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11 月 12 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 (下称大商所) 主办、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承办的 「聚焦行业需求 赋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大商所 2025 业务宣讲活动」 在上海顺利举行。
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会长马文胜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提质扩容、深化开放的关键阶段,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 2 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他总结了当前市场发展的四大鲜明特征: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显著扩大。? 目前已上市的 160 个期货和期权品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制造业门类,涉及年产值约 30 万亿元。庞大的规模催生了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目前已有超过 1600 家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使其成为企业经营的 「必选项」。
二是风险管理工具日益多元,企业套保模式持续升级。随着期货、期权、基差、互换等工具不断丰富,企业正从传统的单一风险管理,向结合敞口管理、基差管理、含权管理等多维风险管理新模式转型,显著增强了经营活力与抗风险韧性。
三是市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依托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丰富的投资者群体,以及良好的流动性和高效的交易体系,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三大核心功能得以有效彰显。
四是市场各主体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行业格局加速分化。期货公司正积极向风险管理、财富管理等综合衍生品服务商转型。行业在迎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两极分化也将加速,特色化、综合化服务能力成为竞争关键。
马文胜表示,上海作为全国期货行业高地,集聚了 36 家法人期货公司、49 家风险管理公司,交易额、交易量、净利润等核心指标均占全国约三分之一,展现出强劲的集聚效应和专业优势。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行业合力,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贡献期货行业的专业力量。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 10 月,大商所推出国内首批月均价期货合约,深度服务产业链贸易定价和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浙江特产石化投研总监宋仕威表示,月均价期货的使用场景更为丰富:其价格走势更平滑、更具代表性,可为产业链提供长期定价依据;有助于实体企业对冲现货月度风险敞口,通过 「月均价+基差」 模式,能有效降低非标品套保中价差不回归的风险。
同时,大商所于今年 10 月 31 日发布公告,明确豆粕、玉米系列期权将于 2026 年 2 月 2 日正式挂牌。作为国内农产品期权市场的重要创新,豆粕、玉米系列期权的推出标志着大商所正加速推进期权品种实现 12 个月份到期合约的全周期覆盖,将为产业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短期风险管理工具。
中信中证资本场外业务部高级经理焉可林表示,2025 年商品期权市场最显著的变化——混合模型已成为专业机构的标配。他表示,尽管模型日益复杂,但构建有效策略仍需立足三大基础:一是现货—期货—期权平价关系;二是波动率曲面分析;三是品种间关联逻辑。
在国际业务方面,国泰君安期货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倪韬雍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外资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提升,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持仓规模创历史新高,境外客户在主要国际化品种中的持仓占比稳步上升;二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从最初的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逐步扩展到实体产业机构。
从机构化发展角度看,东证期货机构业务事业总部总经理陈璐婷表示,金融机构参与商品期货的价值日益凸显:一是通过多元策略提升定价效率,使期货价格更能及时反映全球供需与宏观预期;二是增强市场流动性,平抑近远月价差,降低实体企业套保成本;三是推动风险管理模式升级,促使市场功能进一步向 「服务实体+资产配置」 并重结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