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从 「单一控产」 到 「多维优化」
2025 年 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建材行业作为全社会产值近 7 万亿元、覆盖 150 多个行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中,玻璃产业作为核心细分领域,其结构调整进程备受关注。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 《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 指引下,以 「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 为核心的转型攻坚战已全面铺开,玻璃行业正从 「单一控产」 迈向 「多维优化」 的系统性重构阶段。
从 「去产量」 转向 「去低值」
当前,我国玻璃行业治理已告别单纯压缩产量的粗放阶段,进入 「产能、能源、产品全方位优化」 的新周期。政策信号清晰指向 「结构优化」,执行标尺明确,旨在破解行业 「结构性过剩与高端短缺」 的核心困境,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政策层面的治理逻辑重构是行业转型的核心指引。浙江嘉悦盐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柴立军表示,《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下称 《方案》) 将 「产能优化、能源升级、产品升级」 三项任务并列,标志着行业治理从 「单一控产」 转向 「系统提质」。《方案》 进一步将 「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 置于十大重点工作首位,明确 「严禁新增平板玻璃产能,新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从源头堵住低端产能扩张的通道。
中信寰球商贸有限公司碳酸锂、纯碱、玻璃期现投资总负责人范国圣补充表示,此次政策释放出 「总量严控、结构优化」 的刚性导向,措施更加精准。不仅综合运用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划清红线,还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对光伏玻璃等新兴领域,从 「项目管控」 转向 「规划引导」,核心目标不再是 「控规模」,而是 「提升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与石化等行业不同,玻璃行业呈现 「细分领域矛盾各异」 的特征。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高级分析师胡鹏认为,政策需针对浮法、光伏、电子三大领域的痛点 「对症下药」。
受房地产市场下行拖累,浮法玻璃需求持续萎缩,浮法玻璃行业的核心任务是 「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目前,河北、山东等传统产区仍有 1000 吨/日以下老旧窑炉,且环保绩效多为 C 级以下,退出阻力较大。胡鹏表示,光伏玻璃投资过热导致新增产能过剩,2025 年前三季度新点火 8 条大线 (日熔量净增 5000 吨),但行业毛利率仅 5%~8%,自 2024 年起全行业陷入亏损,需建立 「产能风险预警机制」。至于电子玻璃,其高端产能短缺,折叠屏、车载显示推动超薄玻璃 (UTG) 需求年增 30%,但高端自给率仅 60%,三成市场被日美欧企业占据,核心技术与设备投入不足成为关键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政策执行的核心标尺已然明确。以 「能效红线」 与 「环保红线」 界定落后产能,确保治理精准落地。依据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2023 年版)》,不同规模产线的能耗基准明确:800 吨/日以上产线能耗基准为 12 千克标准煤/重量箱,500~800 吨/日产线能耗基准为 13.5 千克标准煤/重量箱。据测算,截至 2020 年年底,仍有 8% 的平板玻璃产能 (折合日熔量 1.6 万吨) 低于能效基准,这部分产能将成为未来淘汰重点。
环保层面则聚焦燃料结构升级。当前,浮法玻璃中 15% 的煤制气与 15% 的石油焦燃料,正逐步被天然气替代。不过,光大期货资源品高级分析师张凌璐提示,部分产区 (如沙河煤制气、湖北石油焦) 虽符合当前环保要求,但若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可能引发企业成本上升与短期供应波动,需政策配套支持以平滑转型。
