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8 日,雅砻江中游河段,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填入龙口,浪头退去,我国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两座大型水电工程——孟底沟与牙根一级水电站实现同步截流。这个总装机 270 万千瓦的项目建设自此迈入新阶段。
「由水电整合风能和太阳能,雅砻江流域这种成功模式,是行业的未来。」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Michel Lino 如此感叹。
这个评价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澎湃不息的风、光、水,转化为清洁 「血液」 并大规模并网,作为输送与调配这一切的 「血管」 与 「神经系统」 的电网设备,该如何完成从基础设施到战略资产的价值重估?
事实上,在能源安全战略与全球 AI 算力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电网设备这片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正蜕变为资本市场瞩目的新高地,并在 K 线图的起伏间悄然演绎。11 月 6 日,电网设备板块大涨,中国西电、正泰电器、华通线缆、保变电气等多股实现涨停。
7 月至今,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涨幅更是达 44%。在此基础上,金盘科技、特变电工、东材科技、思源电气、四方股份、伊戈尔等一批翻倍股现身,神马电力、中能电气、华通线缆等股涨幅超 80%,国电南瑞也站上 2000 亿元市值关口。全市场唯一投向该主题的电网设备 ETF(159326) 更是持续获资金净流入,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 1 亿元,增长至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增幅超 10 倍。正在发行的华夏中证电网设备主题联接 A(025856)、联接 C(025857),也因此颇受市场关注。它补齐了上述 ETF 场外布局的空白,让场外投资者得以锚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的红利。
从 「制造中国」 到 「绿色中国」,再到 「数字中国」,电网设备产业,正历史性地站在这三大叙事交汇的黄金节点。而国家政策的支持、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以及 AI 算力庞大需求的倒逼,也使得这场行情不再止于偶然的躁动。
「三弃」 往事:能源转型的惊险一跃
说到能源战略破局,我们先把目光拉回 2016 年隆冬。
彼时,在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皑皑戈壁上,近半数风机在凛冽寒风中静静伫立。这座承载着中国风电梦想的能源重镇,当年弃风率飙升至 43.11%。这意味着,每小时有超 100 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白白流失。
这不是孤例。同年,在新疆,弃风率达 38%、弃风电量为 137 亿千瓦时;在吉林,弃风率达 30%、弃风电量为 29 亿千瓦时;在内蒙古,弃风率为 21%、弃风电量为 124 亿千瓦时。
「弃光率」 和 「弃水率」 同样惊心。2016 年,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运行较为困难,弃光率分别攀升至 32.23% 和 30.45%。随后,在 2018 年,全国弃水电量达到高峰,为 691 亿千瓦时,四川、云南为弃水 「重灾区」,大渡河、金沙江流域更是如此。
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当时的困境:2016 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电量近 1100 亿千瓦时,超过当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约 170 亿千瓦时。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边是清洁能源装机迅猛增长,另一边却是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重。2010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极速狂飙,聚集全国风光资源大半壁江山的 「三北」 地区,以及占据全国水电储量最多的西南川滇两省,合计用电负荷却远远不及华东、华南等地。
在新疆哈密,以 2016 年建成的 50 万千瓦风电场为例,因通道受限长期闲置,该风电场每年直接损失超 7 亿元;甘肃河西走廊的光伏板在正午强光下满负荷运转,也因电网接纳能力不足,每天限电达数个小时。
在 「发得出、送不走、用不了」 的恶性循环下,「三弃」 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多年的能源阵痛。而这场困局的根源,不止于错配,也有电网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滞后——当强大的 「电源」 在西部拔地而起,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电网系统却未能同步建成,导致了 「并网难、外送难、消纳难」 的三角悖论。
在此背景下,一场刀刃向内的系统性变革开始启动。电网建设率先吹响冲锋号,作为能源 「大动脉」 的特高压工程成为关键抓手。
2017 年,酒泉—湖南±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这条贯穿东西的 「电力高速公路」,将西北风电直送负荷中心,甘肃弃风率在当年便同比下降逾 10 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投运特高压工程 45 项,特高压直流线路长度增至 4 万公里以上。预计今年底 「西电东送」 输电能力超过 3.4 亿千瓦,较 「十三五」 末的 2.7 亿千瓦提升了 25%。
你或许会好奇:把位于川滇交界的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绿色电能,送往千里之外的江苏,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 7 毫秒——一个比人类眨眼的速度还要快上数倍的数字。
为了实现这 7 毫秒的速度,我国建成了一张集 1 条±1100 千伏、23 条±800 千伏、21 条 1000 千伏特高压线路于一体的特高压网络。它越过 「胡焕庸线」,在群峰与旷野间延伸,纵横万里,最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超远距离输电网络。
这张网背后,藏着这个时代的国民特有的时空观:我们总是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最遥远的距离连接在一起。就像数百年前被定义的种种界线,如今被这些线路重新书写。当电流在导线中低吟,戈壁的风与沿海的灯,也因此能够在同一个频率下呼吸。
破局之道: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重奏
「三弃」 问题的破局,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政策提供顶层设计,市场发挥无形之手,技术则是重要支撑。它们如同 「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产业驶向新的发展轨道。
国家能源局从 2016 年起连续下发专项文件,启动风电投资监测预警机制,将红色预警区域从六省区缩减至三省区,倒逼产能合理布局;2020 年的预警结果显示,全国各省份红色预警全面解除。在各项政策支持下,5000 万千瓦煤电淘汰计划于 2017 年超额完成,为新能源腾出消纳空间。随后,2018 年数据显示,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弃电率同比下降 5.2 个百分点。
市场机制创新更让资源流动起来。2019 年,青海启动 「绿电 15 日」 试点,360 小时内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其间 11 亿千瓦时绿电通过市场化交易送往外省;2023 年,电力现货市场已覆盖 26 个省份,调峰电价溢价达 0.15 元/千瓦时,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
技术革新则为 「三弃」 难题提供了更为关键的解法。储能系统从 「补充选项」 变为 「必备配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7376 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 40% 以上,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青海海西州的 1.2GW 储能电站,凭借光伏出力的毫秒级调节,使当地弃光率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数万座变电站,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AI 算法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匹配供需,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其中,张北柔直工程凭借柔性直流技术,让张家口弃风率下降至 3% 左右。此外,分布式能源的兴起,形成 「就近消纳」 格局,破解了配网承接难题。
多载攻坚终见成效。2023 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光伏发电利用率、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分别达 97.3%、98.0%、99.4%,「三弃率」 较峰值时显著下降。即便 2024 年部分地区因装机激增出现小幅反弹,但 「总体可控、局部优化」 的态势已然形成。
如今,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电力设备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十五五」 规划建议明确新型能源系统重要地位,指引了消纳、韧性、电气化的发展重心。中信证券预计,这进一步指引和夯实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配电、数智化电网等环节的中长期机遇。中短期来看,输变电设备内外需景气共振,结构性需求持续显现,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环节有望迎来景气反转。
今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 「三年倍增」 行动方案,计划到 2027 年底全国建成 2800 万个充电设施,公共充电容量超 3 亿千瓦。新车向 800V 平台演进明显,2025 年新发布车型中约 1/3 支持 800V 及更高压快充,带动配电网扩容和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
此外,《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的酝酿出台,《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的深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 「十四五」 行动计划》 的全面实施,共同构筑起支撑行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些顶层设计,不仅为电力设备行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更将其置于能源革命的核心位置。作为电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石,电力设备行业在政策东风的持续推动下,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迹稳步前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持久的增长动能。
