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沪指下跌 3.90%,深证成指下跌 5.13%,创业板指下跌 6.15%。下周 A 股将如何运行?我们汇总了各大机构的最新投资策略,供投资者参考。
浙商策略:切勿盲目杀跌 盯券商、等待弹性重扩张
本周受美联储年内降息预期减弱影响,全球股市明显下跌,A 股亦未能 「独善其身」。展望后市,考虑权重指数本周才 「刚刚」 跌破趋势线,且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尚未平息,我们认为短期仍有惯性调整、逐步收敛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四季度市场风格的 「再平衡」,部分宽基指数的回调已较充分,在当前位置再无必要盲目止损。从更长周期看,我们认为系统性 「慢」 牛仍未结束,并有望在调整后进入 「二阶段」。配置方面,基于 「短期调整仍需时日,部分指数趋于到位,拉长周期慢牛仍在」 的判断,我们建议:择时方面,切勿盲目跟风杀跌,持仓静待调整结束,以目前回调至年线上方且具有爆发力的券商板块作为 「信号弹」,待券商启动时再度进行增配操作。
兴证策略:中国资产有望迎来修复
海外冲击下,当前全 A 已调整至 60 日均线以下,历史经验来看,后续进一步回落的空间有限,短期消化后市场将重回涨势。2019-2021 年牛市期间,全 A 跌破 60 日均线的情况一共有 10 次,后续市场进一步回落的空间有限,且短期消化后市场将重回涨势。回顾 2019-2021 年年末的可比阶段,市场均有因海外扰动和国内预期收紧导致市场跌破 60 日均线的情况,但后续海外风险逐步落地、国内年末会议对于明年政策基调进一步明确,均有效提振了市场的新一轮上行。
国泰海通策略:中国股市进入击球区 布出先手棋
市场风险已大幅释放,中国股市进入击球区。近期中国股市快速走弱,并出现单日恐慌式抛售,市场悲观情绪弥漫。原因在于,临近年末部分投资人保收益和降仓位动机较高,FED 降息预期的降温、美股波动加剧与内部政策缺位交织助推了交易波动和信心走弱,加之权益产品备案放缓市场增量供给不足,客观上股市微观结构受到负面冲击。与当下谨慎共识不同的是,国泰海通策略坚决看好中国市场前景,股指进入击球区。
申万宏源策略:调整只是 「怀疑牛市级别」 调整后春季行情更值得期待
AI 产业链 「产业趋势大波段没结束+中小波段有波折+大波段性价比阶段性不足」,这神似 2014 年初的创业板、2018 年初的食品饮料、2021 年初的新能源。这种情况下,出现季度级别的 「高位震荡」 和 「调整阶段」 符合历史规律。调整也只是 「怀疑牛市级别」:「牛市两段论」 是 A 股牛市周期的典型特征。调整后耐心等待基本面周期性改善+科技产业趋势新阶段+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迁移+中国影响力提升共振,开启牛市 2.0 阶段全面牛。
银河策略: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风险资产遭抛售 A 股向好趋势不改
在市场情绪较为谨慎、板块轮动速度加快、热点行情持续性不足的环境下,A 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 「高切低」 特征。预计短期行情仍以震荡结构为主,重点关注下月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政策层面的重要指示。同时,近期行情主要受到前期涨幅较大和市场担忧情绪加重的拖累,企业盈利和产业发展向上趋势并未出现根本性逆转。周五欧美股市多数收涨也释放边际回暖信号。建议关注近期调整后的布局机会。随着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兴产业结构性亮点更加突出,PPI 降幅收窄带动企业利润率水平进一步回升,同时市场流动性向上逻辑有望持续演绎,A 股向好趋势不改。
广发策略:几个关键指标看当前指数和科技板块的位置
历史上 33 段案例显示,牛市主线平均下跌 20 个交易日、跌幅 18%。本轮游戏、恒生科技的调整时间和空间都已超过历史均值;PCB、科创芯片、消费电子、创新药、机器人、CRO指数调整时间足够,调整空间已超过 15%。基于此,在基本面预期没有大幅证伪的前提下,很多牛市主线在本轮的下跌时间和空间已较为充分。11 月 21 日有 16 只科技 ETF 密集获批,涵盖首批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这一方面直接引导资金投资于 A 股硬科技优质公司,也从监管导向上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光大策略:海外波动加剧拖累国内市场 仍处牛市但短期或宽幅震荡
本周市场表现震荡或主要受海外股市波动的影响。受美联储 12 月降息不确定性加大、科技股估值偏高、投资者对 AI 泡沫隐忧增加等因素影响,美股本周表现较为震荡,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下跌 2.74%。而考虑到本轮 A 股市场行情主要与 TMT 及先进制造板块上涨有关,在海外科技股调整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或多或少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市场大方向或仍处在牛市中,不过短期或进入宽幅震荡阶段。与往年牛市相比,当前指数仍然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但是在国家对于 「慢牛」 的政策指引之下,牛市持续的时间或许要比涨幅更加重要。不过短期来看,市场可能缺乏强力催化,叠加年末部分投资者在行为上可能趋于稳健,股市短期或以震荡蓄势为主。
招商策略:A 股调整原因和恢复上涨的信号
近期 A 股市场出现显著调整,主要源于以下压力:一是国内 10 月经济数据走弱,总需求增速同比转负,动摇了市场基本面信心;二是外部美元指数因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而走强,拖累港股并间接冲击 A 股风险偏好;三是临近年底,市场进入业绩披露期,此前涨幅较大的小微盘股面临业绩检验和资金;四是临近年底资金面存在 「落袋为安」 的压力,融资余额流入明显放缓。展望后市,短期仍将处于数据和政策的真空期,可能维持震荡,但 12 月中旬的重要会议定调将是决定性的政策窗口,有望引领市场结束调整,随着明年一季度政策可能加码、总需求触底回升,以及 1 月业绩披露期结束后 「靴子落地」,A 股有望重新回到上行周期,到明年一季度见到下一个高点的概率较大。
华安策略:回调提供布局契机 大胆布局
当前良性调整期间幅度已接近历史可比情形,预计进一步调整空间不大,成长科技仍是下一阶段上涨行情的最强主线。我们认为当前成长风格仍处于估值驱动转向业绩驱动的良性调整期,以史为鉴,在该调整情形下,成长风格通常调整 1-2 个月、幅度 15-20%,强势主线调整 0.5-1 个月、跌幅 10-20%。当前成长风格最大调整幅度为 10.7%,已持续 1 个月,本轮强势的通信行业最大跌幅为 12.6%,持续 0.5 个月左右,对比历史可比调整幅度和时长来看,已接近区间下限,继续调整的空间已经有限。
中泰策略:如何看待当前 A 股科技行情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本轮科技行情远未结束,在短期回调后有望延续。核心原因在于,美股发生 AI 产业基本面逆转的可能性较低,后续仍会给予 A 股对标公司较大估值增长空间。从美股看,一方面,AI 龙头业绩增长仍然强势。另一方面,美股上市公司回购也较大程度对冲了机构减持压力。在业绩高增和超大规模回购托底下,可能出现高位震荡和个股层面的内部出清,但与 2000 年那种 「科技泡沫整体破裂」 的系统性崩塌还相去甚远。就 A 股而言,当前 AI 板块行情的发展阶段,大致对应美股 2023-2024 年资金从硬件向应用扩散的时期,硬件基础设施行情已充分演绎,设备材料环节正在发酵,应用层面刚刚起步。这或意味着,AI 行情远未进入尾声。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