尽管政策聚焦 「优化供给」,但当前行业的核心牵制点仍在需求端。对此,张凌璐解释说,一方面,玻璃生产已摆脱 「高能耗高污染」 标签,沙河地区企业能耗指标远超国标,达到 「绿色工厂」 标准;湖北地区石油焦多为中低硫焦,排放与能耗可控。另一方面,行业在产日熔量从 2024 年高点 17.62 万吨降至当前 16.13 万吨,即便 9 月下旬略有回升,仍处于近几年低位,供应端对市场的压力有限。
在她看来,需求端的疲软对玻璃行业转型制约更显著。「一方面,终端需求起色偏慢,另一方面,下游加工企业开工、订单及资金问题依旧受限。」 张凌璐称,终端采购与刚需消耗受限,进一步加剧了玻璃行业供需错配。
核心领域 「两极分化」 明显
2025 年以来,玻璃行业整体陷入 「产量下滑、盈利承压」 的困境,浮法、光伏、电子三大核心领域呈现鲜明 「两极分化」 态势——传统领域过剩加剧,新兴高端赛道需求高速增长却供给不足,同时区域布局、产业链韧性、企业结构等多重失衡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南华期货分析师寿佳露表示,当前玻璃产业的 「结构失衡」 与 「供给错配」 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这些问题直接制约行业健康发展。一是产品与竞争结构失衡,高端产品 (如超薄电子玻璃、特种功能玻璃) 依赖进口,行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导致整体利润微薄。产品销售半径受限,国内外市场联动不足,难以通过外部需求缓解内部过剩压力。二是产业链韧性不足,上游原料端受石英砂等关键资源供给制约,议价能力弱;下游深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产值占全行业比重不足一成,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薄弱。三是技术与产能结构僵化,多数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研发创新投入不足;产能调整存在 「刚性」,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供需错配长期存在。
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25 年玻璃行业新增产能明显向高技术、高增长预期的细分领域倾斜,而传统浮法玻璃领域则进入 「产能优化与置换」 阶段,呈现 「新热旧冷」 的鲜明特征。
「当前,三大高端赛道正吸引资本持续涌入。」 寿佳露表示,光伏玻璃作为新增产能的核心领域,受益于全球及中国 「双碳」 战略推进,光伏装机量长期增长预期明确,成为资本布局的重点;新能源与高端特种玻璃包括:锂电池铝塑膜用玻璃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爆发)、汽车天幕玻璃及镀膜玻璃 (契合汽车 「新四化」 趋势)、电子盖板玻璃 (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等) 等 「新赛道」 快速崛起,需求增速显著;随着国家推行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逐步兴起,Low-E 低辐射玻璃、真空玻璃、中空玻璃等高性能产品需求稳定增长,节能建筑玻璃成为行业 「潜力股」。
与高端赛道形成对比的是,普通浮法玻璃产能正通过政策引导加速优化。在房地产需求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普通建筑用浮法玻璃领域已无净新增产能,国家 「产能置换」 政策明确要求:新建产线必须先淘汰同等甚至更多的落后产能,从源头遏制低端产能扩张。
尽管行业整体向高端转型,但浮法、光伏、电子三大领域的 「分化」 进一步加剧,各自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
其中,浮法玻璃的需求萎缩与产能刚性矛盾较为突出。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全国平板玻璃产量 6.48 亿重量箱,同比下降 4.5%;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 17%,直接导致玻璃需求减少 6%~8%。虽然 780 万套 「保交楼」 计划理论上可带动 2.8 亿重量箱需求,但柴立军直言:「资金到位率不足制约实际拉动效应,短中期竣工数据难以企稳,行业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
范国圣表示,光伏玻璃虽属高端赛道,却陷入 「低端过剩」 困境。「2025 年上半年价格跌至历史新低,落后产能陆续冷修;7 月头部企业集体减产 30% 后,8—9 月价格反弹仅是 『短期供需调整』。即便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 596GW(其中国内 215G~255GW),仍难以消化此前扩产的产能。」 他称。