电荒时代:AI 浪潮下的中国时刻
我国电网建设领先全球的大势已成,AI 算力的庞大需求,以及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也接踵而至。
2025 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荒席卷全球——在欧美,多国因极端天气和电网老化频繁拉闸限电。其中,英国夏季停电频发;美国 70% 电网超 30 年寿命,限电之下,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被迫关闭数据中心,英伟达CEO 黄仁勋公开呼吁 「优先保障 AI 用电」,马斯克则为其得州超级工厂的供电保障焦头烂额;欧盟在 2024 年通过 5840 亿欧元电网改造计划,如今已箭在弦上。在东南亚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新能源并网矛盾加剧,也频现 「电荒限产」。
在全球电力需求增速创 30 年新高背后,还蕴藏着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带来的电力饥渴。如今,全球在建 AI 数据中心超 2000 个,而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年耗电超过 1 亿度,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已堪比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用电。
AI 构建的算力神话,其根基深深地、但也脆弱地,扎在电网的铜缆与硅芯之中。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一切辉煌都将是无源之水。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可能占全球电力需求的 3% 至 4%,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相比 2023 年将增加 150% 以上,对能源供应造成一定压力。」 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预测,美国数据中心每年将消耗约 88TWh 的电力,预计在 2030 年 AI 驱动的数据中心占美国总电力负荷的 9%,将带来 14GW 的清洁能源装机缺口。
英伟达 CEO 也预计,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投资有望达到 3 万亿-4 万亿美元,是 2025 年预期的 5 倍,对应 500GW 的新增电力需求,相当于 2025 年中国电网最大负荷的 1/3。如果中国按一半比例跟进,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将达到当前中国峰值负荷的 50%。AI 数据中心扩张推动电网、配电与功率器件投资同步提升。
仅从 2025 年看,中信建投证券预计,「全球电网投资将超过 4000 亿美元,高景气度延续。AI 将强势带动全球用电需求增长,配套电气设备需求显著增加。」
在这场全球性的能源困局中,以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设备为代表的中国电网设备行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出海机遇。这个曾经默默支撑国内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它们将成熟的 「国家方案」 变为 「世界答案」,叩响了一个时代的大门。
数字见证着这一转变:2024 年 1—4 月,我国电力设备出口金额达 222.46 亿元,同比增长 28.73%。其中变压器增长 55.72%、电缆增长 33.92%、断路器增长 11.35%,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特别是在变压器领域,出口规模从 2022 年开始明显恢复,2023—2024 年延续高增趋势,2024 年前四个月累计出口已达 129 亿元。
这场全球电网升级的浪潮中,智能化成为另一个关键赛道。北美和北欧的智能电表渗透率已超 60%,进入存量替换阶段;南美以及非洲地区,智能电表渗透率不足 10%,东南亚等智能电表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处于规模化部署的前夜。而中国企业在智能电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正使其成为这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时至今日,中国电网装备的出海,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贸易,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也是一次以东方智慧参与重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历史契机。
电网新篇:逾十倍增长背后的历史机遇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深水区,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航道上奋力前行。在此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体系的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能源安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发展、新型工业化,这些关键词如同一张密集的网,捕捉着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命题。
而产业跨界融合的浪潮,更让电网设备这一 「能源大动脉」 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宏观经济的棋局中,投资数据亦勾勒出转型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自 2020 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 0.5%,民间投资亦下降 3.1%。在这个关键节点,电网投资如同一艘破冰船,为国家稳增长战略开辟新的航道——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宣布,2025 年计划总投资超 8250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 2024 年同比增长 5.5%。
这笔沉甸甸的投资,将覆盖电网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线缆部件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中国的承诺也掷地有声。9 月 24 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明确到 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 30%,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力争达 36 亿千瓦。时间的坐标上,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国内风电与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已达 16.9 亿千瓦,未来十年增幅将超 1.1 倍。
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跃升,也是一场关乎能源结构的变局。而要承接这份爆发式增长,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必将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
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共振下,电网设备 ETF(159326) 正持续被 「聪明」 资金看好,近日连续多日获资金净流入。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投向电网设备板块的 ETF 产品,该产品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一亿元,增长到了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
这只产品的底气,源于其精准的定位与坚实的底层逻辑。它所跟踪的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 (931994.CSI),如同一个精密的网,从 A 股市场中筛选出 80 只涉及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等电网设备板块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指数前十大成份股合计权重达 54%,将特变电工、国电南瑞、思源电气、中天科技、亨通光电、正泰电器、东方电缆、宏发股份、特锐德等电网设备领域的龙头标的尽数纳入麾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图谱。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在市值分布上亦呈现出多层次结构:除去国电南瑞、特变电工、思源电气这三只千亿市值的权重股外,大量 200 亿-500 亿市值的中型市值公司和 50 亿元以下的小市值标的集中于此。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指数的稳定性,又为成长性留下了充足空间。
其业绩的答卷,也证明了其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6 日,电网设备主题指数近三年、2019 年以来回报分别为 34.86%、165.02%,均优于同期沪深 300 以及中证 500指数涨幅。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点,电网设备 ETF(159326) 以其清晰的定位——高度聚焦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正在成为洞察中国能源革命进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投资者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力改革机遇的便捷通道,也意外地成了连接个体与宏大叙事的桥梁,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与国家能源战略同频共振的历史性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涨停潮背后,电网设备的超级周期正在来临)
(责任编辑:65)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8 日,雅砻江中游河段,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填入龙口,浪头退去,我国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两座大型水电工程——孟底沟与牙根一级水电站实现同步截流。这个总装机 270 万千瓦的项目建设自此迈入新阶段。
「由水电整合风能和太阳能,雅砻江流域这种成功模式,是行业的未来。」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Michel Lino 如此感叹。
这个评价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澎湃不息的风、光、水,转化为清洁 「血液」 并大规模并网,作为输送与调配这一切的 「血管」 与 「神经系统」 的电网设备,该如何完成从基础设施到战略资产的价值重估?
