幅达-6.30%,整体用户基本盘面临着持续流失的压力。
2025 年第一季度唯品会活跃客户数为 413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310 万减少 180 万客户。第二季度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为 435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430 万减少 80 万客户。
而 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为 4010 万,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 1.3%,为近两年首次增长,但这一增长的 「含金量」 需要冷静看待。
今年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用户数差值达 340 万人。此外,相较于 2023 年同期的 4250 万,其活跃用户规模实则收缩了近 240 万。且唯品会 2023 年第三季度订单数为 1.799 亿,两年之后仅剩下 1.664 亿单。
唯品会坚守的生态位,究竟是一个可持续的利基市场,还是一个注定缓慢收缩的存量战场?
今年二季度,高瓴旗下 HHLR 对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三家电商企业都做了大幅减持。其中,对阿里巴巴减持了约 276 万股,减持幅度为 70.58%;对京东减持了约 254 万股,减持幅度为 52.71%;对唯品会减持了约 555 万股,减持幅度高达 83.07%。
此外,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也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
2017 年,唯品会获腾讯、京东 8.63 亿美元联合战略投资。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股权结构显示,沈亚持股 12.9%,洪晓波持股 7.6%,腾讯持股为 9.8%,京东持股为 6.5%,Harris Associates 持股为 5.9%。
但到 2023 年 5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发布 20-F 文件显示,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则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这也说明京东在此期间大笔减持了唯品会。
在今年 4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递交 20-F 文件。文件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有 102,976,663 股,唯品会创始人、CEO 沈亚及其妻子 Xiaochun Zhang 持有 18,299,191 股,拥有 17.4% 股权,共占公司投票权的 64.5%。
回港上市为解困局?
资深零售行业专家、江南北集团创始人高攀向 《BUG》 栏目表示,唯品会的营收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外部竞争、内部模式局限和运营效率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他具体谈到,唯品会面临的已不再是传统电商的竞争,综合电商的 「常态化低价」 策略,比如淘天、京东的 「百亿补贴」 等,将以往的大促特卖变成了日常活动,直接模糊了唯品会 「品牌特卖」 的独特性。同时,还伴随着内容电商的心智与效率的掠夺,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电商以其强大的内容引流和冲动消费场景,成为品牌清库存的新首选,对唯品会单纯的货架式甩卖形成了降维打击。
为应对营收下滑趋势并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唯品会正寻求战略性转变。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
唯品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或许是其破解业绩困局的关键一步?
高攀表示,在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回港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贴近主要市场和投资者,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港股市场更接近中国本土消费者,投资者对业务模式的理解可能更深入,若公司能讲好转型故事,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
但他也强调,唯品会需要讲出新的 「增长故事」。「港股投资者同样关注增长潜力,如果唯品会无法向市场展示其扭转用户下滑、开拓新增长点的清晰路径,仅凭目前的业绩表现,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估值。同时,赴港上市后唯品会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云集,对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很高,唯品会需要持续证明其盈利模式的稳健性和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techweb】
文|《BUG》 栏目 闫妍
中国特卖电商龙头唯品会近日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同比增长 16.8% 至 12 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同比降幅最深曾触及-9.18%,最低也为-3.60%,这一长达近一年半的持续性收缩表明,增长失速已是其面临的新常态。
《BUG》 栏目统计发现,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差值达 340 万人。
此外,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唯品会方面高管回应称:「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变化,如果有任何进展,我们将及时向市场更新信息。」
季度营收曾 「五连降」
财报显示,唯品会三季度恢复了业务增长,各项核心运营指标依然面临着压力。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4%,环比下滑 17%。净利润 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6.8%,环比下滑 19.5%。Non-GAAP 净利润 15 亿元,同比增长 14.6%,环比下滑 28.6%。
值得警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之前,其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有长达近一年半时间的持续性收缩。
财报显示,自 2024 年第二季度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唯品会每季度财报分别录得 268.75 亿元、206.76 亿元、332.24 亿元、262.69 亿元、258.06 亿元,营收同比分别录得-3.60%、-9.18%、-4.18%、-4.98%、-3.98%。