「电子玻璃需求端表现亮眼 (如折叠屏、车载显示推动超薄玻璃 UTG 需求年增 30%),但供给端短板突出。」 胡鹏称,「其高端产能占比不足 20%,UTG 日熔量仅 800 吨,三成高端市场被日美欧企业占据;产能布局与深加工集群错配——华北、华东集中 55% 产能,而深加工环节向华南、西南转移,导致物流成本占售价的 6%~8%,进一步削弱了本土企业竞争力。」
政策、企业、市场 「三方协同」
面对困局,玻璃行业正探索多元突围路径。从企业转型到市场赋能,从技术升级到布局优化,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正在上演。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传统玻璃企业巨头正在加速跨界布局。
据柴立军介绍,旗滨集团 2025 年一季度营收 34.84 亿元,净利润 4.7 亿元,在光伏玻璃领域的拓展已初见成效;南玻 A、安彩高科等企业纷纷进军光伏赛道,洛阳玻璃则通过 「省内并购+省外新建」 模式整合产能,进军光伏赛道。
这些实践也印证了柴立军总结的转型路径:技术上推广一窑多线技术,成品率提升的同时降低能耗;产品上聚焦超白玻璃、TCO 光伏背板等高端品类,这类产品毛利率可达 25%~40%;布局上向华南、东南亚等市场前沿转移。
不仅如此,区域政策也在发力,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奖励为中小企业赋能。对此,范国圣建议,全国性政策可借鉴此模式,针对清洁能源改造 (如煤改气) 提供专项补贴,同时建立跨区域产能置换机制,引导产能向优势区域集中。
此外,期货市场也成为玻璃行业转型的重要助推器。胡鹏表示,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功能正在深刻影响行业决策。在他看来,玻璃期货价格持续下跌提前预警,引导企业收缩产量;套期保值则帮助企业在价格反弹窗口期锁定利润。更具创新性的是 「交割库+银行」 模式,标准仓单质押融资利率较传统贷款低 120BP,为企业技改提供了低成本资金。
「期货工具在玻璃产业结构调整中虽作用显著,但针对高端产能仍面临 『合约标准化与产品差异化』 的挑战 。」 寿佳露表示,玻璃期货合约标的是普通建筑用浮法玻璃,而高端玻璃 (如电子玻璃、光伏玻璃) 在成分、工艺、价值和用途上与基准品差异显著,价格波动虽有关联但不同步,直接套保效果会打折扣。
不过她也提出解决方案:高端玻璃生产企业可通过 「生产成本与关联产品利润套保」 间接保障运营。例如生产光伏玻璃需消耗大量纯碱和电力 (天然气),企业可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玻璃期货、买入纯碱期货,锁定 「玻璃—纯碱」 生产利润。同时,期货合约提供的未来数月至一年的透明价格曲线,可为产能规划 (扩张/收缩 冷修) 提供前瞻性信号,「当远期期货价格持续低于当前现货价格 (『贴水』 结构),往往预示市场对未来供需的悲观预期,企业会倾向于推迟新线投产或提前安排冷修;反之,则可能增强扩张信心。」 她称。
以浮法玻璃企业为例,柴立军介绍,2024 年玻璃价格大跌之前,期货贴水已释放预警信号,提前套保的企业规避了大幅亏损。数据显示,参与套期保值的玻璃企业亏损面较未参与企业低 23 个百分点,期货工具成为风险管理的 「稳定器」。
在受访人士看来,在政策指引下,玻璃行业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据预测,浮法玻璃占比将从 65% 降至 55%,光伏、电子等高端品类占比将升至 30%;华北产能占比下降 8 个百分点,华南、西南及东南亚成为新增长极。在产品端,超薄玻璃、TCO 导电玻璃等五大高端品类将成为利润主体,头部企业吨利润有望稳定在较高水平。
对企业而言,柴立军认为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高端产能占比、清洁能源比率、风险管理覆盖率,这 「三率」 将决定企业在质量红利时代的生存权。这一判断已得到市场印证,旗滨、南玻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期货工具运用,已在行业寒冬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站在转型深水区的玻璃产业正经历痛苦的结构重构。正如柴立军所言:「只有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行业才能真正回归健康发展轨道。」2026 年的拐点渐行渐近,这场转型攻坚战的胜负,将决定中国玻璃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最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