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金十数据】
AI 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 mp3
Axios 报道称,尽管今年充斥着关于就业市场、贸易战推升通胀及资产泡沫的不祥预警,美国经济在 2025 年依然稳步前行。宏观层面,这场已持续五年的经济扩张虽存裂痕,但最关键指标显示,当前经济现状堪称现代史上的 「优等生」。
失业率持续低位运行
失业率已连续 47 个月 (即近四年时间) 维持在 4.5% 以下。在可追溯至 1948 年的数据中,如此持久的低失业率仅出现过一次 (1969-1970 年间)。即便在 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和 2010 年代末的繁荣期,也未能匹配当前的低失业持续时间。
当劳动力市场从 2022 年的高热状态开始降温时,衰退预测曾甚嚣尘上。随着失业率从 2023 年 4 月 3.4% 的现代低点开始攀升,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地发现:历史上几乎未见失业率显著上升后能避免衰退并实现企稳的先例。
但奇迹正在发生,尽管警示信号层出不穷,美国仍实现了四年基本健康的就业环境。
人工智能初现回报曙光
美国在 AI 领域的投入居全球之首,押注这项可能重塑经济与工人生产效率的技术。即便在政治严重对立的当下,两党仍达成共识:美国领跑该技术将获益良多。
早期研究显示,AI 已在科学和医疗等关键领域引发生产力激增。正如 《华尔街日报》 的格雷格·伊普所言,与以往重大创新相比,AI 引发了更多恐慌 (他称之为 「最乏味的科技革命」)。人们理解这种忧虑,但该技术同样承诺未来工作将减少琐碎事务并提高薪酬。
美联储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本月演讲中阐释:「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AI 可能导致某些岗位减少。但生产力提升将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金融市场延续强势
AI 投资热潮在金融市场最为显著,即便近日出现回调,美国股市仍接近历史高点,年内涨幅达 16%。这使潜在退休人群受益:富达数据显示第三季度 401(k) 账户平均余额同比增 9% 至历史新高。传统 60/40 股债组合年内回报率已近 13%。
年初看似迫近的美国金融市场威胁——包括全球投资者集体抛售美国资产,并未成为现实。
中产家庭收入创新高
若要选取衡量美国家庭经济福祉的单一指标,实际中位数家庭收入当仁不让。该数据在 2024 年创下新高,且 2025 年有望再创新纪录。
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去年收入分布中位水平的家庭收入达 83730 美元。此前四年因疫情衰退与后续通胀,该指标始终低于 2019 年水平。
虽然普查数据每年仅滞后公布一次,但其他证据表明 2025 年仍在进步。Motio 研究所基于就业报告微观数据测算的月度实际收入中值显示,8 月年化收入达 86030 美元,同比增幅 1.9%。
利率实际未达高位
尽管存在诸多支持美国利率应维持高位的理由,但借贷成本并未如预期暴涨。
细数长期利率可能走高的原因不难发现:通胀已持续四年高位运行,关税政策影响仍在渗透;政府维持巨额赤字;特朗普寻求降低央行政治独立性并增强政策顺从度;年初全球市场曾对美元与美债的金融体系基石地位产生质疑。
但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周三早间仅报 4% 出头,低于一年前同期水平,不仅低于 1990 年代任何时期,也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 4.5% 的水平——当时美国财政状况远胜今日。
若聚焦最影响家庭的长期借贷成本,Mortgage News Daily 数据显示 30 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周二报 6.23%,虽高于 2010 年代及 2020 年代初标准,但较 2023 年秋季近 8% 的水平已大幅回落。
核心结论在于:美国经济虽问题诸多且前景风险四伏,但截至 2025 年前 11 个月,其整体发展轨迹依然坚实无比。
【文章来源:金十数据】
AI 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 mp3
Axios 报道称,尽管今年充斥着关于就业市场、贸易战推升通胀及资产泡沫的不祥预警,美国经济在 2025 年依然稳步前行。宏观层面,这场已持续五年的经济扩张虽存裂痕,但最关键指标显示,当前经济现状堪称现代史上的 「优等生」。
失业率持续低位运行
失业率已连续 47 个月 (即近四年时间) 维持在 4.5% 以下。在可追溯至 1948 年的数据中,如此持久的低失业率仅出现过一次 (1969-1970 年间)。即便在 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和 2010 年代末的繁荣期,也未能匹配当前的低失业持续时间。
当劳动力市场从 2022 年的高热状态开始降温时,衰退预测曾甚嚣尘上。随着失业率从 2023 年 4 月 3.4% 的现代低点开始攀升,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地发现:历史上几乎未见失业率显著上升后能避免衰退并实现企稳的先例。
但奇迹正在发生,尽管警示信号层出不穷,美国仍实现了四年基本健康的就业环境。
人工智能初现回报曙光
美国在 AI 领域的投入居全球之首,押注这项可能重塑经济与工人生产效率的技术。即便在政治严重对立的当下,两党仍达成共识:美国领跑该技术将获益良多。
