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今年以来,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浪潮明显提速,多家券商整合催生 「航母级」 机构,其旗下的期货公司也随之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11 月 19 日晚,中金公司、东兴证券、信达证券发布停牌公告,筹划由中金公司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后两家公司。这预示着又一总资产超万亿元的 「航母级」 券商即将诞生。在此之前,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更名后的国泰海通,斥资 15 亿元增资旗下国泰君安期货,使其注册资本达 70 亿元,跃居行业第二。以小窥大,笔者认为,政策驱动下的头部券商资源整合,将推动券商系期货公司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 「跑马圈地」 到 「精耕细作」
在笔者看来,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浪潮提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
当前,我国正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战略目标,2024 年新 「国九条」 进一步细化路径,明确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剑指 2035 年形成 2 至 3 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顶尖投行。2025 年 4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 《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 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为金融国企深化改革转型、强化风险处置能力划定了清晰路线。
未来,中金公司与东兴证券、信达证券合并后,总资产规模将达到 10095 亿元,位居国内证券行业第四。这也并非个例。从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到大智慧与湘财股份联姻,再到西部证券收购国融证券,券商并购重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而来,这正是顺应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券商并购浪潮的背后是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行业从 「跑马圈地」 到 「精耕细作」 的战略转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提升,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单一券商依靠传统通道业务已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因此,笔者认为,为适应新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需要,在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这种 「并购潮」 还没有到 「剧终」 的时候。
券商系期货公司向 「价值创造」 转型
券商并购浪潮下,给有券商背景的期货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长期以来,期货行业受到 「内卷式」 竞争困扰。而我国期货市场 「大市场、小行业」 的特点比较明显:「大市场」 体现在目前已上市的期货和期权品种丰富,基本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小行业」 则体现在行业集中度高,行业排名前十的期货公司的净资产占全行业比重近半、净利润占比接近六成。
在此背景下,券商并购对有券商背景的期货公司而言,是其进行资源整合与业务重构的契机。另外,从期货公司的国际拓展可以看到,追求 「价格战」 已不是常态作业,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境外,「做大市场,成大行业,造就大价值」 的期货发展动向已成为趋势。据统计,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内地期货公司共设立境外一级子公司 22 家、二级子公司 39 家、三级子公司 6 家。这些期货公司境外子公司注册地涉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地区,拥有包括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等全球主流交易所的交易、清算会员资质。
从券商大并购到期货公司境外发展,均说明中国期货业正在多路径寻求摆脱低层次 「价格战」 的困扰,通过提升品牌号召力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全方位提升价值创造力,以赢得市场信赖,获得高质量发展。
从 「双牌照」 迈向协同发展
随着券商并购推进,同业竞争问题浮出水面。同一券商体系内多家期货公司如何差异化定位,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型金融控股平台下的券商和资管机构整合,往往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的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使其在系统性风险防范中承担更为重要的 「稳定器」 角色。监管层对期货业务整合已有明确要求。在批复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时,中国证监会明确要求 「在承诺时限内稳妥有序完成海通期货、国泰君安期货的整合工作」。这显示出监管层对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高度关注。
从实践来看,券商背景的期货公司整合可能呈现出三种路径:一是重点发展型,即选择其中一个平台作为未来期货业务的核心载体,另一个平台逐步整合;二是差异化定位,让旗下期货公司专注于不同领域或客户类型;三是全新创设,打破原有架构,组建全新期货业务品牌。
差异化、品牌化和集团化成发展主旋律
伴随券商大并购,以及一些券商并购之后旗下期货公司也开始更名,这些控股股东变更、品牌协同等新变化展现出了中国期货行业发展的新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多家期货公司完成更名,如弘业期货更名为苏豪弘业期货,中钢期货更名为华宝期货,倍特期货更名为成都交子期货。
在笔者看来,这些公司更名不只是表面文章,而是为了更好依托股东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强化内部协同效应。也就是说,更名不是目的,是手段。
可是更名之后,未来券商系期货公司向何处发展呢?笔者认为,差异化、品牌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深入实施,期货行业整合重组是资源要素优势配置的必然结果。大型券商通过并购整合,可以打通不良资产处置、债务重组、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等全链条,强化 「投行+资管+重组」 的协同能力。对期货公司而言,更名的 「含金量」 将取决于其实际核心竞争力,而非名称本身。市场、机构和投资者应关注期货公司更名背后的股权变动与业务实质变化,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名字变更。
中国期货业的全球机遇与挑战
在券商并购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期货业迎来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机遇。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吸引力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市场新增期货客户 41 万个。其中,境外客户增长更为迅猛,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63%。目前,已有来自全球 39 个国家或地区的交易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显示出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监管层面来看,中国证监会已明确将 「坚定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 作为下一步重点工作,并表示将 「加快落实 2025 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稳步增加特定品种,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范围,着力增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便利度」。
外资机构布局中国期货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2025 年 9 月,乾坤期货获变更股权、实际控制人的批文,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高盛集团。而外商独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则获批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这些动态表明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不断增强。
此外,「上海价格」「郑州价格」「大连价格」「广州价格」 等 「中国价格」 在 RCEP 和 「一带一路」 贸易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不仅是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标志,更是国家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塑的典型体现,其深层意义远超价格发现本身。
诚然,期货公司的国际化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期货公司需要同时满足境内外多重监管要求,合规成本较高。此外,海外业务还要求期货公司在系统建设上投入更多,才能高效平衡地建设和整合多个系统平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总体来看,券商并购浪潮正在重塑中国金融格局,这也将推动券商系期货公司加快整合,以及差异化发展:一部分定位于全能型衍生品服务商,另一部分则专注于特定领域或客户群。未来,期货公司需要在股东资源与市场需求间寻找平衡点。随着期货市场双向开放加速,外资机构纷纷布局中国市场,中资期货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只有那些既能依托股东资源优势,又能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期货公司,才能在这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作者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