事实上,在能源安全战略与全球 AI 算力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电网设备这片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正蜕变为资本市场瞩目的新高地,并在 K 线图的起伏间悄然演绎。11 月 6 日,电网设备板块大涨,中国西电、正泰电器、华通线缆、保变电气等多股实现涨停。
7 月至今,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涨幅更是达 44%。在此基础上,金盘科技、特变电工、东材科技、思源电气、四方股份、伊戈尔等一批翻倍股现身,神马电力、中能电气、华通线缆等股涨幅超 80%,国电南瑞也站上 2000 亿元市值关口。全市场唯一投向该主题的电网设备 ETF(159326) 更是持续获资金净流入,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 1 亿元,增长至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增幅超 10 倍。正在发行的华夏中证电网设备主题联接 A(025856)、联接 C(025857),也因此颇受市场关注。它补齐了上述 ETF 场外布局的空白,让场外投资者得以锚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的红利。
从 「制造中国」 到 「绿色中国」,再到 「数字中国」,电网设备产业,正历史性地站在这三大叙事交汇的黄金节点。而国家政策的支持、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以及 AI 算力庞大需求的倒逼,也使得这场行情不再止于偶然的躁动。
「三弃」 往事:能源转型的惊险一跃
说到能源战略破局,我们先把目光拉回 2016 年隆冬。
彼时,在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皑皑戈壁上,近半数风机在凛冽寒风中静静伫立。这座承载着中国风电梦想的能源重镇,当年弃风率飙升至 43.11%。这意味着,每小时有超 100 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白白流失。
这不是孤例。同年,在新疆,弃风率达 38%、弃风电量为 137 亿千瓦时;在吉林,弃风率达 30%、弃风电量为 29 亿千瓦时;在内蒙古,弃风率为 21%、弃风电量为 124 亿千瓦时。
「弃光率」 和 「弃水率」 同样惊心。2016 年,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运行较为困难,弃光率分别攀升至 32.23% 和 30.45%。随后,在 2018 年,全国弃水电量达到高峰,为 691 亿千瓦时,四川、云南为弃水 「重灾区」,大渡河、金沙江流域更是如此。
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当时的困境:2016 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电量近 1100 亿千瓦时,超过当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约 170 亿千瓦时。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边是清洁能源装机迅猛增长,另一边却是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重。2010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极速狂飙,聚集全国风光资源大半壁江山的 「三北」 地区,以及占据全国水电储量最多的西南川滇两省,合计用电负荷却远远不及华东、华南等地。
在新疆哈密,以 2016 年建成的 50 万千瓦风电场为例,因通道受限长期闲置,该风电场每年直接损失超 7 亿元;甘肃河西走廊的光伏板在正午强光下满负荷运转,也因电网接纳能力不足,每天限电达数个小时。
在 「发得出、送不走、用不了」 的恶性循环下,「三弃」 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多年的能源阵痛。而这场困局的根源,不止于错配,也有电网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滞后——当强大的 「电源」 在西部拔地而起,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电网系统却未能同步建成,导致了 「并网难、外送难、消纳难」 的三角悖论。
在此背景下,一场刀刃向内的系统性变革开始启动。电网建设率先吹响冲锋号,作为能源 「大动脉」 的特高压工程成为关键抓手。
2017 年,酒泉—湖南±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这条贯穿东西的 「电力高速公路」,将西北风电直送负荷中心,甘肃弃风率在当年便同比下降逾 10 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投运特高压工程 45 项,特高压直流线路长度增至 4 万公里以上。预计今年底 「西电东送」 输电能力超过 3.4 亿千瓦,较 「十三五」 末的 2.7 亿千瓦提升了 25%。
你或许会好奇:把位于川滇交界的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绿色电能,送往千里之外的江苏,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 7 毫秒——一个比人类眨眼的速度还要快上数倍的数字。
为了实现这 7 毫秒的速度,我国建成了一张集 1 条±1100 千伏、23 条±800 千伏、21 条 1000 千伏特高压线路于一体的特高压网络。它越过 「胡焕庸线」,在群峰与旷野间延伸,纵横万里,最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超远距离输电网络。
这张网背后,藏着这个时代的国民特有的时空观:我们总是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最遥远的距离连接在一起。就像数百年前被定义的种种界线,如今被这些线路重新书写。当电流在导线中低吟,戈壁的风与沿海的灯,也因此能够在同一个频率下呼吸。
破局之道: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重奏
「三弃」 问题的破局,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政策提供顶层设计,市场发挥无形之手,技术则是重要支撑。它们如同 「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产业驶向新的发展轨道。
国家能源局从 2016 年起连续下发专项文件,启动风电投资监测预警机制,将红色预警区域从六省区缩减至三省区,倒逼产能合理布局;2020 年的预警结果显示,全国各省份红色预警全面解除。在各项政策支持下,5000 万千瓦煤电淘汰计划于 2017 年超额完成,为新能源腾出消纳空间。随后,2018 年数据显示,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弃电率同比下降 5.2 个百分点。
市场机制创新更让资源流动起来。2019 年,青海启动 「绿电 15 日」 试点,360 小时内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其间 11 亿千瓦时绿电通过市场化交易送往外省;2023 年,电力现货市场已覆盖 26 个省份,调峰电价溢价达 0.15 元/千瓦时,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
技术革新则为 「三弃」 难题提供了更为关键的解法。储能系统从 「补充选项」 变为 「必备配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7376 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 40% 以上,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青海海西州的 1.2GW 储能电站,凭借光伏出力的毫秒级调节,使当地弃光率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数万座变电站,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AI 算法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匹配供需,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其中,张北柔直工程凭借柔性直流技术,让张家口弃风率下降至 3% 左右。此外,分布式能源的兴起,形成 「就近消纳」 格局,破解了配网承接难题。
多载攻坚终见成效。2023 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光伏发电利用率、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分别达 97.3%、98.0%、99.4%,「三弃率」 较峰值时显著下降。即便 2024 年部分地区因装机激增出现小幅反弹,但 「总体可控、局部优化」 的态势已然形成。
如今,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电力设备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十五五」 规划建议明确新型能源系统重要地位,指引了消纳、韧性、电气化的发展重心。中信证券预计,这进一步指引和夯实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配电、数智化电网等环节的中长期机遇。中短期来看,输变电设备内外需景气共振,结构性需求持续显现,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环节有望迎来景气反转。
今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 「三年倍增」 行动方案,计划到 2027 年底全国建成 2800 万个充电设施,公共充电容量超 3 亿千瓦。新车向 800V 平台演进明显,2025 年新发布车型中约 1/3 支持 800V 及更高压快充,带动配电网扩容和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
此外,《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的酝酿出台,《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的深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 「十四五」 行动计划》 的全面实施,共同构筑起支撑行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些顶层设计,不仅为电力设备行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更将其置于能源革命的核心位置。作为电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石,电力设备行业在政策东风的持续推动下,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迹稳步前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持久的增长动能。
电荒时代:AI 浪潮下的中国时刻
我国电网建设领先全球的大势已成,AI 算力的庞大需求,以及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也接踵而至。
