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如果您最近打开账户时忍不住叹气,感觉市场像是开启了 「满 4000 减 200」 的自动立减模式,那么,请先接受一个来自我们的隔空拥抱。
请相信,这份感受,我们深深懂得。
账户市值的起伏,牵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市场的调整,就像长跑中必然遇到的逆风路段,脚步沉重、呼吸急促,甚至会让人怀疑最初为何要踏上这条跑道。
但请记得,市场的周期如同四季,有盛夏的繁茂,也自然有深秋的片刻凋零与冬日的蓄力。
此刻,让我们暂且放下焦虑,一起冷静地看看,风从何处来,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呼吸,继续前行。
01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本轮调整从何而来?
任何市场的波动,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事件和情绪交织下的共振。这一次,我们感受到的 「寒意」,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首先,是海外 AI 泡沫论的传导。
近期,市场对美股 AI 泡沫的担忧成为了主导情绪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在 AI 革命宏大叙事的推动下,美股核心科技股经历了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在 10 月进一步升温,日韩等市场的 AI 核心个股甚至快速翻倍,风险持续积累。
随着一些知名投资者减持英伟达,以及市场对其业绩能否持续支撑高估值的质疑,担忧开始蔓延。
尽管英伟达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美股市场高开低走的走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一份 「好成绩」 并没能打消人们对于故事能否一直讲下去的疑虑。(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同时,美联储对于 12 月是否仍会降息出现分歧,海外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如同涟漪迅速扩散,波及到了亚太市场的科技板块。
然而,外因终究是诱因,A 股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才是决定其方向的内核力量。
从自身周期看,A 股在年中经历了 6-7 月由多重利好驱动的上涨,8 月步入资金驱动的加速阶段。进入 9 月,市场风险偏好已从高位逐渐回落,资金开始 「高低切换」。
到了 11 月,这种切换更为明显,两市成交额持续回落,资金流向低位、稳健的红利资产,而前期火热的科技板块则连续调整。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市场的内在动能有所减弱,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对利空消息也更为敏感。
最后,部分热门赛道的 「意外熄火」,也给市场情绪浇了一盆冷水。
11 月上旬,市场资金持续交易锂矿、电池产业链的涨价逻辑,吸引了大量活跃资金参与。然而,近日碳酸锂期货的跌停,骤然打断了这一涨价交易逻辑,导致活跃资金集体卖出。
热门赛道的下跌,进一步拖累了整体的市场风险偏好,放大了指数的波动。
02 冬藏静待春发
——如何看待 「考验期」?
看清了风的来向,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正站在何处,以及前方可能是怎样的图景。
首先,关于海外的冲击,我们需要多一份定力。
中美股市处于不同的经济与货币周期,其相关性本就有限。A 股的上涨驱动,并非像美股那样过度依赖少数科技巨头,估值水平也并未处于显著泡沫化的区间。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1-2025.11.21
因此,对 「AI 泡沫」 的担忧,大概率只会造成 A 股风险偏好的短期受挫,并不会导致市场进入长期的下行通道。它更像是一阵风,会吹皱池水,但难以改变池塘的深度与流向。
其次,回归 A 股自身,支撑市场长期向上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
本轮突破 4000 点的背后,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
「十五五」 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资本市场寻找它的映射,国产 AI 产业链热点频出、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美联储开启的降息周期形成共振;
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三季度市场结构性涨幅较大,本身就有调整和风格再平衡的内在需求。因此,四季度的调整,更像是长期趋势中一次必要的回摆,是曲折中前进的常态部分。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适度的歇脚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图:再大的行情,也会出现阶段性的休整蓄力

最后,对于热门赛道的剧烈波动,一个有益的视角是,这是市场机制在为自身进行 「结构优化」。
