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我买的基金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 3 次分红,分红收益率已接近 6%。趁近期市场调整,我正在考虑加仓。」 一位持有某大盘宽基指数产品的 90 后投资者告诉 《中国经营报》 记者。
近日,不少公募基金密集分红,其中不乏年内已经多次分红的产品。这让投资者的获得感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已超 5000 次 (按权益登记日统计,下同),分红总额超 1800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红规模提升超三成。其中,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但从分红的同比增幅来看,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1.65 倍。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的 「红包雨」 背后,除了市场整体回暖为基金分红提供坚实基础外,主要是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分红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公募竞争加剧,基金公司也在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增强产品竞争力。
分红格局呈结构性分化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 5513 次,分红总额达到 1816.13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 1415.28 亿元,同比增幅达 28%。
从分红金额占比来看,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分红次数达到 4353 次,合计分红总额达 1336.44 亿元,分红总额同比增幅在 10% 左右。权益类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分红总额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为 397.78 亿元,但是该分红规模较去年同期数据出现了飙升,增长约 165%。
晨星(中国) 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指出,2025 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呈现结构性分化的显著特征。
「债券型基金及偏债型混合基金的分红数量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这类基金凭借稳定的票息收益和低波动特性,延续了过往稳健分红的传统策略。而偏股型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分红数量则同比显著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李一鸣表示。
更进一步来看,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仍然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分红总额为 1004.02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883.68 亿元增长 14% 左右。权益类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分红总额为 313.95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96.38 亿元出现超两倍的增长,达到 226%。
之所以出现上述分红格局的分化,李一鸣认为:「从市场表现看,2025 年,A 股市场整体回暖,权益类基金投资收益丰厚。而且指数基金当中,分红的基金多为股息率较高的大盘宽基指数基金和红利指数基金。这些都为分红提供了坚实的收益基础,使得相关基金具备充足的分红条件。」
具体到分红最多的基金 (以基准日应分配金额统计),分红规模前 10 的以股票指数基金为主,包括 1 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 9 只被动指数型基金,并主要为沪深 300ETF。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分红额度达到 83.94 亿元,易方达沪深 300ETF 紧随其后。就在 9 月 17 日,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发布年内第 3 次分红公告,分红方案为每 10 份基金份额分红 0.22 元,基准日应分配金额为 14.73 亿元。而此前易方达沪深 300ETF 今年 5 月、8 月完成的分红额度依次为 13.24 亿元、27.6 亿元。
「未来,预计基金管理人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影响下,将继续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而积极分红或是一项重要选择。这其中,被动指数基金往往在合同中会约定分红条款,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发展,这一类基金也将是分红基金的重要部分。」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
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指出,2025 年,公募基金分红呈现 「小高潮」,这背后还在于多个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完善分红机制。新 『国九条』 和分红新规等政策不仅促使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提高,也引导基金加大分红力度回馈投资者,推动了行业整体分红意愿的提升。加上 2025 年市场整体回暖也为基金分红提供了坚实基础,如受益于市场上涨,宽基 ETF 实现了基金净值增长和可分配利润积累。此外,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扩大管理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 曾方芳分析认为。
数据显示,A 股上市公司 2025 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到 6450.88 亿元,在去年同期已经出现一轮 「分红潮」 的基础上,再度攀升。2024 年中期,A 股上市公司分红数据为 5866.97 亿元,彼时较 2023 年中期的 2052.46 亿元已出现翻倍式增长。
某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多项 「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 政策的逐步落地,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增强,A 股市场因此迎来了分红热潮,并且这一趋势逐渐从资产端蔓延至投资工具端,体现在公募基金分红频率和分红总额的持续增长。
而就权益类基金分红大幅提升的趋势,李一鸣进一步指出,当前,包括新 「国九条」 在内的政策工具正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明确鼓励公募基金提高分红比例,特别是对高股息率资产的配置与分配,这直接推动了权益类基金分红的积极性。同时,基金公司的市场判断策略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市场上行阶段,基金公司倾向于通过分红实现投资者收益的 「落袋为安」,既提升客户体验,又通过信号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形成 「分红—申购」 的正向循环。
在此背景下,未来 「红包雨」 是否还会持续?
