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6 日,在成都举行 「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强国建设」 学术研讨会暨 《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 新书座谈会上,《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 作者马健分享了他观察文化产业十余年的核心总结。他认为,文化产业需尊重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成本意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余洋
「在我看来,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尊重两个规律、增强成本意识、考量各方利益、实现双效统一。」6 月 6 日,在成都举行的 「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强国建设」 学术研讨会暨 《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 新书座谈会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旅游学院) 教授、《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 作者马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观察文化产业十余年的核心总结。
尊重产业发展逻辑
在马健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在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之间找到精巧的平衡点。他指出,单纯遵循文化规律,可能会诞生绝妙创意,却因资源配置或市场推广不力而 「孤芳自赏」;反之,若只尊崇市场规律,文化艺术便极易沦为逐利工具,陷入低俗化、同质化的泥潭。
成本意识是另一条不容忽视的准绳。「坦率地讲,不少文化项目之所以陷入亏损,根源便在于成本意识的缺失,」马健认为,一些项目过度追求视觉奇观,却忽视了叙事魅力,最终 「华而不实」。
这套管理逻辑的最终指向,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他建议,对于实际社会效益高但短期经济效益低的文化项目或文化产品,可予以财政补贴或进行政府采购;反之,则可以通过类似征收 「文化污染税」 的思路,对社会效益低劣的项目进行约束,从而引导市场预期。
当这套底层逻辑应用于以 AIGC 为代表的新趋势时,其核心原则依然适用。
马健表示,产业参与者应善用科技之力,鼓励 「文化创意+科技创新」 的实践,但前提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在探索阶段,避免行政的过度干预。同时,通过高效平台整合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并始终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
他强调,「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重任。」
跳出 「抄作业」 思维
当谈及城市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马健认为,其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的建设,而这背后更需要思想观念的突破。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很多举措常常是 『对标』 学习的成果,而不是 『首创』?」 他举例说,某地方干部曾向他坦言:「我们也没什么思路,就是看发达地区怎么做,我们跟着学就对了。」 在马健看来,如果不能真正解放思想,这种 「抄作业」 的思维模式,恐怕会让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停留在 「学得像」 的层面,难以实现超越。
思想的突破,需要政府职能的支撑。「据我观察,沿海发达地区的不少地方政府,颇具新公共管理学所提到的 『企业型政府』 特质,背后是政府灵活高效的体制与服务,」 他提道,「如果一个城市想在营商环境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 『刀刃向内』: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政府职能,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归根结底,营商环境是人的问题。根据亲身经历,马健对务实、低调、服务意识强的风格深有体会。以此出发,他引述了一个经典提法——以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的 「店小二」 精神服务企业。
「这种主动服务的 『店小二』 精神,能否真正内化为服务企业的行动自觉,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水平的关键标尺。」 他最后总结道。
据悉,《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 收录了马健 2013 至 2023 十年间发表于 《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 等报刊的 55 篇理论评论文章。其出版得益于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于 2023 年联合启动的 《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 出版计划。在已遴选并出版的 19 部作品中,《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 是西部地区入选的首部作品集,也是其中唯一一部关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作品集。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