部分行业因短期预期过于集中、交易过热而出现的回落,主要影响的是市场内部的结构,而非整体大势。市场整体估值并不昂贵,且存在大量低位板块作为支撑,这意味着大势整体下行的空间是有限的。
波动是市场的底色,接受它,才能更好地与市场和平共处。这种看似无序的波动,实则是市场在进行自发性的 「风格再平衡」,而这恰恰为下一阶段的布局提供了线索。
03 与波动共舞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理解了 「为什么」 和 「怎么看」,最终要落实到 「怎么办」。在市场的噪音中,我们需要回归投资的本源,回归到自己。
第一,冷静审视您的持仓。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市场下跌时,恐慌性抛售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请回顾您买入每一笔资产的初心。
只要您持有的标的估值合理、业绩增长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恶化,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就更可能是市场情绪的宣泄,而非公司价值的毁灭。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而非恐慌。
第二,检查您的资产配置与仓位。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 「睡得着觉」,如果您的仓位让您夜不能寐,说明它可能已经超出了您的风险承受能力。
市场调整正是检验我们资产配置是否健康的试金石,确保账户中保有足够比例的防守型资产 (如高股息红利资产、低波固收+、债基等),它们是您投资组合的 「压舱石」,能在风浪中提供宝贵的确定性。
第三,将目光放长远,甚至可以考虑在企稳后逐步布局。
历史一再证明,市场的恐慌时刻,往往是长期投资者寻找 「便宜货」 的良机。当市场调整企稳,情绪宣泄殆尽,那些真正优质的资产往往会率先反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抄底,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规划和风险偏好 「边走边看」:
一方面,可适度关注农业、券商、红利等存在估值 「高切低」 空间的板块,以及 A500ETF 等核心宽基;
另一方面,考虑分批、分散地增配那些长期逻辑通顺的科技方向,如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及联接、恒生科技指数 ETF 及科创 50ETF 及联接,以时间换空间。
广发证券研究复盘显示,历史上泛科技、高端制造等主线在陷入调整后,平均调整周期在 21 个交易日左右,指数层面跌幅约 19%,而从低点再创新高平均需要 56 个交易日。

这或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的 「洗盘蓄力期」 的图景,让我们对当前的难熬与考验,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准备。
文章的最后,挖掘基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
面对如此剧烈的市场波动,如果说毫无焦虑甚至怨怼,未免太过理想。但请相信,没有调整,又哪来超额收益的空间?
没有人能精准抄底、完美逃顶,投资也好,人生也罢,只要大方向没错,过程中的考验都能成为滋养未来果实的养分。
所以,此刻我们或许该暂时放下对短期涨跌的猜测,转而叩问几个更根本的问题:
-
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意志改变了吗?
-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登的趋势停止了吗?
-
无风险利率下行,居民资产从房产、存款向权益市场配置的大方向结束了吗?

来源:开源证券
如果这些长期的、坚实的逻辑未被证伪,那么过程中的波动,就更像旅途中的风景。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连绵,却无碍于这趟时代的列车最终驶向的目的地。
而我们最需要做、也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回归自身,以一个自己能睡得着的配置和仓位,保持有效在场。
毕竟,春天总会在冬藏之后悄然降临。
而当这一切准备就绪,那些关于坚持的答案,自然会水到渠成。(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满 4000 减 200 之际,如何熬过市场的考验期)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如果您最近打开账户时忍不住叹气,感觉市场像是开启了 「满 4000 减 200」 的自动立减模式,那么,请先接受一个来自我们的隔空拥抱。
请相信,这份感受,我们深深懂得。
账户市值的起伏,牵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市场的调整,就像长跑中必然遇到的逆风路段,脚步沉重、呼吸急促,甚至会让人怀疑最初为何要踏上这条跑道。
但请记得,市场的周期如同四季,有盛夏的繁茂,也自然有深秋的片刻凋零与冬日的蓄力。
此刻,让我们暂且放下焦虑,一起冷静地看看,风从何处来,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呼吸,继续前行。
01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本轮调整从何而来?
