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遇利
对于车企纷纷官宣的 「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多位供应链业内人士表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6 月 10 日至 11 日,包括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上汽、奇瑞、赛力斯、吉利、比亚迪、长城、江淮,以及小鹏、小米、零跑、理想、蔚来等在内的 17 家车企先后宣布,为贯彻落实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
6 月 12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车企的承诺对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持整车企业切实践行有关承诺,继续引导整车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积极营造 「大河有水小河满」 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此举引发业内强烈反响,业内将其视为供应链的巨大利好,甚至有人高呼 「供应商的天亮了」。不过,也有数位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达了观望态度。
非现金结算模式、推迟挂账时点等漏洞能否堵上?
一位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如果真实付款周期可以控制在 60 天以内,对供应商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可以改善现金流,也能够略微提升当下过低的利润率。
不过他的态度并不完全乐观,「60 天是给现金、还是银承、还是商票?」 该名负责人直言,车企变相拖延账期的方式有很多,能否堵上这些漏洞、让账期真正缩短至 60 天内,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据介绍,国内车企的账期体系正呈现复杂化趋势。非现金结算模式、推迟挂账时点等,都是业内常见的操作方式。
在实际结算时,车企常常通过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或企业自主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工具进行支付,导致回款周期大幅延长至 8 个月甚至更久。
部分车企更采用 「120 天基础账期+180 天商业汇票」 的组合模式,使得供应商资金全年处于冻结状态,经营现金流严重承压。但是很多企业将支付商业汇票的日期认定为付款日期,因此付款周期也就成了所谓 「120 天」。
一般意义上的 「账期」 是指从供应商向采购方 (如零售商) 供货后,到采购方实际付款的这段时间周期,本质上是采购方利用时间差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
而在当下的汽车行业中,账期开始的时间,也并不是像外界想的那样简单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表示,多数车企在收到零配件之后,并不允许供应商马上开票,挂账时点往往会向后推很久,有的甚至是零部件装车、车辆下线后,才能结算开票。
此外,车企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无疑会增加车企自身的压力。该名负责人对此也表示了担忧,车企即便是真的完全履行了 60 天付款的诺言,但却可能进一步要求零部件企业降价,也是一种变相拉长账期的行为。
账期问题持续扩大,业内人士更关注落地情况
国内车企在账期设计上的复杂操作,本质上是利用产业链强势地位转移资金压力的行业性现象。这种模式不仅加剧了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形成了主机厂话语权与供应商生存困境的恶性循环。
在本次车企纷纷高调承诺之前,零部件企业的账期问题其实一直在恶化。
另一名汽车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车企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们所开出的付款周期其实是很不一样的,跨国零部件企业的付款条件往往要优于国内零部件供应商。
他所在的企业有不少合资品牌客户,合资品牌给出的账期往往大幅好于自主品牌,例如某合资品牌的账期是 45 天,支付方式是 50% 银行承兑汇票和 50% 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的期限一般是 3-6 个月;另一个品牌则是 60 天账期,100% 现金支付。
「合资品牌在这方面都比自主品牌要好,但是最近也出现了一个变化趋势,就是他们正逐渐减少现金支付比例。」 这位负责人补充说。
对于本次车企的大面积承诺行为,他强调,对支付方式的承诺也一样重要。
不过,绝大多数车企并没有在公告中作出这方面承诺,仅有北汽和上汽两家企业明确了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变相延长账期。
「最后还是要看执行力度,我们更希望看到监管层面出台明确的奖惩制度,把条例真实落地。」 一位供应链企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强调。
6 月 1 日,国务院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正式施行,为长久以来困扰汽车产业链的 「账期顽疾」 提供了法律 「药方」。该条例核心内容包括明确 60 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强化协同监管体系等。
(澎湃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