早期研究显示,AI 已在科学和医疗等关键领域引发生产力激增。正如 《华尔街日报》 的格雷格·伊普所言,与以往重大创新相比,AI 引发了更多恐慌 (他称之为 「最乏味的科技革命」)。人们理解这种忧虑,但该技术同样承诺未来工作将减少琐碎事务并提高薪酬。
美联储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本月演讲中阐释:「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AI 可能导致某些岗位减少。但生产力提升将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金融市场延续强势
AI 投资热潮在金融市场最为显著,即便近日出现回调,美国股市仍接近历史高点,年内涨幅达 16%。这使潜在退休人群受益:富达数据显示第三季度 401(k) 账户平均余额同比增 9% 至历史新高。传统 60/40 股债组合年内回报率已近 13%。
年初看似迫近的美国金融市场威胁——包括全球投资者集体抛售美国资产,并未成为现实。
中产家庭收入创新高
若要选取衡量美国家庭经济福祉的单一指标,实际中位数家庭收入当仁不让。该数据在 2024 年创下新高,且 2025 年有望再创新纪录。
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去年收入分布中位水平的家庭收入达 83730 美元。此前四年因疫情衰退与后续通胀,该指标始终低于 2019 年水平。
虽然普查数据每年仅滞后公布一次,但其他证据表明 2025 年仍在进步。Motio 研究所基于就业报告微观数据测算的月度实际收入中值显示,8 月年化收入达 86030 美元,同比增幅 1.9%。
利率实际未达高位
尽管存在诸多支持美国利率应维持高位的理由,但借贷成本并未如预期暴涨。
细数长期利率可能走高的原因不难发现:通胀已持续四年高位运行,关税政策影响仍在渗透;政府维持巨额赤字;特朗普寻求降低央行政治独立性并增强政策顺从度;年初全球市场曾对美元与美债的金融体系基石地位产生质疑。
但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周三早间仅报 4% 出头,低于一年前同期水平,不仅低于 1990 年代任何时期,也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 4.5% 的水平——当时美国财政状况远胜今日。
若聚焦最影响家庭的长期借贷成本,Mortgage News Daily 数据显示 30 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周二报 6.23%,虽高于 2010 年代及 2020 年代初标准,但较 2023 年秋季近 8% 的水平已大幅回落。
核心结论在于:美国经济虽问题诸多且前景风险四伏,但截至 2025 年前 11 个月,其整体发展轨迹依然坚实无比。
【文章来源:金十数据】
AI 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 mp3
Axios 报道称,尽管今年充斥着关于就业市场、贸易战推升通胀及资产泡沫的不祥预警,美国经济在 2025 年依然稳步前行。宏观层面,这场已持续五年的经济扩张虽存裂痕,但最关键指标显示,当前经济现状堪称现代史上的 「优等生」。
失业率持续低位运行
失业率已连续 47 个月 (即近四年时间) 维持在 4.5% 以下。在可追溯至 1948 年的数据中,如此持久的低失业率仅出现过一次 (1969-1970 年间)。即便在 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和 2010 年代末的繁荣期,也未能匹配当前的低失业持续时间。
当劳动力市场从 2022 年的高热状态开始降温时,衰退预测曾甚嚣尘上。随着失业率从 2023 年 4 月 3.4% 的现代低点开始攀升,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地发现:历史上几乎未见失业率显著上升后能避免衰退并实现企稳的先例。
但奇迹正在发生,尽管警示信号层出不穷,美国仍实现了四年基本健康的就业环境。
人工智能初现回报曙光
美国在 AI 领域的投入居全球之首,押注这项可能重塑经济与工人生产效率的技术。即便在政治严重对立的当下,两党仍达成共识:美国领跑该技术将获益良多。
早期研究显示,AI 已在科学和医疗等关键领域引发生产力激增。正如 《华尔街日报》 的格雷格·伊普所言,与以往重大创新相比,AI 引发了更多恐慌 (他称之为 「最乏味的科技革命」)。人们理解这种忧虑,但该技术同样承诺未来工作将减少琐碎事务并提高薪酬。
美联储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本月演讲中阐释:「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AI 可能导致某些岗位减少。但生产力提升将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金融市场延续强势
AI 投资热潮在金融市场最为显著,即便近日出现回调,美国股市仍接近历史高点,年内涨幅达 16%。这使潜在退休人群受益:富达数据显示第三季度 401(k) 账户平均余额同比增 9% 至历史新高。传统 60/40 股债组合年内回报率已近 13%。
年初看似迫近的美国金融市场威胁——包括全球投资者集体抛售美国资产,并未成为现实。
中产家庭收入创新高
若要选取衡量美国家庭经济福祉的单一指标,实际中位数家庭收入当仁不让。该数据在 2024 年创下新高,且 2025 年有望再创新纪录。
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去年收入分布中位水平的家庭收入达 83730 美元。此前四年因疫情衰退与后续通胀,该指标始终低于 2019 年水平。