这份成绩单与唯品会早年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2010 年营收增速高达 1061%,2012 年上市时,其营收增速曾高达 208%。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商品交易总额 (GMV) 同比增长 7.5%,从上年同期的 401 亿元人民币增至 431 亿元人民币。2025 年第三季度总订单数同比增长 1.5%,从上年同期的 1.639 亿单增至 1.664 亿单。
第三季度,唯品会运营费用为 39 亿元,上年同期为 38 亿元。其中,履约费用为 19 亿元,上年同期为 17 亿元,同比增长 11.76%;营销费用为 6.672 亿元,上年同期为 6.178 亿元,同比增加 8%;技术与内容费用 4.386 亿元,上年同期为 4.542 亿元;一般及行政管理费用为 9.846 亿元,上年同期为 9.578 亿元。
营收构成上,第三季度唯品会产品销售收入为 193.63 亿元,其他收入为 20.07 亿元。据此计算,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90.6%,这清晰地表明其增长仍极度依赖于核心的商品交易业务。
唯品会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产品推广及在线广告收入、来自杉杉奥特莱斯的租赁收入、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平台接入费 (公司为其提供产品销售平台)、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贷款撮合服务收入及会员费收入。
这也意味着,唯品会新业务探索成效不彰。在电商主业之外,无论是线下奥莱业务还是其他新方向的探索,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第二增长曲线,无法有效拉动整体营收。
活跃用户数增长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增长正在明显放缓。
《BUG》 栏目统计发现,自 2024 年第一季度起,唯品会活跃用户数连续六个季度同比负增长,尤其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同比跌幅达-6.30%,整体用户基本盘面临着持续流失的压力。
2025 年第一季度唯品会活跃客户数为 413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310 万减少 180 万客户。第二季度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为 4350 万,较上年同期的 4430 万减少 80 万客户。
而 2025 年第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为 4010 万,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 1.3%,为近两年首次增长,但这一增长的 「含金量」 需要冷静看待。
今年三季度,唯品会活跃用户数由上个季度的 4350 万人降为 4010 万人,用户数差值达 340 万人。此外,相较于 2023 年同期的 4250 万,其活跃用户规模实则收缩了近 240 万。且唯品会 2023 年第三季度订单数为 1.799 亿,两年之后仅剩下 1.664 亿单。
唯品会坚守的生态位,究竟是一个可持续的利基市场,还是一个注定缓慢收缩的存量战场?
今年二季度,高瓴旗下 HHLR 对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三家电商企业都做了大幅减持。其中,对阿里巴巴减持了约 276 万股,减持幅度为 70.58%;对京东减持了约 254 万股,减持幅度为 52.71%;对唯品会减持了约 555 万股,减持幅度高达 83.07%。
此外,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也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
2017 年,唯品会获腾讯、京东 8.63 亿美元联合战略投资。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股权结构显示,沈亚持股 12.9%,洪晓波持股 7.6%,腾讯持股为 9.8%,京东持股为 6.5%,Harris Associates 持股为 5.9%。
但到 2023 年 5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发布 20-F 文件显示,曾经是唯品会重要股东的京东则消失在主要股东行列,这也说明京东在此期间大笔减持了唯品会。
在今年 4 月,唯品会向美国 SEC 递交 20-F 文件。文件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唯品会有 102,976,663 股,唯品会创始人、CEO 沈亚及其妻子 Xiaochun Zhang 持有 18,299,191 股,拥有 17.4% 股权,共占公司投票权的 64.5%。
回港上市为解困局?
资深零售行业专家、江南北集团创始人高攀向 《BUG》 栏目表示,唯品会的营收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外部竞争、内部模式局限和运营效率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他具体谈到,唯品会面临的已不再是传统电商的竞争,综合电商的 「常态化低价」 策略,比如淘天、京东的 「百亿补贴」 等,将以往的大促特卖变成了日常活动,直接模糊了唯品会 「品牌特卖」 的独特性。同时,还伴随着内容电商的心智与效率的掠夺,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电商以其强大的内容引流和冲动消费场景,成为品牌清库存的新首选,对唯品会单纯的货架式甩卖形成了降维打击。
为应对营收下滑趋势并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唯品会正寻求战略性转变。据媒体报道,已在美上市十年的唯品会,目前正积极筹备回归港股,最快将于明年实现港股上市,以期重塑其增长叙事并突破当前估值瓶颈。
唯品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或许是其破解业绩困局的关键一步?
高攀表示,在国际环境存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回港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贴近主要市场和投资者,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港股市场更接近中国本土消费者,投资者对业务模式的理解可能更深入,若公司能讲好转型故事,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
但他也强调,唯品会需要讲出新的 「增长故事」。「港股投资者同样关注增长潜力,如果唯品会无法向市场展示其扭转用户下滑、开拓新增长点的清晰路径,仅凭目前的业绩表现,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估值。同时,赴港上市后唯品会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云集,对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很高,唯品会需要持续证明其盈利模式的稳健性和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