「2025 年,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的演变,实质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与产品结构三者动态博弈的结果,这三者也将影响未来趋势的延续与强化。」 李一鸣分析表示。
在李一鸣看来,市场表现是分红率提升的底层支撑,未来持续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市场生态。若 A 股继续演绎 「慢牛」 行情,企业盈利增速与 ROE 维持高位,则分红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同时,在 「以投资者为中心」 的监管导向下,投资者体验优化将倒逼分红机制长期优化,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导向」 到 「回报导向」 的深刻转型,基金管理人也将更重视收益分配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此外,产品结构升级将重塑分红格局,指数化浪潮与红利策略共振放大分红空间。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大盘宽基指数与红利指数的扩容是基金行业分红能力提升的重要变量。
曾方芳同时提示,红利基金因其高股息率、分红稳定等特点受到求稳型投资者的青睐。但投资者在选择红利基金时,需关注分红的可持续性,考察基金所投资的红利股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分红能力,避免为追逐短期高分红的 「红利陷阱」。
「虽然红利基金投资标的多集中在银行、煤炭、非银金融等行业,若红利资产短期涨幅过大,仍可能会面临波动较大、估值过高的风险。除市场风险,基金的投资策略、投资标的的行业集中度情况也值得关注。另外,投资港股红利基金时,税费也是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不同投资渠道的税率差异较大,需了解不同投资渠道的税费差异,例如 QDII 基金在投资港股红利时通常更具税务优势。」 曾方芳提醒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公募基金 「分红潮」 同比增近三成 权益类分红总额飙升 1.65 倍)
(责任编辑:7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我买的基金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 3 次分红,分红收益率已接近 6%。趁近期市场调整,我正在考虑加仓。」 一位持有某大盘宽基指数产品的 90 后投资者告诉 《中国经营报》 记者。
近日,不少公募基金密集分红,其中不乏年内已经多次分红的产品。这让投资者的获得感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已超 5000 次 (按权益登记日统计,下同),分红总额超 1800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红规模提升超三成。其中,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但从分红的同比增幅来看,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1.65 倍。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的 「红包雨」 背后,除了市场整体回暖为基金分红提供坚实基础外,主要是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分红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公募竞争加剧,基金公司也在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增强产品竞争力。
分红格局呈结构性分化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 5513 次,分红总额达到 1816.13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 1415.28 亿元,同比增幅达 28%。
从分红金额占比来看,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分红次数达到 4353 次,合计分红总额达 1336.44 亿元,分红总额同比增幅在 10% 左右。权益类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分红总额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为 397.78 亿元,但是该分红规模较去年同期数据出现了飙升,增长约 165%。
晨星(中国) 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指出,2025 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呈现结构性分化的显著特征。
「债券型基金及偏债型混合基金的分红数量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这类基金凭借稳定的票息收益和低波动特性,延续了过往稳健分红的传统策略。而偏股型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分红数量则同比显著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李一鸣表示。
更进一步来看,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仍然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分红总额为 1004.02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883.68 亿元增长 14% 左右。权益类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分红总额为 313.95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96.38 亿元出现超两倍的增长,达到 226%。
之所以出现上述分红格局的分化,李一鸣认为:「从市场表现看,2025 年,A 股市场整体回暖,权益类基金投资收益丰厚。而且指数基金当中,分红的基金多为股息率较高的大盘宽基指数基金和红利指数基金。这些都为分红提供了坚实的收益基础,使得相关基金具备充足的分红条件。」
具体到分红最多的基金 (以基准日应分配金额统计),分红规模前 10 的以股票指数基金为主,包括 1 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 9 只被动指数型基金,并主要为沪深 300ETF。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分红额度达到 83.94 亿元,易方达沪深 300ETF 紧随其后。就在 9 月 17 日,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发布年内第 3 次分红公告,分红方案为每 10 份基金份额分红 0.22 元,基准日应分配金额为 14.73 亿元。而此前易方达沪深 300ETF 今年 5 月、8 月完成的分红额度依次为 13.24 亿元、27.6 亿元。