2025 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荒席卷全球——在欧美,多国因极端天气和电网老化频繁拉闸限电。其中,英国夏季停电频发;美国 70% 电网超 30 年寿命,限电之下,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被迫关闭数据中心,英伟达CEO 黄仁勋公开呼吁 「优先保障 AI 用电」,马斯克则为其得州超级工厂的供电保障焦头烂额;欧盟在 2024 年通过 5840 亿欧元电网改造计划,如今已箭在弦上。在东南亚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新能源并网矛盾加剧,也频现 「电荒限产」。
在全球电力需求增速创 30 年新高背后,还蕴藏着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带来的电力饥渴。如今,全球在建 AI 数据中心超 2000 个,而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年耗电超过 1 亿度,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已堪比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用电。
AI 构建的算力神话,其根基深深地、但也脆弱地,扎在电网的铜缆与硅芯之中。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一切辉煌都将是无源之水。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可能占全球电力需求的 3% 至 4%,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相比 2023 年将增加 150% 以上,对能源供应造成一定压力。」 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预测,美国数据中心每年将消耗约 88TWh 的电力,预计在 2030 年 AI 驱动的数据中心占美国总电力负荷的 9%,将带来 14GW 的清洁能源装机缺口。
英伟达 CEO 也预计,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投资有望达到 3 万亿-4 万亿美元,是 2025 年预期的 5 倍,对应 500GW 的新增电力需求,相当于 2025 年中国电网最大负荷的 1/3。如果中国按一半比例跟进,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将达到当前中国峰值负荷的 50%。AI 数据中心扩张推动电网、配电与功率器件投资同步提升。
仅从 2025 年看,中信建投证券预计,「全球电网投资将超过 4000 亿美元,高景气度延续。AI 将强势带动全球用电需求增长,配套电气设备需求显著增加。」
在这场全球性的能源困局中,以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设备为代表的中国电网设备行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出海机遇。这个曾经默默支撑国内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它们将成熟的 「国家方案」 变为 「世界答案」,叩响了一个时代的大门。
数字见证着这一转变:2024 年 1—4 月,我国电力设备出口金额达 222.46 亿元,同比增长 28.73%。其中变压器增长 55.72%、电缆增长 33.92%、断路器增长 11.35%,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特别是在变压器领域,出口规模从 2022 年开始明显恢复,2023—2024 年延续高增趋势,2024 年前四个月累计出口已达 129 亿元。
这场全球电网升级的浪潮中,智能化成为另一个关键赛道。北美和北欧的智能电表渗透率已超 60%,进入存量替换阶段;南美以及非洲地区,智能电表渗透率不足 10%,东南亚等智能电表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处于规模化部署的前夜。而中国企业在智能电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正使其成为这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时至今日,中国电网装备的出海,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贸易,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也是一次以东方智慧参与重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历史契机。
电网新篇:逾十倍增长背后的历史机遇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深水区,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航道上奋力前行。在此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体系的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能源安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发展、新型工业化,这些关键词如同一张密集的网,捕捉着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命题。
而产业跨界融合的浪潮,更让电网设备这一 「能源大动脉」 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宏观经济的棋局中,投资数据亦勾勒出转型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自 2020 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 0.5%,民间投资亦下降 3.1%。在这个关键节点,电网投资如同一艘破冰船,为国家稳增长战略开辟新的航道——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宣布,2025 年计划总投资超 8250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 2024 年同比增长 5.5%。
这笔沉甸甸的投资,将覆盖电网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线缆部件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中国的承诺也掷地有声。9 月 24 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明确到 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 30%,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力争达 36 亿千瓦。时间的坐标上,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国内风电与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已达 16.9 亿千瓦,未来十年增幅将超 1.1 倍。
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跃升,也是一场关乎能源结构的变局。而要承接这份爆发式增长,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必将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
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共振下,电网设备 ETF(159326) 正持续被 「聪明」 资金看好,近日连续多日获资金净流入。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投向电网设备板块的 ETF 产品,该产品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一亿元,增长到了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
这只产品的底气,源于其精准的定位与坚实的底层逻辑。它所跟踪的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 (931994.CSI),如同一个精密的网,从 A 股市场中筛选出 80 只涉及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等电网设备板块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指数前十大成份股合计权重达 54%,将特变电工、国电南瑞、思源电气、中天科技、亨通光电、正泰电器、东方电缆、宏发股份、特锐德等电网设备领域的龙头标的尽数纳入麾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图谱。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在市值分布上亦呈现出多层次结构:除去国电南瑞、特变电工、思源电气这三只千亿市值的权重股外,大量 200 亿-500 亿市值的中型市值公司和 50 亿元以下的小市值标的集中于此。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指数的稳定性,又为成长性留下了充足空间。
其业绩的答卷,也证明了其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6 日,电网设备主题指数近三年、2019 年以来回报分别为 34.86%、165.02%,均优于同期沪深 300 以及中证 500指数涨幅。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点,电网设备 ETF(159326) 以其清晰的定位——高度聚焦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正在成为洞察中国能源革命进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投资者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力改革机遇的便捷通道,也意外地成了连接个体与宏大叙事的桥梁,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与国家能源战略同频共振的历史性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涨停潮背后,电网设备的超级周期正在来临)
(责任编辑:65)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8 日,雅砻江中游河段,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填入龙口,浪头退去,我国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两座大型水电工程——孟底沟与牙根一级水电站实现同步截流。这个总装机 270 万千瓦的项目建设自此迈入新阶段。
「由水电整合风能和太阳能,雅砻江流域这种成功模式,是行业的未来。」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Michel Lino 如此感叹。
这个评价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澎湃不息的风、光、水,转化为清洁 「血液」 并大规模并网,作为输送与调配这一切的 「血管」 与 「神经系统」 的电网设备,该如何完成从基础设施到战略资产的价值重估?
