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谭镕 秦春刚
在上海浦东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们已经可以打到无人驾驶出租车了!目前,小马智行面向公众开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记者第一时间前往,用 16.8 元实地体验了一次。
日前,上海发放新一批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首批受牌企业覆盖智能出行、干线物流、末端配送等场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意味着基于法规的主驾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可以公开收费运营,正式叩开商业化大门。
在开放道路上,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有序扩大自动驾驶的开放区域。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步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并联通上海市四大测试区域的开放道路。
16.8 元,亲测无人驾驶出租车
8 月 1 日上午,记者在金桥的固定站点开始打车。目前,人们通过 「小马智行」App 或同名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即可一键呼叫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早上 7 点半至晚上 9 点半。
记者进入小程序页面后发现,目前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金桥等区域,并且拥有数个固定的上下车地点。
在确定目的地后,记者一键呼叫,几乎几秒钟的时间,系统就提示无人驾驶出租车接单了。此时,小程序也将车辆的行驶信息同步给记者,包括距离、到达上车点所需时间、行驶路径、车牌信息等关键信息。记者多次尝试打车,无人驾驶出租车接驾时间整体在 5 分钟到十余分钟区间。
记者站在路边等待时,看到一辆辆智能网联车行驶在道路上,包括多个品牌的多款车型。实际上,2024 年,上海就发放了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获得许可的企业可在浦东划定路段区域开展全无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这些在路上 「飞驰」 的车辆也是相关企业的车辆。
车辆到达后,记者发现副驾驶位坐的是一只玩偶。相较于此前有安全员的设定,本次示范运营是对 「主驾无人」 试点的有序推进。
「一键解锁」 并上车后,车内屏幕显示两大要求,包括关紧车门和系好安全带。两大要求完成后,车辆才正式启动。在行驶过程中,记者发现,车把手自动转动,并且根据路线开关转向灯等,整体行驶过程较为平稳。如果遇到红灯,车辆会提前减速并较为平稳地停止行驶。如果遇到复杂车况,车辆也会提前减速让行。
在到达目的地时,车辆也平稳停车。值得注意的是,车辆能够在停车后改变停车地点。记者在屏幕上移动车辆图标到意向地点,车辆就会 「丝滑」 地移动。
下车后,记者收到了第一份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订单支付提示,总价为 16.8 元,累计行驶 5 公里左右,用时 15 分钟,首单优惠折扣 2.3 元。在价格方面,记者从小马智行获悉,目前起租价 14 元每 3 公里,超 3 公里部分运价 2.7 元/公里,载客运距超过 10 公里 (不含 10 公里),超过部分按超起租里程单价加价 30%。

稳步推进安全运营
此前,上海发放新一批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获牌企业包括百度智行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大众交通(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赛可出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强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赛可智能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 (简称 「赛可智能」)、小马易行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上海锦江出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简称 「锦江出租」)、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小马智行联合上海锦江集团旗下锦江出租,以浦东金桥和花木核心区域为起点,逐步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会逐步开放到第三批的浦东开放区域,包括上海世博园等区域。」 小马智行公关负责人戴敦峰透露。
论及自动驾驶出行,戴敦峰就接驾时间、安全保障等多个关键话题进行回应。在接驾时间方面,戴敦峰称,等待时长取决于需求。如果遇到打车高峰期,可能也需要一定等待时长。「未来,公司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车辆供应量。」
在安全保障方面,戴敦峰称,相关部门在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之前,都经过多个阶段。从主驾有安全员,到主驾没有安全员、副驾有安全员,再到全车无人,每一阶段对行驶公里数、每百公里接管次数、事故违章次数等都有严格标准,只有满足严格的标准后才能升级到下一个阶段。截至目前,小马智行拥有超 250 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及 190 多辆自动驾驶卡车,已累积超 5000 万公里的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其中全无人驾驶路测里程超 800 万公里。
同时,当下示范运营的车辆上配有 4 个激光雷达、7 个摄像头和若干个毫米波雷达。「车辆能实时监测路面 500 个行人的行动轨迹,自动驾驶系统已基本能预判车辆、行人的动态,并且根据预判提前作出反应,以此保障安全运行。」 戴敦峰说。

迈向规模化与商业化突破
目前,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正驶入快车道。在北美,Waymo、亚马逊旗下 Zoox 已完成商业布局。在国内,不少车企、出行平台摩拳擦掌,加速布局这一赛道。
根据高盛的最新预测,2025 年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市场规模为 5400 万美元,到 2035 年这一规模将增长 757 倍,接近 470 亿美元。多家企业也将 2025 年视为无人驾驶出租车 「扩张之年」,加速扩展车队规模和城市区域。
7 月 23 日,如祺出行宣布正式启动 「Robotaxi+」 战略,计划未来 5 年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覆盖至 100 个核心城市,拟推动 10 亿级投资计划,建成覆盖 100 个核心城市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三级运维网络,形成可支撑每年 10 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根据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萝卜快跑现已覆盖全球 15 座城市,部署超过 1000 辆全无人汽车。
其中,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收入在各企业中的角色分量越来越重。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二季度营收 4590 万元,同比大幅增长 836.7%,创公司成立以来单季度新纪录;该业务占二季度营收比例大幅提升至 36.1%,创 2021 年以来单季度历史新高。小马智行一季度营收 1.02 亿元,同比增长 12%,其中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收入达 1230 万元,同比增长 200%。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做好规模化商业落地为下一阶段的核心要点。如祺出行 CEO 蒋华在相关发布会上表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赛道已经进入比拼落地能力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决定玩家们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走下去。」 在他看来,任何在押注无人驾驶出租车上举棋不定、摇摆犹豫的企业很快就会掉队,这个 「很快」 可能就是短短数年。
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看来,规模化盈利的核心在于成本结构与服务密度的平衡。「车辆全生命周期内需覆盖硬件损耗、算力支出、运营维护等刚性成本,这要求企业在车辆调度算法上实现运力效率最大化。」
「自动驾驶商业化阶段,考验的更是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能力。包括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自动驾驶系统如何持续升级,车辆补能、清洁如何规划等。」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称,在一线城市中,当无人驾驶出租车投放量在 1000 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公司预计在今年年底实现。
(上海证券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