「未来,预计基金管理人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影响下,将继续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而积极分红或是一项重要选择。这其中,被动指数基金往往在合同中会约定分红条款,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发展,这一类基金也将是分红基金的重要部分。」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
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指出,2025 年,公募基金分红呈现 「小高潮」,这背后还在于多个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完善分红机制。新 『国九条』 和分红新规等政策不仅促使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提高,也引导基金加大分红力度回馈投资者,推动了行业整体分红意愿的提升。加上 2025 年市场整体回暖也为基金分红提供了坚实基础,如受益于市场上涨,宽基 ETF 实现了基金净值增长和可分配利润积累。此外,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扩大管理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 曾方芳分析认为。
数据显示,A 股上市公司 2025 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到 6450.88 亿元,在去年同期已经出现一轮 「分红潮」 的基础上,再度攀升。2024 年中期,A 股上市公司分红数据为 5866.97 亿元,彼时较 2023 年中期的 2052.46 亿元已出现翻倍式增长。
某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多项 「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 政策的逐步落地,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增强,A 股市场因此迎来了分红热潮,并且这一趋势逐渐从资产端蔓延至投资工具端,体现在公募基金分红频率和分红总额的持续增长。
而就权益类基金分红大幅提升的趋势,李一鸣进一步指出,当前,包括新 「国九条」 在内的政策工具正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明确鼓励公募基金提高分红比例,特别是对高股息率资产的配置与分配,这直接推动了权益类基金分红的积极性。同时,基金公司的市场判断策略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市场上行阶段,基金公司倾向于通过分红实现投资者收益的 「落袋为安」,既提升客户体验,又通过信号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形成 「分红—申购」 的正向循环。
在此背景下,未来 「红包雨」 是否还会持续?
「2025 年,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的演变,实质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与产品结构三者动态博弈的结果,这三者也将影响未来趋势的延续与强化。」 李一鸣分析表示。
在李一鸣看来,市场表现是分红率提升的底层支撑,未来持续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市场生态。若 A 股继续演绎 「慢牛」 行情,企业盈利增速与 ROE 维持高位,则分红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同时,在 「以投资者为中心」 的监管导向下,投资者体验优化将倒逼分红机制长期优化,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导向」 到 「回报导向」 的深刻转型,基金管理人也将更重视收益分配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此外,产品结构升级将重塑分红格局,指数化浪潮与红利策略共振放大分红空间。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大盘宽基指数与红利指数的扩容是基金行业分红能力提升的重要变量。
曾方芳同时提示,红利基金因其高股息率、分红稳定等特点受到求稳型投资者的青睐。但投资者在选择红利基金时,需关注分红的可持续性,考察基金所投资的红利股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分红能力,避免为追逐短期高分红的 「红利陷阱」。
「虽然红利基金投资标的多集中在银行、煤炭、非银金融等行业,若红利资产短期涨幅过大,仍可能会面临波动较大、估值过高的风险。除市场风险,基金的投资策略、投资标的的行业集中度情况也值得关注。另外,投资港股红利基金时,税费也是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不同投资渠道的税率差异较大,需了解不同投资渠道的税费差异,例如 QDII 基金在投资港股红利时通常更具税务优势。」 曾方芳提醒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公募基金 「分红潮」 同比增近三成 权益类分红总额飙升 1.65 倍)
(责任编辑:7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我买的基金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 3 次分红,分红收益率已接近 6%。趁近期市场调整,我正在考虑加仓。」 一位持有某大盘宽基指数产品的 90 后投资者告诉 《中国经营报》 记者。
近日,不少公募基金密集分红,其中不乏年内已经多次分红的产品。这让投资者的获得感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已超 5000 次 (按权益登记日统计,下同),分红总额超 1800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红规模提升超三成。其中,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但从分红的同比增幅来看,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1.65 倍。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的 「红包雨」 背后,除了市场整体回暖为基金分红提供坚实基础外,主要是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分红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公募竞争加剧,基金公司也在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增强产品竞争力。