任何市场的波动,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事件和情绪交织下的共振。这一次,我们感受到的 「寒意」,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首先,是海外 AI 泡沫论的传导。
近期,市场对美股 AI 泡沫的担忧成为了主导情绪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在 AI 革命宏大叙事的推动下,美股核心科技股经历了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在 10 月进一步升温,日韩等市场的 AI 核心个股甚至快速翻倍,风险持续积累。
随着一些知名投资者减持英伟达,以及市场对其业绩能否持续支撑高估值的质疑,担忧开始蔓延。
尽管英伟达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美股市场高开低走的走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一份 「好成绩」 并没能打消人们对于故事能否一直讲下去的疑虑。(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同时,美联储对于 12 月是否仍会降息出现分歧,海外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如同涟漪迅速扩散,波及到了亚太市场的科技板块。
然而,外因终究是诱因,A 股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才是决定其方向的内核力量。
从自身周期看,A 股在年中经历了 6-7 月由多重利好驱动的上涨,8 月步入资金驱动的加速阶段。进入 9 月,市场风险偏好已从高位逐渐回落,资金开始 「高低切换」。
到了 11 月,这种切换更为明显,两市成交额持续回落,资金流向低位、稳健的红利资产,而前期火热的科技板块则连续调整。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市场的内在动能有所减弱,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对利空消息也更为敏感。
最后,部分热门赛道的 「意外熄火」,也给市场情绪浇了一盆冷水。
11 月上旬,市场资金持续交易锂矿、电池产业链的涨价逻辑,吸引了大量活跃资金参与。然而,近日碳酸锂期货的跌停,骤然打断了这一涨价交易逻辑,导致活跃资金集体卖出。
热门赛道的下跌,进一步拖累了整体的市场风险偏好,放大了指数的波动。
02 冬藏静待春发
——如何看待 「考验期」?
看清了风的来向,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正站在何处,以及前方可能是怎样的图景。
首先,关于海外的冲击,我们需要多一份定力。
中美股市处于不同的经济与货币周期,其相关性本就有限。A 股的上涨驱动,并非像美股那样过度依赖少数科技巨头,估值水平也并未处于显著泡沫化的区间。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1-2025.11.21
因此,对 「AI 泡沫」 的担忧,大概率只会造成 A 股风险偏好的短期受挫,并不会导致市场进入长期的下行通道。它更像是一阵风,会吹皱池水,但难以改变池塘的深度与流向。
其次,回归 A 股自身,支撑市场长期向上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
本轮突破 4000 点的背后,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
「十五五」 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资本市场寻找它的映射,国产 AI 产业链热点频出、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美联储开启的降息周期形成共振;
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三季度市场结构性涨幅较大,本身就有调整和风格再平衡的内在需求。因此,四季度的调整,更像是长期趋势中一次必要的回摆,是曲折中前进的常态部分。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适度的歇脚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图:再大的行情,也会出现阶段性的休整蓄力

最后,对于热门赛道的剧烈波动,一个有益的视角是,这是市场机制在为自身进行 「结构优化」。
部分行业因短期预期过于集中、交易过热而出现的回落,主要影响的是市场内部的结构,而非整体大势。市场整体估值并不昂贵,且存在大量低位板块作为支撑,这意味着大势整体下行的空间是有限的。
波动是市场的底色,接受它,才能更好地与市场和平共处。这种看似无序的波动,实则是市场在进行自发性的 「风格再平衡」,而这恰恰为下一阶段的布局提供了线索。
03 与波动共舞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理解了 「为什么」 和 「怎么看」,最终要落实到 「怎么办」。在市场的噪音中,我们需要回归投资的本源,回归到自己。
第一,冷静审视您的持仓。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市场下跌时,恐慌性抛售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请回顾您买入每一笔资产的初心。
只要您持有的标的估值合理、业绩增长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恶化,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就更可能是市场情绪的宣泄,而非公司价值的毁灭。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而非恐慌。
第二,检查您的资产配置与仓位。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 「睡得着觉」,如果您的仓位让您夜不能寐,说明它可能已经超出了您的风险承受能力。
市场调整正是检验我们资产配置是否健康的试金石,确保账户中保有足够比例的防守型资产 (如高股息红利资产、低波固收+、债基等),它们是您投资组合的 「压舱石」,能在风浪中提供宝贵的确定性。
第三,将目光放长远,甚至可以考虑在企稳后逐步布局。
历史一再证明,市场的恐慌时刻,往往是长期投资者寻找 「便宜货」 的良机。当市场调整企稳,情绪宣泄殆尽,那些真正优质的资产往往会率先反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抄底,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规划和风险偏好 「边走边看」:
一方面,可适度关注农业、券商、红利等存在估值 「高切低」 空间的板块,以及 A500ETF 等核心宽基;
另一方面,考虑分批、分散地增配那些长期逻辑通顺的科技方向,如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及联接、恒生科技指数 ETF 及科创 50ETF 及联接,以时间换空间。
广发证券研究复盘显示,历史上泛科技、高端制造等主线在陷入调整后,平均调整周期在 21 个交易日左右,指数层面跌幅约 19%,而从低点再创新高平均需要 56 个交易日。

这或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的 「洗盘蓄力期」 的图景,让我们对当前的难熬与考验,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准备。
文章的最后,挖掘基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
面对如此剧烈的市场波动,如果说毫无焦虑甚至怨怼,未免太过理想。但请相信,没有调整,又哪来超额收益的空间?
