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 11 月 28 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优化工作流程 降低运营成本 多家基金公司撤销监事会
继英大基金成为公募行业内首家撤销监事会的基金公司后,近日,益民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招商证券资管等中小型公募机构纷纷跟进,撤销监事会,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公司撤销监事会是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内部优化,但背后也有更深层次的考量,那就是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简化工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未来,随着券商、银行等股东方陆续撤销监事会,或有更多基金公司跟进。
•险企开辟新赛道:人形机器人专属保险破冰
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走出实验室,进入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凸显。近日,多家头部财险公司相继推出人形机器人相关保险方案,涵盖机器人本体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险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新兴产业,人形机器人所呈现的风险结构与传统产业存在差异,保险业亟须加强相关风险研究并推进产品创新,以更好地匹配其独特的保障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积极推动基础设施 REITs 进一步扩围
11 月 2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11 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 REITs 进一步扩围至城市更新设施、酒店、体育场馆、商业办公设施等更多行业领域和资产类型。
上海证券报
•新品密集发行 ETF 份额创新高 红利主题基金临近年末热度攀升
近期,红利板块的投资热度持续攀升。一方面,红利主题基金发行节奏提速,本月新发规模为年内月度新高;另一方面,存量 ETF 涌入逾百亿元,多只红利主题 ETF 份额创上市以来新高。截至 11 月 25 日,11 月以来共有 9 只红利主题基金成立,发行规模合计 66.15 亿元,为年内红利主题基金月度成立规模新高。从基金公司对红利基金的布局情况看,多家头部公司已完成矩阵化布局,包括指数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等,投资方向覆盖 A 股、港股及不同策略红利资产。其中,富国基金、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旗下红利主题基金数量均超 10 只。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市场热点: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积极推动基础设施 REITs 扩围扩容
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扎堆」 上市,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 11 月 27 日在 11 月新闻发布会上,对人形机器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项目扩围扩容、「两重」 建设等市场热点问题给出回应。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速构建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有序发展。同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 「大小脑」 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等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
•A 股分拆上市现暖意 中国中车拟分拆落 「子」 创业板
中国中车拟分拆所属子公司中车戚所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至此,2025 年以来已有近 30 家 A 股公司推进分拆上市计划。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涉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证券时报
•多个省份发布 「十五五」 规划建议 浙江等锚定科创高地建设
各地 「十五五」 规划建议陆续发布。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立足自身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差异化布局与区域联动,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经济大省凭借资源与产业优势勇当先锋,浙江、湖北、北京等省份锚定科创高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攻坚 「尖刀」 技术;重庆、内蒙古等创新转型追赶者立足禀赋,在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谋划在新兴产业领域各展所长。同时,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城市群也提出了强化协同创新的新思路。
•跨境并购市场持续回暖 2025 年总规模同比翻倍
跨境并购再迎政策红利。近日,《广东省金融支持企业开展产业链整合兼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 印发,其中提到 「积极探索联合港澳资本设立跨境整合兼并基金」 等诸多举措。此前,深圳、上海等多地政府也已释放跨境并购的政策利好。在政策东风与市场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跨境并购市场持续回暖,呈现出 「标的选择更理性、并购模式更灵活、目标区域更多元」 的新趋势。在这波涌动的 「春潮」 中,中资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正尝试勇立潮头。据统计,自 2024 年 10 月初至今,中国企业共披露了 182 起出境并购事件,总金额为 1772.47 亿元。其中,2025 年内披露了 142 起,总规模为 1568.54 亿元,同比翻倍。从并购主体来看,上市公司无疑扮演了主力军作用。
•民营创投科创债扩容 「募短投长」 堵点再纾解
继今年 6 月首批 5 家民营创投机构成功发行科创债后,第二批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的科创债也于近日开展了专场路演,并在 11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银行间市场开启发行。与首批创投机构科创债相比,第二批创投机构科创债在增信机制、期限设置上进一步升级,并通过 「增信+投资」 双轮驱动模式,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匹配科技投资周期。受访人士认为,此次创新科创债的增信模式,标志着政策性工具对民营创投机构的支持正在从试点破冰走向常态化扩容。
证券日报
•多地出台政策强化对企业金融支持
近期,陕西、广东、云南、广西等地密集出台相关举措,引导和支持企业更好地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质效。在受访专家看来,地方密集出台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政策,能够助力企业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也能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提升资本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年内新成立指增基金数量同比增长超 400%
11 月 27 日,长江中证全指指数增强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份额发售公告发布,该基金将于 12 月份开启发行工作。同期,易方达中证 A500 量化增强、宝盈中证 A500 指数增强、大成中证 800 指数增强发起式等 14 只指数增强基金正在发行中。今年以来,指增基金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年内新成立指增基金产品数量已达 160 只,同比增长超 416%。在受访人士看来,政策的引导支持、指数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投资者需求的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驱动指增基金的迅速扩容。未来,各家公募机构需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赛道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
•三季度公募港股基金规模与持仓齐升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强劲,市场情绪活跃与资金持续流入形成共振,推动相关公募港股基金 (侧重投资港股的权益类公募基金) 规模显著攀升。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港股基金总规模已达到 10330.08 亿元,较二季度大幅增长约 68%;基金份额合计 8810.67 亿份,环比增长 42%。同时,截至三季度末,该类基金的股票仓位进一步提升至 92.71%,较二季度末上升 0.75 个百分点。其中,近八成的公募港股基金股票仓位维持在 90% 以上。从持仓结构来看,科技板块仍是公募港股基金的重仓首选,但占比小幅回落至 37%;消费板块以 25.16% 的持仓比例稳居第二。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