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市场近几周对人工智能投资泡沫的担忧刺激权重科技股明显回调,龙头企业英伟达公司 19 日公布的财报虽然表明市场需求持续强劲,但难以化解市场对人工智能大规模投资下泡沫风险的担忧。
英伟达财报显示,在截至 10 月 26 日的一个季度,该公司实现 570.1 亿美元营业收入,环比和同比涨幅分别为 22% 和 62%,高于市场预期的 549.2 亿美元,毛利率环比提高 1 个百分点至 73.4%。英伟达该季度净利润为 31.9 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增幅分别为 21% 和 65%,经调整稀释后每股盈利为 1.3 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 1.25 美元。英伟达预计,2026 财年第四季度 (从 10 月 27 日开始) 将实现 650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毛利率预计将进一步提高至 74.8%。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并不认可人工智能行业存在泡沫的担忧,反而对公司业务高度乐观。他说,英伟达 Blackwell 人工智能芯片的销量远超预期,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已经售罄。黄仁勋还表示,用于训练和推理的算力需求在不断加速并呈现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进入了良性周期,人工智能的生态在快速扩大规模。
英伟达公布业绩后,市场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只是短暂缓解,其股价虽在 19 日的交易中出现超 5% 的涨幅,但 20 日高开后未能维持涨势,以 3.15% 的跌幅收盘。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其 11 月对世界上的 172 名基金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有 53% 的基金经理认为人工智能股票已经处于泡沫之中,略低于 10 月份的 54%。高达 63% 的基金经理认为当前全球股市估值过高,高于 10 月份的 60%。
目前,市场的担忧主要集中于企业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带来的债务风险,上下游企业之间资金内部循环,甚至有企业刻意通过财务手段抬高业绩。
Novo 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本·哈伯格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所需能源和芯片规模的数字看起来很疯狂,可能更多是泡沫。但产品端并非有同样热度。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数据中心方面很可能出现了过热。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全球大型科技企业预计从 2025 年到 2028 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达到 2.9 万亿美元,但自身收入只有 1.4 万亿美元,需要通过私人信贷、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和私人股权投资等分别融资 8000 亿美元、2000 亿美元、1500 亿美元和 3500 亿美元。
数据还显示,美国科技板块上市公司近 5 年资本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 18.1%,与 1999 年至 2000 年科技泡沫时相当。
资金在人工智能生态内循环推高业绩可能带来风险隐患的例子已经出现。如,克鲁索能源系统公司、蓝猫头鹰资本公司和普拉莫里数字基础设施正投资 150 亿美元在得克萨斯州中部阿比林市建设总规模为 1.2 吉瓦的数据中心,甲骨文公司作为主要客户已签订为期 15 年的租约,而甲骨文公司主要客户是 OpenAI 并从英伟达购买芯片,英伟达则承诺对 OpenAI 进行 1000 亿美元投资。如果甲骨文与 OpenAI 的合作成效不佳,该项目建设的 100 亿美元贷款在 5 年后再融资时无疑将面临困难。
当然,也有不少声音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处于爆发期,实际需求推动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有很大不同,当前存在的泡沫可能是 「健康泡沫」。
贝莱德集团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爆发周期,大多数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本投资通过盈利留存和企业现金筹资,而非通过举债筹资。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旗下投资服务平台 USSA 国际公司美洲市场、资产类别和投资组合策略负责人岑鸣 15 日在北美明德论坛 2025 年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资本支出驱动美国股市和经济增长,投资回报率从 2018 年不足 15% 升至 2025 年 25% 以上,同时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人工智能投资目前仍在高效运转,预计短期内人工智能资本开支大幅减缓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科技公司如今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正用自有资金推动扩张,几个核心的科技巨头企业资产负债表非常稳健,这与 2000 年情况不同。
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杜毅也在北美明德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目前处于早期阶段,出现全面泡沫还为时过早。OpenAI 公司的收入是 2026 年美国人工智能领域需要关注的核心指标,其收入能否达到预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明年人工智能投资整体形势。如果不计人工智能的拉动作用,美国经济现在可能处于没有增长的局面。因此,美国不会轻易让人工智能领域在 2026 年出现问题。
(经济参考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