分红格局呈结构性分化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 5513 次,分红总额达到 1816.13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 1415.28 亿元,同比增幅达 28%。
从分红金额占比来看,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分红次数达到 4353 次,合计分红总额达 1336.44 亿元,分红总额同比增幅在 10% 左右。权益类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分红总额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为 397.78 亿元,但是该分红规模较去年同期数据出现了飙升,增长约 165%。
晨星(中国) 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指出,2025 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呈现结构性分化的显著特征。
「债券型基金及偏债型混合基金的分红数量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这类基金凭借稳定的票息收益和低波动特性,延续了过往稳健分红的传统策略。而偏股型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分红数量则同比显著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李一鸣表示。
更进一步来看,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仍然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分红总额为 1004.02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883.68 亿元增长 14% 左右。权益类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分红总额为 313.95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96.38 亿元出现超两倍的增长,达到 226%。
之所以出现上述分红格局的分化,李一鸣认为:「从市场表现看,2025 年,A 股市场整体回暖,权益类基金投资收益丰厚。而且指数基金当中,分红的基金多为股息率较高的大盘宽基指数基金和红利指数基金。这些都为分红提供了坚实的收益基础,使得相关基金具备充足的分红条件。」
具体到分红最多的基金 (以基准日应分配金额统计),分红规模前 10 的以股票指数基金为主,包括 1 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 9 只被动指数型基金,并主要为沪深 300ETF。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分红额度达到 83.94 亿元,易方达沪深 300ETF 紧随其后。就在 9 月 17 日,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发布年内第 3 次分红公告,分红方案为每 10 份基金份额分红 0.22 元,基准日应分配金额为 14.73 亿元。而此前易方达沪深 300ETF 今年 5 月、8 月完成的分红额度依次为 13.24 亿元、27.6 亿元。
「未来,预计基金管理人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影响下,将继续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而积极分红或是一项重要选择。这其中,被动指数基金往往在合同中会约定分红条款,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发展,这一类基金也将是分红基金的重要部分。」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
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指出,2025 年,公募基金分红呈现 「小高潮」,这背后还在于多个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完善分红机制。新 『国九条』 和分红新规等政策不仅促使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提高,也引导基金加大分红力度回馈投资者,推动了行业整体分红意愿的提升。加上 2025 年市场整体回暖也为基金分红提供了坚实基础,如受益于市场上涨,宽基 ETF 实现了基金净值增长和可分配利润积累。此外,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扩大管理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 曾方芳分析认为。
数据显示,A 股上市公司 2025 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到 6450.88 亿元,在去年同期已经出现一轮 「分红潮」 的基础上,再度攀升。2024 年中期,A 股上市公司分红数据为 5866.97 亿元,彼时较 2023 年中期的 2052.46 亿元已出现翻倍式增长。
某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多项 「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 政策的逐步落地,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增强,A 股市场因此迎来了分红热潮,并且这一趋势逐渐从资产端蔓延至投资工具端,体现在公募基金分红频率和分红总额的持续增长。
而就权益类基金分红大幅提升的趋势,李一鸣进一步指出,当前,包括新 「国九条」 在内的政策工具正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明确鼓励公募基金提高分红比例,特别是对高股息率资产的配置与分配,这直接推动了权益类基金分红的积极性。同时,基金公司的市场判断策略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市场上行阶段,基金公司倾向于通过分红实现投资者收益的 「落袋为安」,既提升客户体验,又通过信号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形成 「分红—申购」 的正向循环。
在此背景下,未来 「红包雨」 是否还会持续?