没有人能精准抄底、完美逃顶,投资也好,人生也罢,只要大方向没错,过程中的考验都能成为滋养未来果实的养分。
所以,此刻我们或许该暂时放下对短期涨跌的猜测,转而叩问几个更根本的问题:
-
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意志改变了吗?
-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登的趋势停止了吗?
-
无风险利率下行,居民资产从房产、存款向权益市场配置的大方向结束了吗?

来源:开源证券
如果这些长期的、坚实的逻辑未被证伪,那么过程中的波动,就更像旅途中的风景。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连绵,却无碍于这趟时代的列车最终驶向的目的地。
而我们最需要做、也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回归自身,以一个自己能睡得着的配置和仓位,保持有效在场。
毕竟,春天总会在冬藏之后悄然降临。
而当这一切准备就绪,那些关于坚持的答案,自然会水到渠成。(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满 4000 减 200 之际,如何熬过市场的考验期)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如果您最近打开账户时忍不住叹气,感觉市场像是开启了 「满 4000 减 200」 的自动立减模式,那么,请先接受一个来自我们的隔空拥抱。
请相信,这份感受,我们深深懂得。
账户市值的起伏,牵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市场的调整,就像长跑中必然遇到的逆风路段,脚步沉重、呼吸急促,甚至会让人怀疑最初为何要踏上这条跑道。
但请记得,市场的周期如同四季,有盛夏的繁茂,也自然有深秋的片刻凋零与冬日的蓄力。
此刻,让我们暂且放下焦虑,一起冷静地看看,风从何处来,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呼吸,继续前行。
01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本轮调整从何而来?
任何市场的波动,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事件和情绪交织下的共振。这一次,我们感受到的 「寒意」,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首先,是海外 AI 泡沫论的传导。
近期,市场对美股 AI 泡沫的担忧成为了主导情绪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在 AI 革命宏大叙事的推动下,美股核心科技股经历了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在 10 月进一步升温,日韩等市场的 AI 核心个股甚至快速翻倍,风险持续积累。
随着一些知名投资者减持英伟达,以及市场对其业绩能否持续支撑高估值的质疑,担忧开始蔓延。
尽管英伟达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美股市场高开低走的走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一份 「好成绩」 并没能打消人们对于故事能否一直讲下去的疑虑。(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同时,美联储对于 12 月是否仍会降息出现分歧,海外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如同涟漪迅速扩散,波及到了亚太市场的科技板块。
然而,外因终究是诱因,A 股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才是决定其方向的内核力量。
从自身周期看,A 股在年中经历了 6-7 月由多重利好驱动的上涨,8 月步入资金驱动的加速阶段。进入 9 月,市场风险偏好已从高位逐渐回落,资金开始 「高低切换」。
到了 11 月,这种切换更为明显,两市成交额持续回落,资金流向低位、稳健的红利资产,而前期火热的科技板块则连续调整。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市场的内在动能有所减弱,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对利空消息也更为敏感。
最后,部分热门赛道的 「意外熄火」,也给市场情绪浇了一盆冷水。
11 月上旬,市场资金持续交易锂矿、电池产业链的涨价逻辑,吸引了大量活跃资金参与。然而,近日碳酸锂期货的跌停,骤然打断了这一涨价交易逻辑,导致活跃资金集体卖出。
热门赛道的下跌,进一步拖累了整体的市场风险偏好,放大了指数的波动。
02 冬藏静待春发
——如何看待 「考验期」?
