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必选和越疆先后登陆港股市场后,极智嘉科技和云迹科技也紧跟着递表港交所。顶着细分领域头部公司的光环,上述公司吸引来了明星投资者的背书,但摆在其面前的,还有何时走出亏损的疑问。记者注意到,上述 4 家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均以较高的销售开支和研发开支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董兴生
机器人加速发展的热潮,也带动了相关公司奔赴资本市场。在优必选 (HK09880) 和越疆 (HK02432) 先后登陆港股市场后,极智嘉科技和云迹科技也紧跟着递表港交所。
顶着细分领域头部公司的光环,上述公司吸引来了明星投资者的背书,但摆在其面前的,还有何时走出亏损的疑问。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注意到,上述 4 家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均以较高的销售开支和研发开支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但其中,仅有从事仓储机器人的极智嘉科技明确表示,预期于不久的将来实现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也是上述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而在受访者看来,海外市场确实存在一些竞争的有利因素,但也需结合自身产品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考量。
明星机构投资者加持 4 家细分领域头部机器人公司奔赴资本市场
上述 4 家机器人公司,均走到了各自细分领域的头部位置,并得到资本的认可。
成立于 2012 年的优必选,在 2023 年底登陆港交所。作为机器人公司赴港上市的先行者,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主要聚焦工业应用场景,已推出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S 和 WalkerS1,公司如今已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领导者之一。
号称 「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的越疆,在 2024 年 12 月 23 日正式登陆港交所。根据招股书,按 2023 年的出货量计,越疆在全球协作机器人行业排名前二,并在中国所有协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场份额为 13.0%。
成立于 2015 年的极智嘉科技,是一家仓储机器人公司,于去年 12 月 16 日递表港交所。根据招股书,极智嘉科技的机器人柔性分拣解决方案在自动化、效率、灵活性和投资回报率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成立于 2014 年的云迹科技,在今年 3 月 21 日递表港交所。根据招股书,云迹科技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之一,如今已成为领先的机器人服务智能体企业。在 2024 年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机器人的参与者中,云迹科技的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及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顶着细分领域领先者的光环,上述企业也引来了明星投资者的追逐。
在上市之前,腾讯控股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持有优必选 6.31% 的股份,是优必选最大的机构股东,启明创投和鼎晖投资也分别持有优必选 5.82% 和 1.73% 的股份。越疆在上市之前,深创投、中车创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分别持股 2.88%、2.71% 和 3.68%。云迹科技由林芝腾讯、联想基金、阿里巴巴旗下杭州灏月分别持股 9.09%、4.22% 和 2.94%;而极智嘉科技也已获得华平投资、CPE 源峰、纪源资本、云晖资本、蚂蚁集团、高榕创投、摩根士丹利、伊利、海尔、英特尔、中金资本等一众明星机构投资。
收入快速增长,但仍未实现盈利
尽管走到了或是踏过了资本市场的门口,但一个冰冷的现实是,赴港上市的机器人公司仍旧陷于亏损的泥淖。
根据招股书,率先上市的优必选,在 2020 年至 2022 年各年度的收入分别为 7.40 亿元、8.17 亿元和 10.08 亿元,其利润分别为-7.07 亿元、-9.18 亿元和-9.87 亿元。上市之后的财报显示,优必选在 2023 年和 2024 年的收入分别为 10.56 亿元和 13.05 亿元,其利润分别为-12.65 亿元和-11.60 亿元。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收入的增长,优必选的亏损额度也在提升。
2021 年至 2024 年各年度,越疆的收入分别为 1.74 亿元、2.41 亿元、2.88 亿元和 3.74 亿元,其利润分别为-4180 万元、-5250 万元、-1.03 亿元和-9540 万元。收入的增长,尚未使得越疆的亏损额明显收窄。
2022 年至 2024 年各年度,云迹科技的收入分别为 1.61 亿元、1.45 亿元和 2.45 亿元,其利润分别为-3.65 亿元、-2.65 亿元和-1.85 亿元。尽管是 4 家机器人公司中收入规模最小的,但似乎云迹科技对亏损的控制能力也是最强的。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三年一期,极智嘉科技的收入分别为 7.90 亿元、14.52 亿元、21.43 亿元和 7.83 亿元,其利润分别为-10.50 亿元、-15.67 亿元、-11.27 亿元和-5.50 亿元。作为 4 家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中收入规模最大的一家,极智嘉科技也承受着较大的亏损。
具体到亏损的原因,记者注意到,除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外,销售开支同样是侵蚀利润的重要因素。4 家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不仅销售开支普遍高于研发投入,而且销售开支占公司收入的比重也较高。
以刚刚上市不久的越疆为例,其在 2021 年至 2024 年各年度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达 6363 万元、8927.4 万元、1.27 亿元和 1.38 亿元,远高于同期研发开支的 4687.3 万元、5205.4 万元、7052.7 万元和 7179.2 万元,而且占公司当期收入的占比也分别高达 36.5%、37%、44.4% 和 36.90%。
盈亏平衡点何时能到来?