「2025 年,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的演变,实质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与产品结构三者动态博弈的结果,这三者也将影响未来趋势的延续与强化。」 李一鸣分析表示。
在李一鸣看来,市场表现是分红率提升的底层支撑,未来持续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市场生态。若 A 股继续演绎 「慢牛」 行情,企业盈利增速与 ROE 维持高位,则分红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同时,在 「以投资者为中心」 的监管导向下,投资者体验优化将倒逼分红机制长期优化,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导向」 到 「回报导向」 的深刻转型,基金管理人也将更重视收益分配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此外,产品结构升级将重塑分红格局,指数化浪潮与红利策略共振放大分红空间。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大盘宽基指数与红利指数的扩容是基金行业分红能力提升的重要变量。
曾方芳同时提示,红利基金因其高股息率、分红稳定等特点受到求稳型投资者的青睐。但投资者在选择红利基金时,需关注分红的可持续性,考察基金所投资的红利股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分红能力,避免为追逐短期高分红的 「红利陷阱」。
「虽然红利基金投资标的多集中在银行、煤炭、非银金融等行业,若红利资产短期涨幅过大,仍可能会面临波动较大、估值过高的风险。除市场风险,基金的投资策略、投资标的的行业集中度情况也值得关注。另外,投资港股红利基金时,税费也是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不同投资渠道的税率差异较大,需了解不同投资渠道的税费差异,例如 QDII 基金在投资港股红利时通常更具税务优势。」 曾方芳提醒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公募基金 「分红潮」 同比增近三成 权益类分红总额飙升 1.65 倍)
(责任编辑:7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我买的基金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 3 次分红,分红收益率已接近 6%。趁近期市场调整,我正在考虑加仓。」 一位持有某大盘宽基指数产品的 90 后投资者告诉 《中国经营报》 记者。
近日,不少公募基金密集分红,其中不乏年内已经多次分红的产品。这让投资者的获得感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已超 5000 次 (按权益登记日统计,下同),分红总额超 1800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红规模提升超三成。其中,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但从分红的同比增幅来看,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1.65 倍。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的 「红包雨」 背后,除了市场整体回暖为基金分红提供坚实基础外,主要是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分红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公募竞争加剧,基金公司也在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增强产品竞争力。
分红格局呈结构性分化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6 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合计分红 5513 次,分红总额达到 1816.13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 1415.28 亿元,同比增幅达 28%。
从分红金额占比来看,债券型基金继续占据分红主力地位。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分红次数达到 4353 次,合计分红总额达 1336.44 亿元,分红总额同比增幅在 10% 左右。权益类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分红总额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为 397.78 亿元,但是该分红规模较去年同期数据出现了飙升,增长约 165%。
晨星(中国) 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指出,2025 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呈现结构性分化的显著特征。
「债券型基金及偏债型混合基金的分红数量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这类基金凭借稳定的票息收益和低波动特性,延续了过往稳健分红的传统策略。而偏股型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分红数量则同比显著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李一鸣表示。
更进一步来看,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仍然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分红总额为 1004.02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883.68 亿元增长 14% 左右。权益类基金中,分红规模占比最大的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分红总额为 313.95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96.38 亿元出现超两倍的增长,达到 226%。