看清了风的来向,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正站在何处,以及前方可能是怎样的图景。
首先,关于海外的冲击,我们需要多一份定力。
中美股市处于不同的经济与货币周期,其相关性本就有限。A 股的上涨驱动,并非像美股那样过度依赖少数科技巨头,估值水平也并未处于显著泡沫化的区间。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1-2025.11.21
因此,对 「AI 泡沫」 的担忧,大概率只会造成 A 股风险偏好的短期受挫,并不会导致市场进入长期的下行通道。它更像是一阵风,会吹皱池水,但难以改变池塘的深度与流向。
其次,回归 A 股自身,支撑市场长期向上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
本轮突破 4000 点的背后,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
「十五五」 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资本市场寻找它的映射,国产 AI 产业链热点频出、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美联储开启的降息周期形成共振;
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三季度市场结构性涨幅较大,本身就有调整和风格再平衡的内在需求。因此,四季度的调整,更像是长期趋势中一次必要的回摆,是曲折中前进的常态部分。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适度的歇脚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图:再大的行情,也会出现阶段性的休整蓄力

最后,对于热门赛道的剧烈波动,一个有益的视角是,这是市场机制在为自身进行 「结构优化」。
部分行业因短期预期过于集中、交易过热而出现的回落,主要影响的是市场内部的结构,而非整体大势。市场整体估值并不昂贵,且存在大量低位板块作为支撑,这意味着大势整体下行的空间是有限的。
波动是市场的底色,接受它,才能更好地与市场和平共处。这种看似无序的波动,实则是市场在进行自发性的 「风格再平衡」,而这恰恰为下一阶段的布局提供了线索。
03 与波动共舞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理解了 「为什么」 和 「怎么看」,最终要落实到 「怎么办」。在市场的噪音中,我们需要回归投资的本源,回归到自己。
第一,冷静审视您的持仓。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市场下跌时,恐慌性抛售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请回顾您买入每一笔资产的初心。
只要您持有的标的估值合理、业绩增长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恶化,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就更可能是市场情绪的宣泄,而非公司价值的毁灭。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而非恐慌。
第二,检查您的资产配置与仓位。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 「睡得着觉」,如果您的仓位让您夜不能寐,说明它可能已经超出了您的风险承受能力。
市场调整正是检验我们资产配置是否健康的试金石,确保账户中保有足够比例的防守型资产 (如高股息红利资产、低波固收+、债基等),它们是您投资组合的 「压舱石」,能在风浪中提供宝贵的确定性。
第三,将目光放长远,甚至可以考虑在企稳后逐步布局。
历史一再证明,市场的恐慌时刻,往往是长期投资者寻找 「便宜货」 的良机。当市场调整企稳,情绪宣泄殆尽,那些真正优质的资产往往会率先反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抄底,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规划和风险偏好 「边走边看」:
一方面,可适度关注农业、券商、红利等存在估值 「高切低」 空间的板块,以及 A500ETF 等核心宽基;
另一方面,考虑分批、分散地增配那些长期逻辑通顺的科技方向,如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及联接、恒生科技指数 ETF 及科创 50ETF 及联接,以时间换空间。
广发证券研究复盘显示,历史上泛科技、高端制造等主线在陷入调整后,平均调整周期在 21 个交易日左右,指数层面跌幅约 19%,而从低点再创新高平均需要 56 个交易日。

这或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的 「洗盘蓄力期」 的图景,让我们对当前的难熬与考验,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准备。
文章的最后,挖掘基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
面对如此剧烈的市场波动,如果说毫无焦虑甚至怨怼,未免太过理想。但请相信,没有调整,又哪来超额收益的空间?
