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官网最新信息显示,余承东已卸任 「华为车 BU 董事长」 一职,最新职位为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此前,余承东担任华为常务董事,并同时兼任华为终端 BG 与华为车 BU(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 两大业务部门董事长。
余承东缘何卸任华为车 BU 董事长,卸任后,华为汽车业务将如何发展?
这需要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整体布局说起。华为通过三种模式发展汽车业务,第一是零部件供应模式,即给车企供应零部件,第二是 Hi 模式,即与车企合作,华为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云等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第三是鸿蒙智行模式 (原名为 「智选车」),此种模式下,华为与车企深度研发、销售、宣传汽车等,华为参与度较深。
鲜为人知的是,华为这三大汽车业务模式,归属于华为不同业务部门旗下,其中零部件供应模式与 Hi 模式归属于华为车 BU,而鸿蒙智行则归属于华为终端 BG,也就是消费者熟知的华为手机、电脑、平板、耳机等各类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部门。
2024 年之前,华为车 BU 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因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一直处于持续投入阶段。华为曾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成立以来 (至 2023 年年底),累计投入已达 30 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 206 亿元),研发团队达到 7000 人的规模。其中,仅 2022 年一年,华为在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 103 亿元,业务间接涉及人员超万人。但在这一年,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营收却只有 20.77 亿元。
华为持续投入于智能汽车领域,表明其坚定看好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但这毕竟属行业大趋势,光华为一家企业持续强研发投入,恐怕连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也会不堪重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开始筹划将华为车 BU 独立成为一个子公司,并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华为希望全行业一起研发、投入推动全球智能汽车技术、产业进步,且共享成果。于是,2024 年 1 月 16 日,华为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 「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 「深圳引望」),深圳引望便是华为计划的车 BU 独立后的法人载体。
经过一年多运作后,华为车 BU 独立已取得实质进展。赛力斯、长安旗下阿维塔科技 (重庆) 有限公司已分别斥资 115 亿元入股深圳引望。3 月 31 日,深圳引望法人代表也已变更为徐直军 (华为轮值董事长),股权结构也由华为 100% 持股变更为华为、赛力斯、阿维塔科技分别持股 80%、10%、10%。另外,深圳引望管理层方面,董事会选举徐直军为董事长,余承东和朱华荣为副董事长,白熠、靳玉志、卞红林、张兴海任董事。
按照赛力斯此前公告,华为原计划在 2024 年年底完成华为车 BU 独立,即完成对华为车 BU 相关资产、技术、人才等从华为车 BU 到深圳引望的整体划转,如今深圳引望上述变动,意味着华为已基本完成对华为车 BU 独立相关工作,华为车 BU 相关资产等都正在或已装载至深圳引望,后续,华为内部将不再存在 「华为车 BU」 这个部门了,因此华为余承东卸任华为车 BU 董事长一职便顺理成章。
据华为 2024 年年报,华为车 BU 已 2024 年首次实现盈利,实现销售收入 263.53 亿元,大增 474.4%。
那么华为车 BU 独立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将如何发展?
据记者了解,仍将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华为终端旗下的鸿蒙智行业务,这部分业务仍将按照此前模式持续发展,由华为终端 BG 主导发展,属于华为全资业务。目前华为分别与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打造了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品牌。另一部分则在深圳引望方面,由华为与其他车企共同推动行业智能汽车领域技术进步等,目前属于华为控股资产。
也就是说,余承东卸任车 BU 董事长,并不意味着他不管华为汽车相关业务了,他依然通过主管的华为终端 BG 掌管华为鸿蒙智行业务,同时他还在深圳引望担任副董事长职位,也会参与深圳引望的管理。
华为此举,也进一步打消了汽车界一直担心的 「华为造车」 的疑虑,践行了华为将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2 月 18 日,华为旗下还新增投资一家 「北京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 1 亿元,注册地为华为北京研究所,后续华为在北京引望方面的动作,也值得期待与关注。
(证券时报·e 公司)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