之所以出现上述分红格局的分化,李一鸣认为:「从市场表现看,2025 年,A 股市场整体回暖,权益类基金投资收益丰厚。而且指数基金当中,分红的基金多为股息率较高的大盘宽基指数基金和红利指数基金。这些都为分红提供了坚实的收益基础,使得相关基金具备充足的分红条件。」
具体到分红最多的基金 (以基准日应分配金额统计),分红规模前 10 的以股票指数基金为主,包括 1 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 9 只被动指数型基金,并主要为沪深 300ETF。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分红额度达到 83.94 亿元,易方达沪深 300ETF 紧随其后。就在 9 月 17 日,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发布年内第 3 次分红公告,分红方案为每 10 份基金份额分红 0.22 元,基准日应分配金额为 14.73 亿元。而此前易方达沪深 300ETF 今年 5 月、8 月完成的分红额度依次为 13.24 亿元、27.6 亿元。
「未来,预计基金管理人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影响下,将继续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而积极分红或是一项重要选择。这其中,被动指数基金往往在合同中会约定分红条款,随着指数基金的迅速发展,这一类基金也将是分红基金的重要部分。」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
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指出,2025 年,公募基金分红呈现 「小高潮」,这背后还在于多个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完善分红机制。新 『国九条』 和分红新规等政策不仅促使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提高,也引导基金加大分红力度回馈投资者,推动了行业整体分红意愿的提升。加上 2025 年市场整体回暖也为基金分红提供了坚实基础,如受益于市场上涨,宽基 ETF 实现了基金净值增长和可分配利润积累。此外,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积极进行策略调整与产品创新,通过积极分红、持续分红提升投资者体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扩大管理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 曾方芳分析认为。
数据显示,A 股上市公司 2025 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到 6450.88 亿元,在去年同期已经出现一轮 「分红潮」 的基础上,再度攀升。2024 年中期,A 股上市公司分红数据为 5866.97 亿元,彼时较 2023 年中期的 2052.46 亿元已出现翻倍式增长。
某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多项 「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 政策的逐步落地,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增强,A 股市场因此迎来了分红热潮,并且这一趋势逐渐从资产端蔓延至投资工具端,体现在公募基金分红频率和分红总额的持续增长。
而就权益类基金分红大幅提升的趋势,李一鸣进一步指出,当前,包括新 「国九条」 在内的政策工具正强化 「投资者回报」 导向,明确鼓励公募基金提高分红比例,特别是对高股息率资产的配置与分配,这直接推动了权益类基金分红的积极性。同时,基金公司的市场判断策略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市场上行阶段,基金公司倾向于通过分红实现投资者收益的 「落袋为安」,既提升客户体验,又通过信号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形成 「分红—申购」 的正向循环。
在此背景下,未来 「红包雨」 是否还会持续?
「2025 年,中国公募基金分红格局的演变,实质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与产品结构三者动态博弈的结果,这三者也将影响未来趋势的延续与强化。」 李一鸣分析表示。
在李一鸣看来,市场表现是分红率提升的底层支撑,未来持续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市场生态。若 A 股继续演绎 「慢牛」 行情,企业盈利增速与 ROE 维持高位,则分红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同时,在 「以投资者为中心」 的监管导向下,投资者体验优化将倒逼分红机制长期优化,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导向」 到 「回报导向」 的深刻转型,基金管理人也将更重视收益分配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此外,产品结构升级将重塑分红格局,指数化浪潮与红利策略共振放大分红空间。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大盘宽基指数与红利指数的扩容是基金行业分红能力提升的重要变量。
曾方芳同时提示,红利基金因其高股息率、分红稳定等特点受到求稳型投资者的青睐。但投资者在选择红利基金时,需关注分红的可持续性,考察基金所投资的红利股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分红能力,避免为追逐短期高分红的 「红利陷阱」。
「虽然红利基金投资标的多集中在银行、煤炭、非银金融等行业,若红利资产短期涨幅过大,仍可能会面临波动较大、估值过高的风险。除市场风险,基金的投资策略、投资标的的行业集中度情况也值得关注。另外,投资港股红利基金时,税费也是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不同投资渠道的税率差异较大,需了解不同投资渠道的税费差异,例如 QDII 基金在投资港股红利时通常更具税务优势。」 曾方芳提醒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公募基金 「分红潮」 同比增近三成 权益类分红总额飙升 1.65 倍)
(责任编辑: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