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辅导读本》 中刊登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题为 《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的署名文章。
潘功胜在文中指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有利于把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更好结合起来, 对于支撑金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探索实践, 我国已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支柱体系。比较而言, 货币政策作为 「第一支柱」 相对成熟, 宏观审慎管理作为 「第二支柱」 还需要逐步完善, 并与货币政策密切配合、相互补充。
对于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潘功胜指出,优化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不断增强央行政策利率的作用, 收窄短期利率走廊的宽度,进一步畅通由央行政策利率向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的传导。
对于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潘功胜指出,做实覆盖全面的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对金融市场, 及时矫正和阻断市场 「羊群效应」。丰富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箱。继续丰富和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广义信贷、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政策工具箱, 研究和储备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波动等领域的政策工具。
不断增强央行政策利率作用
潘功胜指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旨在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体制机制安排, 动态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优化组合, 从源头上促进金融稳定。
对于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的主要任务,潘功胜指出,需要从五个方面多维度推进。一是优化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逐步构建短中长期搭配、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指标, 为更多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创造条件。
二是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利率是重要的资金要素价格,需要按照经济规律和宏观治理的需要, 引导和调控好利率水平。不断增强央行政策利率的作用, 收窄短期利率走廊的宽度,进一步畅通由央行政策利率向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的传导。完善贷款利率定价基准, 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的报价质量, 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三是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 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有效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融资结构, 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 要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保持汇率弹性, 发挥好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 为自主、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坚持底线思维, 强化预期引导, 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五是持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果, 与金融机构和经营主体的行为密切相关, 也与政策协调配合紧密关联。要加强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 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传导效能, 持续整治金融业 「内卷式」 竞争、资金空转。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等政策在需求管理、结构调整方面的协调配合。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 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宣传和市场沟通机制, 以专业、务实的立场, 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丰富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箱
潘功胜指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旨在从宏观、逆周期和防传染的视角观察、评估和应对金融风险, 采取适当措施阻断或弱化金融风险累积,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破坏宏观大局稳定甚至迟滞现代化进程。
对于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潘功胜指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工具、治理机制,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防范、处置机制, 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等。
一是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要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宏观审慎监测评估框架, 从宏观、整体上把握风险演变, 更加关注经济运行与金融风险的关联性。聚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跨境资本流动、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 识别和评估代表性风险和薄弱环节, 强化监测结果运用, 为针对性创设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提供支撑。
二是做实覆盖全面的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对经济运行, 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大幅波动影响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进程。对重点金融机构, 围绕提升损失吸收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强化风险早识别早预警, 不断夯实附加监管。对跨境资本流动, 根据形势及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 保持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对金融市场, 及时矫正和阻断市场 「羊群效应」, 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正向循环。对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对互联网金融, 把握好防范风险与促进创新的平衡, 促进其整体稳健运行。
三是丰富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箱。从全球看,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已十分丰富并仍在快速发展。要根据宏观审慎监测分析框架的评估结果, 继续丰富和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广义信贷、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政策工具箱, 研究和储备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波动等领域的政策工具, 建立创设、实施、评估、反馈、优化的管理机制, 使其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是建设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 加强日常监管, 筑牢防范金融风险的 「第一道防线」。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协同配合, 形成合力。强化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 加强存款保险专业化风险处置职能, 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 注重防范道德风险。强化金融稳定的法治保障, 加快推动金融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稳定法等制定修订。
五是加强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安全能力建设。要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共同夯实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坚决维护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外汇储备和海外金融资产安全。

(证券时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75x75.jpg) 
 
 
 
 
 
 
 
 
 
 

-120x8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