没有人能精准抄底、完美逃顶,投资也好,人生也罢,只要大方向没错,过程中的考验都能成为滋养未来果实的养分。
所以,此刻我们或许该暂时放下对短期涨跌的猜测,转而叩问几个更根本的问题:
-
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意志改变了吗?
-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登的趋势停止了吗?
-
无风险利率下行,居民资产从房产、存款向权益市场配置的大方向结束了吗?

来源:开源证券
如果这些长期的、坚实的逻辑未被证伪,那么过程中的波动,就更像旅途中的风景。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连绵,却无碍于这趟时代的列车最终驶向的目的地。
而我们最需要做、也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回归自身,以一个自己能睡得着的配置和仓位,保持有效在场。
毕竟,春天总会在冬藏之后悄然降临。
而当这一切准备就绪,那些关于坚持的答案,自然会水到渠成。(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满 4000 减 200 之际,如何熬过市场的考验期)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如果您最近打开账户时忍不住叹气,感觉市场像是开启了 「满 4000 减 200」 的自动立减模式,那么,请先接受一个来自我们的隔空拥抱。
请相信,这份感受,我们深深懂得。
账户市值的起伏,牵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市场的调整,就像长跑中必然遇到的逆风路段,脚步沉重、呼吸急促,甚至会让人怀疑最初为何要踏上这条跑道。
但请记得,市场的周期如同四季,有盛夏的繁茂,也自然有深秋的片刻凋零与冬日的蓄力。
此刻,让我们暂且放下焦虑,一起冷静地看看,风从何处来,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呼吸,继续前行。
01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本轮调整从何而来?
任何市场的波动,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事件和情绪交织下的共振。这一次,我们感受到的 「寒意」,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首先,是海外 AI 泡沫论的传导。
近期,市场对美股 AI 泡沫的担忧成为了主导情绪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在 AI 革命宏大叙事的推动下,美股核心科技股经历了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在 10 月进一步升温,日韩等市场的 AI 核心个股甚至快速翻倍,风险持续积累。
随着一些知名投资者减持英伟达,以及市场对其业绩能否持续支撑高估值的质疑,担忧开始蔓延。
尽管英伟达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美股市场高开低走的走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一份 「好成绩」 并没能打消人们对于故事能否一直讲下去的疑虑。(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同时,美联储对于 12 月是否仍会降息出现分歧,海外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如同涟漪迅速扩散,波及到了亚太市场的科技板块。
然而,外因终究是诱因,A 股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才是决定其方向的内核力量。
从自身周期看,A 股在年中经历了 6-7 月由多重利好驱动的上涨,8 月步入资金驱动的加速阶段。进入 9 月,市场风险偏好已从高位逐渐回落,资金开始 「高低切换」。
到了 11 月,这种切换更为明显,两市成交额持续回落,资金流向低位、稳健的红利资产,而前期火热的科技板块则连续调整。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市场的内在动能有所减弱,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对利空消息也更为敏感。
最后,部分热门赛道的 「意外熄火」,也给市场情绪浇了一盆冷水。
11 月上旬,市场资金持续交易锂矿、电池产业链的涨价逻辑,吸引了大量活跃资金参与。然而,近日碳酸锂期货的跌停,骤然打断了这一涨价交易逻辑,导致活跃资金集体卖出。
热门赛道的下跌,进一步拖累了整体的市场风险偏好,放大了指数的波动。
02 冬藏静待春发
——如何看待 「考验期」?