虽然普查数据每年仅滞后公布一次,但其他证据表明 2025 年仍在进步。Motio 研究所基于就业报告微观数据测算的月度实际收入中值显示,8 月年化收入达 86030 美元,同比增幅 1.9%。
利率实际未达高位
尽管存在诸多支持美国利率应维持高位的理由,但借贷成本并未如预期暴涨。
细数长期利率可能走高的原因不难发现:通胀已持续四年高位运行,关税政策影响仍在渗透;政府维持巨额赤字;特朗普寻求降低央行政治独立性并增强政策顺从度;年初全球市场曾对美元与美债的金融体系基石地位产生质疑。
但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周三早间仅报 4% 出头,低于一年前同期水平,不仅低于 1990 年代任何时期,也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 4.5% 的水平——当时美国财政状况远胜今日。
若聚焦最影响家庭的长期借贷成本,Mortgage News Daily 数据显示 30 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周二报 6.23%,虽高于 2010 年代及 2020 年代初标准,但较 2023 年秋季近 8% 的水平已大幅回落。
核心结论在于:美国经济虽问题诸多且前景风险四伏,但截至 2025 年前 11 个月,其整体发展轨迹依然坚实无比。
【文章来源:金十数据】
AI 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 mp3
Axios 报道称,尽管今年充斥着关于就业市场、贸易战推升通胀及资产泡沫的不祥预警,美国经济在 2025 年依然稳步前行。宏观层面,这场已持续五年的经济扩张虽存裂痕,但最关键指标显示,当前经济现状堪称现代史上的 「优等生」。
失业率持续低位运行
失业率已连续 47 个月 (即近四年时间) 维持在 4.5% 以下。在可追溯至 1948 年的数据中,如此持久的低失业率仅出现过一次 (1969-1970 年间)。即便在 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和 2010 年代末的繁荣期,也未能匹配当前的低失业持续时间。
当劳动力市场从 2022 年的高热状态开始降温时,衰退预测曾甚嚣尘上。随着失业率从 2023 年 4 月 3.4% 的现代低点开始攀升,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地发现:历史上几乎未见失业率显著上升后能避免衰退并实现企稳的先例。
但奇迹正在发生,尽管警示信号层出不穷,美国仍实现了四年基本健康的就业环境。
人工智能初现回报曙光
美国在 AI 领域的投入居全球之首,押注这项可能重塑经济与工人生产效率的技术。即便在政治严重对立的当下,两党仍达成共识:美国领跑该技术将获益良多。
早期研究显示,AI 已在科学和医疗等关键领域引发生产力激增。正如 《华尔街日报》 的格雷格·伊普所言,与以往重大创新相比,AI 引发了更多恐慌 (他称之为 「最乏味的科技革命」)。人们理解这种忧虑,但该技术同样承诺未来工作将减少琐碎事务并提高薪酬。
美联储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本月演讲中阐释:「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AI 可能导致某些岗位减少。但生产力提升将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金融市场延续强势
AI 投资热潮在金融市场最为显著,即便近日出现回调,美国股市仍接近历史高点,年内涨幅达 16%。这使潜在退休人群受益:富达数据显示第三季度 401(k) 账户平均余额同比增 9% 至历史新高。传统 60/40 股债组合年内回报率已近 13%。
年初看似迫近的美国金融市场威胁——包括全球投资者集体抛售美国资产,并未成为现实。
中产家庭收入创新高
若要选取衡量美国家庭经济福祉的单一指标,实际中位数家庭收入当仁不让。该数据在 2024 年创下新高,且 2025 年有望再创新纪录。
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去年收入分布中位水平的家庭收入达 83730 美元。此前四年因疫情衰退与后续通胀,该指标始终低于 2019 年水平。
虽然普查数据每年仅滞后公布一次,但其他证据表明 2025 年仍在进步。Motio 研究所基于就业报告微观数据测算的月度实际收入中值显示,8 月年化收入达 86030 美元,同比增幅 1.9%。
利率实际未达高位
尽管存在诸多支持美国利率应维持高位的理由,但借贷成本并未如预期暴涨。
细数长期利率可能走高的原因不难发现:通胀已持续四年高位运行,关税政策影响仍在渗透;政府维持巨额赤字;特朗普寻求降低央行政治独立性并增强政策顺从度;年初全球市场曾对美元与美债的金融体系基石地位产生质疑。
但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周三早间仅报 4% 出头,低于一年前同期水平,不仅低于 1990 年代任何时期,也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 4.5% 的水平——当时美国财政状况远胜今日。
若聚焦最影响家庭的长期借贷成本,Mortgage News Daily 数据显示 30 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周二报 6.23%,虽高于 2010 年代及 2020 年代初标准,但较 2023 年秋季近 8% 的水平已大幅回落。
核心结论在于:美国经济虽问题诸多且前景风险四伏,但截至 2025 年前 11 个月,其整体发展轨迹依然坚实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