事实上,在能源安全战略与全球 AI 算力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电网设备这片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正蜕变为资本市场瞩目的新高地,并在 K 线图的起伏间悄然演绎。11 月 6 日,电网设备板块大涨,中国西电、正泰电器、华通线缆、保变电气等多股实现涨停。
7 月至今,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涨幅更是达 44%。在此基础上,金盘科技、特变电工、东材科技、思源电气、四方股份、伊戈尔等一批翻倍股现身,神马电力、中能电气、华通线缆等股涨幅超 80%,国电南瑞也站上 2000 亿元市值关口。全市场唯一投向该主题的电网设备 ETF(159326) 更是持续获资金净流入,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 1 亿元,增长至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增幅超 10 倍。正在发行的华夏中证电网设备主题联接 A(025856)、联接 C(025857),也因此颇受市场关注。它补齐了上述 ETF 场外布局的空白,让场外投资者得以锚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的红利。
从 「制造中国」 到 「绿色中国」,再到 「数字中国」,电网设备产业,正历史性地站在这三大叙事交汇的黄金节点。而国家政策的支持、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以及 AI 算力庞大需求的倒逼,也使得这场行情不再止于偶然的躁动。
「三弃」 往事:能源转型的惊险一跃
说到能源战略破局,我们先把目光拉回 2016 年隆冬。
彼时,在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皑皑戈壁上,近半数风机在凛冽寒风中静静伫立。这座承载着中国风电梦想的能源重镇,当年弃风率飙升至 43.11%。这意味着,每小时有超 100 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白白流失。
这不是孤例。同年,在新疆,弃风率达 38%、弃风电量为 137 亿千瓦时;在吉林,弃风率达 30%、弃风电量为 29 亿千瓦时;在内蒙古,弃风率为 21%、弃风电量为 124 亿千瓦时。
「弃光率」 和 「弃水率」 同样惊心。2016 年,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运行较为困难,弃光率分别攀升至 32.23% 和 30.45%。随后,在 2018 年,全国弃水电量达到高峰,为 691 亿千瓦时,四川、云南为弃水 「重灾区」,大渡河、金沙江流域更是如此。
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当时的困境:2016 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电量近 1100 亿千瓦时,超过当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约 170 亿千瓦时。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边是清洁能源装机迅猛增长,另一边却是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重。2010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极速狂飙,聚集全国风光资源大半壁江山的 「三北」 地区,以及占据全国水电储量最多的西南川滇两省,合计用电负荷却远远不及华东、华南等地。
在新疆哈密,以 2016 年建成的 50 万千瓦风电场为例,因通道受限长期闲置,该风电场每年直接损失超 7 亿元;甘肃河西走廊的光伏板在正午强光下满负荷运转,也因电网接纳能力不足,每天限电达数个小时。
在 「发得出、送不走、用不了」 的恶性循环下,「三弃」 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多年的能源阵痛。而这场困局的根源,不止于错配,也有电网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滞后——当强大的 「电源」 在西部拔地而起,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电网系统却未能同步建成,导致了 「并网难、外送难、消纳难」 的三角悖论。
在此背景下,一场刀刃向内的系统性变革开始启动。电网建设率先吹响冲锋号,作为能源 「大动脉」 的特高压工程成为关键抓手。
2017 年,酒泉—湖南±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这条贯穿东西的 「电力高速公路」,将西北风电直送负荷中心,甘肃弃风率在当年便同比下降逾 10 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投运特高压工程 45 项,特高压直流线路长度增至 4 万公里以上。预计今年底 「西电东送」 输电能力超过 3.4 亿千瓦,较 「十三五」 末的 2.7 亿千瓦提升了 25%。
你或许会好奇:把位于川滇交界的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绿色电能,送往千里之外的江苏,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 7 毫秒——一个比人类眨眼的速度还要快上数倍的数字。
为了实现这 7 毫秒的速度,我国建成了一张集 1 条±1100 千伏、23 条±800 千伏、21 条 1000 千伏特高压线路于一体的特高压网络。它越过 「胡焕庸线」,在群峰与旷野间延伸,纵横万里,最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超远距离输电网络。
这张网背后,藏着这个时代的国民特有的时空观:我们总是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最遥远的距离连接在一起。就像数百年前被定义的种种界线,如今被这些线路重新书写。当电流在导线中低吟,戈壁的风与沿海的灯,也因此能够在同一个频率下呼吸。
破局之道: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重奏
「三弃」 问题的破局,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政策提供顶层设计,市场发挥无形之手,技术则是重要支撑。它们如同 「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产业驶向新的发展轨道。
国家能源局从 2016 年起连续下发专项文件,启动风电投资监测预警机制,将红色预警区域从六省区缩减至三省区,倒逼产能合理布局;2020 年的预警结果显示,全国各省份红色预警全面解除。在各项政策支持下,5000 万千瓦煤电淘汰计划于 2017 年超额完成,为新能源腾出消纳空间。随后,2018 年数据显示,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弃电率同比下降 5.2 个百分点。
市场机制创新更让资源流动起来。2019 年,青海启动 「绿电 15 日」 试点,360 小时内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其间 11 亿千瓦时绿电通过市场化交易送往外省;2023 年,电力现货市场已覆盖 26 个省份,调峰电价溢价达 0.15 元/千瓦时,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
技术革新则为 「三弃」 难题提供了更为关键的解法。储能系统从 「补充选项」 变为 「必备配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7376 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 40% 以上,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青海海西州的 1.2GW 储能电站,凭借光伏出力的毫秒级调节,使当地弃光率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数万座变电站,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AI 算法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匹配供需,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其中,张北柔直工程凭借柔性直流技术,让张家口弃风率下降至 3% 左右。此外,分布式能源的兴起,形成 「就近消纳」 格局,破解了配网承接难题。
多载攻坚终见成效。2023 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光伏发电利用率、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分别达 97.3%、98.0%、99.4%,「三弃率」 较峰值时显著下降。即便 2024 年部分地区因装机激增出现小幅反弹,但 「总体可控、局部优化」 的态势已然形成。
如今,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电力设备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十五五」 规划建议明确新型能源系统重要地位,指引了消纳、韧性、电气化的发展重心。中信证券预计,这进一步指引和夯实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配电、数智化电网等环节的中长期机遇。中短期来看,输变电设备内外需景气共振,结构性需求持续显现,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环节有望迎来景气反转。
今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 「三年倍增」 行动方案,计划到 2027 年底全国建成 2800 万个充电设施,公共充电容量超 3 亿千瓦。新车向 800V 平台演进明显,2025 年新发布车型中约 1/3 支持 800V 及更高压快充,带动配电网扩容和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
此外,《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的酝酿出台,《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的深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 「十四五」 行动计划》 的全面实施,共同构筑起支撑行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些顶层设计,不仅为电力设备行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更将其置于能源革命的核心位置。作为电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石,电力设备行业在政策东风的持续推动下,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迹稳步前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持久的增长动能。
电荒时代:AI 浪潮下的中国时刻
我国电网建设领先全球的大势已成,AI 算力的庞大需求,以及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也接踵而至。
