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 「人大刚子」 之名入驻小红书,打破高校与外界围墙。其破墙之举包括:去神秘化,拆身份之墙;即时回应,破沟通之墙;用网言网语,消话语之墙;学生本位,破理念之墙;公共对话,破认知之墙。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正加入 「破墙」 行动,见证高校走向社会开放。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一根网线,一个账号,一个昵称,悄然打破高校与外界之间的多重围墙。
9 月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 「人大刚子」 之名入驻小红书,短短数小时粉丝飙升,目前定格粉丝数超 8 万。9 月 10 日,他发了一条 「感恩有您」 的笔记,祝教师节快乐,点赞也迅速破千。
「刚子」 书记表示,其目的是 「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治理效率,共情共担共创」。他不仅回应食堂饭菜、校区班车等琐事,更号召学校各部处长 「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
在这个教师节,人们看到一位高校领导入驻社交媒体,更看到一场高校与外界之间的 「破墙行动」。这也许是一份最好的节日礼物,不只是给教师的祝福,也是对公众的问候。
从 「党委书记」 到 「人大刚子」,打破了身份之墙。
高校领导传统形象是象牙塔里的权威符号,与 「网感」「流量」 无缘。他们出现在主席台,在新生开学典礼和应届生毕业典礼上,和公众保持着某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人大刚子」 反其道而行,自称 「刚子」,去掉 「官」 和 「师」 的威严,还点评自己照片 「这张很丑」。降低身段之后,平等对话,回应琐事,这种主动去神秘化的做法,拆除了高校管理者的身份之墙。
从 「层层转达」 到 「即时回应」,打破了沟通之墙。
传统高校沟通模式,依赖邮件、意见箱等渠道,即便有了内网平台,也是层层转达,流程繁琐,反馈周期长,许多问题石沉大海。「人大刚子」 颠覆了这一模式。学生可以直接 @「人大刚子」,反映从 「通州校区食堂增设面点和新鲜水果」 到 「校区班车班次调整」 等各种问题。俯身倾听,办实事,不说教,没口号,从小事做起,即时沟通创造了 「零门槛」 对话环境,让学生感受到 「被看见」。
从 「官方辞令」 到 「网言网语」,打破了话语之墙。
高校话语体系往往是严肃而规范的,管理者也小心谨慎,生怕说错话,无形中构筑了一道疏离的话语高墙。「人大刚子」 的破墙之举,在于紧跟时代变化,主动拥抱 「网言网语」 的传播逻辑。他使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方式,比如,表情包和 「收到」 等亲切表达,击中了 「Z 世代」 对真实感的强烈需求,瞬间消解了权威身份隔阂,把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拉近了。
从 「管理本位」 到 「学生本位」,打破了理念之墙。
传统高校治理,多呈自上而下的 「管理本位」。「人大刚子」 的出现,标志着一种 「师生共建」 的扁平化治理模式,体现 「学生本位」。「马上研究,尽快优化,照顾好自己的学生」,这样的回应掷地有声,传递出对问题的重视,体现 「以学生为本」。学校领导并非高高在上的 「管理者」,而是能与他们并肩前行、共情共担的同行者。全校参与、协同行动,让决策更贴合需求,资源配置也更高效。
从 「象牙高塔」 到 「公共对话」,打破了认知之墙。
高校往往隐身于学术高墙之后,与社会保持谨慎距离,公众认知多局限于 「名校光环」 或 「神秘学府」。最多带着孩子,跟着游学团,以崇拜心理进校参观。「人大刚子」 将高校治理场景首次直观呈现给全社会,这种主动的 「祛魅」 行为,拉近了公众与顶尖学府的心理距离,构建起一种外界可参与、可感知、可对话的新型关系,真正融入社会发展脉络。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和高校管理者,正在加入到这种 「破墙」 行动中来。比如,众所周知的王树国校长,因为一场书记为他打伞的雨中演讲引爆网络,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他在西安交大推动建设 「无围墙」 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福耀科技大学推行学生一半时间工厂实习模式,推动产教研融合。
教师节最好的礼物,不只是尊师重道的传承,更在于教育理念的焕新、师生关系的重塑,以及公共对话的表达。它见证着高校从管理本位走向师生共治,从象牙塔封闭走向社会开放。这份礼物,是平等对话的真诚、双向奔赴的信任,更是教育真正回归本质的深刻体现。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