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近日,央行公布了 2025 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今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265.41 万亿元,同比增长 7.4%,较 2024 年同期增速又收窄了 2.2 个百分点。
虽然一季度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大季,但上述同比增速自 2024 年已降至 10%,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更注重全年均衡投放,另一方面也显示企业融资需求有待提升。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在分项中,今年一季度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不仅降至个位数 (8.7%),更是近 5 年来首次低于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的同比增速 (9.3%)。

(数据来源:央行)
短期贷款冲量特征仍明显
梳理历史数据可以发现,银行为给年初的传统信贷投放腾挪出更大空间,往往会压缩当期票据贴现余额。
按此规律,一般以票据贴现和短融为代表的短期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会展现出反向呼应的关系,且前者要低于后者的增速。
但是今年有所不同。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分期限看,2025 年一季度末的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 60.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9.3%;中长期贷款余额 115.24 万亿元,同比增长 8.7%,一季度增加 5.53 万亿元。在增速上,短贷超越了中长期贷款。
有迹可循的是,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银行的票据贴现降幅明显收窄,侧面反映出银行压缩票据贴现动力不足,背后自然是企业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传统信贷投放有所收缩。
从全市场看,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央行披露的各月份票据市场运行情况,2025 年 3 月末的全市场商业汇票贴现余额为 14.6 万亿元,相较 2024 年末下降了 0.2 万亿元 (环比降幅为 1.35%),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下降量 1.2 万亿元 (环比降幅 9.02%)。
具体从银行机构看,今年一季度减持票据的力度小于往年。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票据贴现规模站上万亿元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在过去一年里大量进行票据贴现,今年一季度末的票据贴现余额分别为 1.95 万亿元、1.47 万亿元、1.25 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80.38%、94.96% 以及 109.97%,远超同期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个位数增速。
但在今年一季度,只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对票据贴现进行了压缩,分别环比压降了 10.10%、16.82%,低于 2024 年同期的 31.89%、54.43%;上述两家大行一季度票据贴现合计压降了 4185 亿,远低于 2024 年同期的 1.07 万亿元。此外,工商银行一季度还进行了增配,票据贴现余额一季末环比微增 0.91%。
换挡期:信贷结构生变
一季度的信贷增速有所放缓,而 4 月的信贷 「小月」 特征也较为明显。
央行近期披露的 4 月社融数据显示,社融增加 1.16 万亿元,同比多增约 1.2 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 844 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 2465 亿元,低于市场预期。
对此,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或与三个因素有关,包括 4 月关税冲击下的微观主体较审慎,4 月一揽子金融政策尚未启动,此外还与 3 月银行存在较强的利用企业短期融资冲量特征相关,因为跨季后在 4 月到期偿还规模也较高。
虽然整体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但当前的信贷结构正在转变,尤其是在 「五篇大文章」 领域,如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支持科创企业贷款以及涉农贷款等方面。
其中,2025 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34.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4.8 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 3.3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4%,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17.1 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 5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8.4%,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1.5 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余额 40.61 万亿元,比年初增长 9.6%。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央行早在去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中,就强调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
除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变,央行也指出了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 「换挡」,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今年中长期贷款的结构中。根据此次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一季度末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7.5%;而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4.5%,增速比上年末低 2.5 个百分点。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