2025 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荒席卷全球——在欧美,多国因极端天气和电网老化频繁拉闸限电。其中,英国夏季停电频发;美国 70% 电网超 30 年寿命,限电之下,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被迫关闭数据中心,英伟达CEO 黄仁勋公开呼吁 「优先保障 AI 用电」,马斯克则为其得州超级工厂的供电保障焦头烂额;欧盟在 2024 年通过 5840 亿欧元电网改造计划,如今已箭在弦上。在东南亚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新能源并网矛盾加剧,也频现 「电荒限产」。
在全球电力需求增速创 30 年新高背后,还蕴藏着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带来的电力饥渴。如今,全球在建 AI 数据中心超 2000 个,而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年耗电超过 1 亿度,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已堪比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用电。
AI 构建的算力神话,其根基深深地、但也脆弱地,扎在电网的铜缆与硅芯之中。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一切辉煌都将是无源之水。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可能占全球电力需求的 3% 至 4%,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相比 2023 年将增加 150% 以上,对能源供应造成一定压力。」 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预测,美国数据中心每年将消耗约 88TWh 的电力,预计在 2030 年 AI 驱动的数据中心占美国总电力负荷的 9%,将带来 14GW 的清洁能源装机缺口。
英伟达 CEO 也预计,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投资有望达到 3 万亿-4 万亿美元,是 2025 年预期的 5 倍,对应 500GW 的新增电力需求,相当于 2025 年中国电网最大负荷的 1/3。如果中国按一半比例跟进,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将达到当前中国峰值负荷的 50%。AI 数据中心扩张推动电网、配电与功率器件投资同步提升。
仅从 2025 年看,中信建投证券预计,「全球电网投资将超过 4000 亿美元,高景气度延续。AI 将强势带动全球用电需求增长,配套电气设备需求显著增加。」
在这场全球性的能源困局中,以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设备为代表的中国电网设备行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出海机遇。这个曾经默默支撑国内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它们将成熟的 「国家方案」 变为 「世界答案」,叩响了一个时代的大门。
数字见证着这一转变:2024 年 1—4 月,我国电力设备出口金额达 222.46 亿元,同比增长 28.73%。其中变压器增长 55.72%、电缆增长 33.92%、断路器增长 11.35%,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特别是在变压器领域,出口规模从 2022 年开始明显恢复,2023—2024 年延续高增趋势,2024 年前四个月累计出口已达 129 亿元。
这场全球电网升级的浪潮中,智能化成为另一个关键赛道。北美和北欧的智能电表渗透率已超 60%,进入存量替换阶段;南美以及非洲地区,智能电表渗透率不足 10%,东南亚等智能电表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处于规模化部署的前夜。而中国企业在智能电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正使其成为这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时至今日,中国电网装备的出海,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贸易,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也是一次以东方智慧参与重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历史契机。
电网新篇:逾十倍增长背后的历史机遇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深水区,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航道上奋力前行。在此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体系的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能源安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发展、新型工业化,这些关键词如同一张密集的网,捕捉着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命题。
而产业跨界融合的浪潮,更让电网设备这一 「能源大动脉」 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宏观经济的棋局中,投资数据亦勾勒出转型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自 2020 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 0.5%,民间投资亦下降 3.1%。在这个关键节点,电网投资如同一艘破冰船,为国家稳增长战略开辟新的航道——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宣布,2025 年计划总投资超 8250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 2024 年同比增长 5.5%。
这笔沉甸甸的投资,将覆盖电网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线缆部件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中国的承诺也掷地有声。9 月 24 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明确到 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 30%,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力争达 36 亿千瓦。时间的坐标上,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国内风电与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已达 16.9 亿千瓦,未来十年增幅将超 1.1 倍。
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跃升,也是一场关乎能源结构的变局。而要承接这份爆发式增长,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必将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
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共振下,电网设备 ETF(159326) 正持续被 「聪明」 资金看好,近日连续多日获资金净流入。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投向电网设备板块的 ETF 产品,该产品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一亿元,增长到了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
这只产品的底气,源于其精准的定位与坚实的底层逻辑。它所跟踪的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 (931994.CSI),如同一个精密的网,从 A 股市场中筛选出 80 只涉及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等电网设备板块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指数前十大成份股合计权重达 54%,将特变电工、国电南瑞、思源电气、中天科技、亨通光电、正泰电器、东方电缆、宏发股份、特锐德等电网设备领域的龙头标的尽数纳入麾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图谱。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在市值分布上亦呈现出多层次结构:除去国电南瑞、特变电工、思源电气这三只千亿市值的权重股外,大量 200 亿-500 亿市值的中型市值公司和 50 亿元以下的小市值标的集中于此。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指数的稳定性,又为成长性留下了充足空间。
其业绩的答卷,也证明了其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6 日,电网设备主题指数近三年、2019 年以来回报分别为 34.86%、165.02%,均优于同期沪深 300 以及中证 500指数涨幅。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点,电网设备 ETF(159326) 以其清晰的定位——高度聚焦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正在成为洞察中国能源革命进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投资者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力改革机遇的便捷通道,也意外地成了连接个体与宏大叙事的桥梁,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与国家能源战略同频共振的历史性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涨停潮背后,电网设备的超级周期正在来临)
(责任编辑:65)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10 月 28 日,雅砻江中游河段,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填入龙口,浪头退去,我国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两座大型水电工程——孟底沟与牙根一级水电站实现同步截流。这个总装机 270 万千瓦的项目建设自此迈入新阶段。
「由水电整合风能和太阳能,雅砻江流域这种成功模式,是行业的未来。」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Michel Lino 如此感叹。
这个评价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澎湃不息的风、光、水,转化为清洁 「血液」 并大规模并网,作为输送与调配这一切的 「血管」 与 「神经系统」 的电网设备,该如何完成从基础设施到战略资产的价值重估?
