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 11 月 24 日电 (王菁)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不断升级,银行间市场 「科技创新债券」(科技板) 自今年 5 月 7 日推出以来,交出了一份亮眼 「成绩单」。
据新华财经获悉,截至 11 月 21 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累计支持 276 家企业发行科创债规模超过 5300 亿元,涵盖 230 家科技型企业和 46 家股权投资机构,市场活力持续激发,产品创新与科创企业融资实现良性互动。
债市 「科技板」 稳步扩容 多维创新服务科创全周期
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展现出服务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其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资金投向、期限结构、产品设计等多方面。
从发行机构类型来看,目前民营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融资活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交易商协会已支持包括博瑞医药、乐歌股份在内的 55 家民营企业发行 1074 亿元科创债,这一规模占银行间市场科创债总规模的 20%,更占据了全市场民营企业科创债发行量的 88%。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市场新面孔也踊跃亮相,发行主体结构得到优化。据悉,银行间市场半年来引入了 24 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突出的优质企业首次亮相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达 97.5 亿元。其中包括 15 家科技型企业和 9 家股权投资机构。
「银行间市场对民营科创企业精准、有力的支持。」 某参与发行承销的机构负责人表示,例如家用医疗健康产品领跑者九安医疗、特色工艺晶圆代工龙头芯联集成、生物医药领军者迈威生物等企业的加入,有效丰富了科创债的发行主体,也反映了市场对硬科技赛道各环节企业的认可。
同时,自债市 「科技板」 推出以来,相关科创债的发行覆盖区域广泛,精准聚焦创新资源高地。新华财经获悉,目前发行已覆盖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从地域分布看,北京、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的企业发行规模位列前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大科技创新集聚区的发行量合计占比超过 60%,实现了对全国核心创新要素高地的精准服务和重点支持。
再从发行产品自身来看,期限结构以中长期为主,有力匹配研发与投资长周期。前述负责人表示,科创债充分考虑到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以及股权投资机构需要 「耐心资本」 的属性,在期限设计上显著向中长期倾斜。整体来看,5 年期及以上的科创债发行规模占比超过 60%,有效匹配了科技产业的成长规律,为 「投早、投小、投长期」 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同时,科创债的条款设计也更加灵活多元,切实增强融资便利性。近期,市场上出现了如无锡创业设置转股条款、安徽国资设置利率跳升条款、保利久联设置浮动利率条款等多种创新设计。此外,多个项目还设置了知识产权质押等资产担保条款,盘活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拓宽了融资渠道。
当然,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最离不开基础设施和配套机制的优化。据交易商协会介绍,正积极推动设立挂钩科创债指数的理财产品,旨在发挥指数化组合投资的便利性和吸引力,提升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同时,协会还在推动评级方法创新,对科技属性强、成长性高的企业实施差异化评估,建立健全与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相适应的配套评级规则体系,以期从基础制度层面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风险分担工具护航 民营股权投资机构成科创债融资生力军
在科创债的版图中,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成为一大亮点,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的创设和运用,则为这类机构畅通行间市场融资渠道提供了关键支撑。
随着多种风险分担工具 「破冰」,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开启新篇章。今年 6 月 18 日,市场迎来重要突破,中科创星、君联资本、金雨茂物、东方富海、毅达资本等 5 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在风险分担工具的支持下,成功发行科创债,合计规模达 13.5 亿元。彼时,标志着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开始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规范化、规模化融资,开辟了除基金出资以外的新的资金来源。
以中科创星为例,其于 6 月 16 日发行 「2025 年度第一期定向科技创新债券」,成为全国首单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在该债券发行过程中,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提供了全额担保,而西安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则提供了反担保,这种 「央地合作」 模式强化了风险控制,确保了债券发行的安全性,显著增强了市场吸引力。
中科创星总经理助理、财务部负责人郭一凤对新华财经表示,「距离发行已过去 5 个多月的时间,这只债券发行提升了中科创星自身出资实力,最重要的是带动效应明显;它是在市场化的配置机制下,通过做强 GP 平台,来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那些尚处早期、风险较高但国家亟需突破的硬科技领域。」
而近期,基石资本、同创伟业、盛景嘉成和道禾长期 4 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拟发行科创债合计 9.3 亿元,标志着政策支持下的发债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增信支持上,风险分担工具为前三家机构提供担保增信,它们分别以所投企业股权或自身股权提供反担保,联合构建风险共担机制;道禾长期则由中债增进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提供担保,依托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实现风险分担,体现出政策工具与市场化增信协同发力的灵活性。
可以说,「以债促投」 模式的杠杆效应显著,使得资金精准滴灌硬科技。风险分担工具的效能,最终体现在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实际投资拉动上。数据显示,首批 5 家机构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截至目前已有近 50% 实际投入使用,撬动的资金规模达上百亿元,精准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
具体来看,中科创星已将超 1 亿元募集资金投向果栗智造、沃飞长空等自主技术研发领域的尖端企业;其发行的科创债也显著加快了旗下先导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出资节奏,该基金首关签约 26.17 亿元,目前已完成对 36 家硬科技企业的投资。郭一凤还介绍称,「通过该基金的运行,后续也将持续带动社会资本对硬科技企业进行投资,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债市 「科技板」 有效发挥了 「以债促投」 的杠杆效应,为早期硬科技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当然,也有不少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发展得到激励,也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活动的早期、小型和长期环节,进而使得高质量的科技金融服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