看清了风的来向,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正站在何处,以及前方可能是怎样的图景。
首先,关于海外的冲击,我们需要多一份定力。
中美股市处于不同的经济与货币周期,其相关性本就有限。A 股的上涨驱动,并非像美股那样过度依赖少数科技巨头,估值水平也并未处于显著泡沫化的区间。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1-2025.11.21
因此,对 「AI 泡沫」 的担忧,大概率只会造成 A 股风险偏好的短期受挫,并不会导致市场进入长期的下行通道。它更像是一阵风,会吹皱池水,但难以改变池塘的深度与流向。
其次,回归 A 股自身,支撑市场长期向上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
本轮突破 4000 点的背后,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
「十五五」 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资本市场寻找它的映射,国产 AI 产业链热点频出、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美联储开启的降息周期形成共振;
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三季度市场结构性涨幅较大,本身就有调整和风格再平衡的内在需求。因此,四季度的调整,更像是长期趋势中一次必要的回摆,是曲折中前进的常态部分。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适度的歇脚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图:再大的行情,也会出现阶段性的休整蓄力

最后,对于热门赛道的剧烈波动,一个有益的视角是,这是市场机制在为自身进行 「结构优化」。
部分行业因短期预期过于集中、交易过热而出现的回落,主要影响的是市场内部的结构,而非整体大势。市场整体估值并不昂贵,且存在大量低位板块作为支撑,这意味着大势整体下行的空间是有限的。
波动是市场的底色,接受它,才能更好地与市场和平共处。这种看似无序的波动,实则是市场在进行自发性的 「风格再平衡」,而这恰恰为下一阶段的布局提供了线索。
03 与波动共舞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理解了 「为什么」 和 「怎么看」,最终要落实到 「怎么办」。在市场的噪音中,我们需要回归投资的本源,回归到自己。
第一,冷静审视您的持仓。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市场下跌时,恐慌性抛售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请回顾您买入每一笔资产的初心。
只要您持有的标的估值合理、业绩增长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恶化,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就更可能是市场情绪的宣泄,而非公司价值的毁灭。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而非恐慌。
第二,检查您的资产配置与仓位。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 「睡得着觉」,如果您的仓位让您夜不能寐,说明它可能已经超出了您的风险承受能力。
市场调整正是检验我们资产配置是否健康的试金石,确保账户中保有足够比例的防守型资产 (如高股息红利资产、低波固收+、债基等),它们是您投资组合的 「压舱石」,能在风浪中提供宝贵的确定性。
第三,将目光放长远,甚至可以考虑在企稳后逐步布局。
历史一再证明,市场的恐慌时刻,往往是长期投资者寻找 「便宜货」 的良机。当市场调整企稳,情绪宣泄殆尽,那些真正优质的资产往往会率先反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抄底,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规划和风险偏好 「边走边看」:
一方面,可适度关注农业、券商、红利等存在估值 「高切低」 空间的板块,以及 A500ETF 等核心宽基;
另一方面,考虑分批、分散地增配那些长期逻辑通顺的科技方向,如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及联接、恒生科技指数 ETF 及科创 50ETF 及联接,以时间换空间。
广发证券研究复盘显示,历史上泛科技、高端制造等主线在陷入调整后,平均调整周期在 21 个交易日左右,指数层面跌幅约 19%,而从低点再创新高平均需要 56 个交易日。

这或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的 「洗盘蓄力期」 的图景,让我们对当前的难熬与考验,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准备。
文章的最后,挖掘基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
面对如此剧烈的市场波动,如果说毫无焦虑甚至怨怼,未免太过理想。但请相信,没有调整,又哪来超额收益的空间?
没有人能精准抄底、完美逃顶,投资也好,人生也罢,只要大方向没错,过程中的考验都能成为滋养未来果实的养分。
所以,此刻我们或许该暂时放下对短期涨跌的猜测,转而叩问几个更根本的问题:
-
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意志改变了吗?
-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登的趋势停止了吗?
-
无风险利率下行,居民资产从房产、存款向权益市场配置的大方向结束了吗?

来源:开源证券
如果这些长期的、坚实的逻辑未被证伪,那么过程中的波动,就更像旅途中的风景。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连绵,却无碍于这趟时代的列车最终驶向的目的地。
而我们最需要做、也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回归自身,以一个自己能睡得着的配置和仓位,保持有效在场。
毕竟,春天总会在冬藏之后悄然降临。
而当这一切准备就绪,那些关于坚持的答案,自然会水到渠成。(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满 4000 减 200 之际,如何熬过市场的考验期)
(责任编辑: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