事实上,在能源安全战略与全球 AI 算力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电网设备这片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正蜕变为资本市场瞩目的新高地,并在 K 线图的起伏间悄然演绎。11 月 6 日,电网设备板块大涨,中国西电、正泰电器、华通线缆、保变电气等多股实现涨停。
7 月至今,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涨幅更是达 44%。在此基础上,金盘科技、特变电工、东材科技、思源电气、四方股份、伊戈尔等一批翻倍股现身,神马电力、中能电气、华通线缆等股涨幅超 80%,国电南瑞也站上 2000 亿元市值关口。全市场唯一投向该主题的电网设备 ETF(159326) 更是持续获资金净流入,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 1 亿元,增长至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增幅超 10 倍。正在发行的华夏中证电网设备主题联接 A(025856)、联接 C(025857),也因此颇受市场关注。它补齐了上述 ETF 场外布局的空白,让场外投资者得以锚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的红利。
从 「制造中国」 到 「绿色中国」,再到 「数字中国」,电网设备产业,正历史性地站在这三大叙事交汇的黄金节点。而国家政策的支持、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以及 AI 算力庞大需求的倒逼,也使得这场行情不再止于偶然的躁动。
「三弃」 往事:能源转型的惊险一跃
说到能源战略破局,我们先把目光拉回 2016 年隆冬。
彼时,在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皑皑戈壁上,近半数风机在凛冽寒风中静静伫立。这座承载着中国风电梦想的能源重镇,当年弃风率飙升至 43.11%。这意味着,每小时有超 100 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白白流失。
这不是孤例。同年,在新疆,弃风率达 38%、弃风电量为 137 亿千瓦时;在吉林,弃风率达 30%、弃风电量为 29 亿千瓦时;在内蒙古,弃风率为 21%、弃风电量为 124 亿千瓦时。
「弃光率」 和 「弃水率」 同样惊心。2016 年,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运行较为困难,弃光率分别攀升至 32.23% 和 30.45%。随后,在 2018 年,全国弃水电量达到高峰,为 691 亿千瓦时,四川、云南为弃水 「重灾区」,大渡河、金沙江流域更是如此。
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当时的困境:2016 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电量近 1100 亿千瓦时,超过当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约 170 亿千瓦时。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边是清洁能源装机迅猛增长,另一边却是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重。2010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极速狂飙,聚集全国风光资源大半壁江山的 「三北」 地区,以及占据全国水电储量最多的西南川滇两省,合计用电负荷却远远不及华东、华南等地。
在新疆哈密,以 2016 年建成的 50 万千瓦风电场为例,因通道受限长期闲置,该风电场每年直接损失超 7 亿元;甘肃河西走廊的光伏板在正午强光下满负荷运转,也因电网接纳能力不足,每天限电达数个小时。
在 「发得出、送不走、用不了」 的恶性循环下,「三弃」 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多年的能源阵痛。而这场困局的根源,不止于错配,也有电网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滞后——当强大的 「电源」 在西部拔地而起,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电网系统却未能同步建成,导致了 「并网难、外送难、消纳难」 的三角悖论。
在此背景下,一场刀刃向内的系统性变革开始启动。电网建设率先吹响冲锋号,作为能源 「大动脉」 的特高压工程成为关键抓手。
2017 年,酒泉—湖南±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这条贯穿东西的 「电力高速公路」,将西北风电直送负荷中心,甘肃弃风率在当年便同比下降逾 10 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投运特高压工程 45 项,特高压直流线路长度增至 4 万公里以上。预计今年底 「西电东送」 输电能力超过 3.4 亿千瓦,较 「十三五」 末的 2.7 亿千瓦提升了 25%。
你或许会好奇:把位于川滇交界的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绿色电能,送往千里之外的江苏,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 7 毫秒——一个比人类眨眼的速度还要快上数倍的数字。
为了实现这 7 毫秒的速度,我国建成了一张集 1 条±1100 千伏、23 条±800 千伏、21 条 1000 千伏特高压线路于一体的特高压网络。它越过 「胡焕庸线」,在群峰与旷野间延伸,纵横万里,最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超远距离输电网络。
这张网背后,藏着这个时代的国民特有的时空观:我们总是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最遥远的距离连接在一起。就像数百年前被定义的种种界线,如今被这些线路重新书写。当电流在导线中低吟,戈壁的风与沿海的灯,也因此能够在同一个频率下呼吸。
破局之道: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重奏
「三弃」 问题的破局,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政策提供顶层设计,市场发挥无形之手,技术则是重要支撑。它们如同 「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产业驶向新的发展轨道。
国家能源局从 2016 年起连续下发专项文件,启动风电投资监测预警机制,将红色预警区域从六省区缩减至三省区,倒逼产能合理布局;2020 年的预警结果显示,全国各省份红色预警全面解除。在各项政策支持下,5000 万千瓦煤电淘汰计划于 2017 年超额完成,为新能源腾出消纳空间。随后,2018 年数据显示,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弃电率同比下降 5.2 个百分点。
市场机制创新更让资源流动起来。2019 年,青海启动 「绿电 15 日」 试点,360 小时内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其间 11 亿千瓦时绿电通过市场化交易送往外省;2023 年,电力现货市场已覆盖 26 个省份,调峰电价溢价达 0.15 元/千瓦时,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
技术革新则为 「三弃」 难题提供了更为关键的解法。储能系统从 「补充选项」 变为 「必备配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7376 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 40% 以上,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青海海西州的 1.2GW 储能电站,凭借光伏出力的毫秒级调节,使当地弃光率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数万座变电站,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AI 算法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匹配供需,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其中,张北柔直工程凭借柔性直流技术,让张家口弃风率下降至 3% 左右。此外,分布式能源的兴起,形成 「就近消纳」 格局,破解了配网承接难题。
多载攻坚终见成效。2023 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光伏发电利用率、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分别达 97.3%、98.0%、99.4%,「三弃率」 较峰值时显著下降。即便 2024 年部分地区因装机激增出现小幅反弹,但 「总体可控、局部优化」 的态势已然形成。
如今,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电力设备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十五五」 规划建议明确新型能源系统重要地位,指引了消纳、韧性、电气化的发展重心。中信证券预计,这进一步指引和夯实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配电、数智化电网等环节的中长期机遇。中短期来看,输变电设备内外需景气共振,结构性需求持续显现,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环节有望迎来景气反转。
今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 「三年倍增」 行动方案,计划到 2027 年底全国建成 2800 万个充电设施,公共充电容量超 3 亿千瓦。新车向 800V 平台演进明显,2025 年新发布车型中约 1/3 支持 800V 及更高压快充,带动配电网扩容和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
此外,《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的酝酿出台,《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的深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 「十四五」 行动计划》 的全面实施,共同构筑起支撑行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些顶层设计,不仅为电力设备行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更将其置于能源革命的核心位置。作为电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石,电力设备行业在政策东风的持续推动下,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迹稳步前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持久的增长动能。
电荒时代:AI 浪潮下的中国时刻
我国电网建设领先全球的大势已成,AI 算力的庞大需求,以及欧美电网老旧更新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 「出海」 机遇,也接踵而至。
2025 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荒席卷全球——在欧美,多国因极端天气和电网老化频繁拉闸限电。其中,英国夏季停电频发;美国 70% 电网超 30 年寿命,限电之下,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被迫关闭数据中心,英伟达CEO 黄仁勋公开呼吁 「优先保障 AI 用电」,马斯克则为其得州超级工厂的供电保障焦头烂额;欧盟在 2024 年通过 5840 亿欧元电网改造计划,如今已箭在弦上。在东南亚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新能源并网矛盾加剧,也频现 「电荒限产」。
在全球电力需求增速创 30 年新高背后,还蕴藏着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带来的电力饥渴。如今,全球在建 AI 数据中心超 2000 个,而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年耗电超过 1 亿度,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已堪比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用电。
AI 构建的算力神话,其根基深深地、但也脆弱地,扎在电网的铜缆与硅芯之中。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一切辉煌都将是无源之水。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可能占全球电力需求的 3% 至 4%,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相比 2023 年将增加 150% 以上,对能源供应造成一定压力。」 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预测,美国数据中心每年将消耗约 88TWh 的电力,预计在 2030 年 AI 驱动的数据中心占美国总电力负荷的 9%,将带来 14GW 的清洁能源装机缺口。
英伟达 CEO 也预计,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投资有望达到 3 万亿-4 万亿美元,是 2025 年预期的 5 倍,对应 500GW 的新增电力需求,相当于 2025 年中国电网最大负荷的 1/3。如果中国按一半比例跟进,2030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将达到当前中国峰值负荷的 50%。AI 数据中心扩张推动电网、配电与功率器件投资同步提升。
仅从 2025 年看,中信建投证券预计,「全球电网投资将超过 4000 亿美元,高景气度延续。AI 将强势带动全球用电需求增长,配套电气设备需求显著增加。」
在这场全球性的能源困局中,以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设备为代表的中国电网设备行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出海机遇。这个曾经默默支撑国内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它们将成熟的 「国家方案」 变为 「世界答案」,叩响了一个时代的大门。
数字见证着这一转变:2024 年 1—4 月,我国电力设备出口金额达 222.46 亿元,同比增长 28.73%。其中变压器增长 55.72%、电缆增长 33.92%、断路器增长 11.35%,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特别是在变压器领域,出口规模从 2022 年开始明显恢复,2023—2024 年延续高增趋势,2024 年前四个月累计出口已达 129 亿元。
这场全球电网升级的浪潮中,智能化成为另一个关键赛道。北美和北欧的智能电表渗透率已超 60%,进入存量替换阶段;南美以及非洲地区,智能电表渗透率不足 10%,东南亚等智能电表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处于规模化部署的前夜。而中国企业在智能电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正使其成为这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时至今日,中国电网装备的出海,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贸易,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也是一次以东方智慧参与重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历史契机。
电网新篇:逾十倍增长背后的历史机遇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深水区,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航道上奋力前行。在此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体系的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能源安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发展、新型工业化,这些关键词如同一张密集的网,捕捉着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命题。
而产业跨界融合的浪潮,更让电网设备这一 「能源大动脉」 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宏观经济的棋局中,投资数据亦勾勒出转型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自 2020 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 0.5%,民间投资亦下降 3.1%。在这个关键节点,电网投资如同一艘破冰船,为国家稳增长战略开辟新的航道——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宣布,2025 年计划总投资超 8250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 2024 年同比增长 5.5%。
这笔沉甸甸的投资,将覆盖电网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线缆部件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中国的承诺也掷地有声。9 月 24 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明确到 203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 30%,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力争达 36 亿千瓦。时间的坐标上,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国内风电与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已达 16.9 亿千瓦,未来十年增幅将超 1.1 倍。
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跃升,也是一场关乎能源结构的变局。而要承接这份爆发式增长,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必将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
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共振下,电网设备 ETF(159326) 正持续被 「聪明」 资金看好,近日连续多日获资金净流入。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投向电网设备板块的 ETF 产品,该产品规模从 9 月底的不到一亿元,增长到了 11 月 5 日的 11.61 亿元。
这只产品的底气,源于其精准的定位与坚实的底层逻辑。它所跟踪的中证电网设备主题指数 (931994.CSI),如同一个精密的网,从 A 股市场中筛选出 80 只涉及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等电网设备板块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指数前十大成份股合计权重达 54%,将特变电工、国电南瑞、思源电气、中天科技、亨通光电、正泰电器、东方电缆、宏发股份、特锐德等电网设备领域的龙头标的尽数纳入麾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图谱。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在市值分布上亦呈现出多层次结构:除去国电南瑞、特变电工、思源电气这三只千亿市值的权重股外,大量 200 亿-500 亿市值的中型市值公司和 50 亿元以下的小市值标的集中于此。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指数的稳定性,又为成长性留下了充足空间。
其业绩的答卷,也证明了其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6 日,电网设备主题指数近三年、2019 年以来回报分别为 34.86%、165.02%,均优于同期沪深 300 以及中证 500指数涨幅。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点,电网设备 ETF(159326) 以其清晰的定位——高度聚焦特高压产业、智能电网建设,正在成为洞察中国能源革命进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投资者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力改革机遇的便捷通道,也意外地成了连接个体与宏大叙事的桥梁,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与国家能源战略同频共振的历史性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涨停潮背后,电网设备的超级周期正在来临)
(责任编辑: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