近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 「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的话题引爆创投圈和机器人行业。其公开表示,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但他认为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
关于机器人公司商业化落地的问题被严肃地置于公众面前。
事实上,从上述企业销售开支不亚于研发开支可以看出,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也希望通过快速提升业务规模,来摆脱亏损窘境。那么,这条路是否能走得通?
「技术与商业化落地对于具身智能企业来说均重要,但当下确实应该回归商业本质,脱离具体应用场景的产品和技术没有意义。」4 月 3 日,一位机器人行业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表示。
站在目前的时间节点,能否预见头部机器人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何时到来?该人士认为,目前大部分机器人公司都还在寻求场景的落地应用,谈盈亏平衡还尚早,但也有个别企业在工业界寻找到了好的应用场景,有可能在未来 3 至 5 年实现商业突破。
越疆在其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或随后维持盈利能力。云迹科技同样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无法于不久将来实现或于随后维持盈利能力。仅有极智嘉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预期于不久的将来实现盈利。
「仓储机器人有明确的场景需求,而且能够取量,走出一家实现盈利的机器人公司是没有问题的。」 成都一家机器人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
在资本市场,投资者或许也在通过股份的增减持给出自己的态度。今年 1 月 3 日和 1 月 7 日,腾讯在二级市场减持优必选,持股比例由 8.05% 降至 2.08%,套现 10.3 亿港元,当时这也导致优必选股价下跌。
而在去年底上市的越疆则受到了二级市场的追捧,其上市后股价最高较 IPO 发行价涨幅超 3 倍。
海外市场成重要战场
海外市场是多家赴港上市机器人企业突破的重要方向。
招股书显示,优必选在海外市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 2020 年的 7.8%,逐步上升至 2023 年前 4 个月的 32.7%。2024 年,优必选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8.77 亿元和 4.28 亿元,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32.80%。
越疆在招股书中也披露,其销售网络遍及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来自中国内地以外市场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48.1%、58.1% 和 59.1%。到了 2024 年,越疆来自中国内地以外市场的收入为 2.01 亿元,占比为 53.74%,尽管比例较 2022 年和 2023 年有所下滑,但仍达到一半以上。
极智嘉科技同样在招股书中表示,其从一开始就战略性地瞄准全球市场,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内地以外市场,中国内地以外市场的收入占比也从 2021 年的 57.3%,逐步提升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78.7%。
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选择非常容易理解。「海外市场一般较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尊重原创性技术,而且很多海外市场也没有所谓的 『卷』 文化,出海是当下机器人企业发展的一条路径。」
前述公司高管同样强调了应用场景的重要性。其向记者介绍:「例如机械狗这样的机器人还好一点,宇树科技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产品出口,但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块,海外市场本身也没有应用场景,其实出口也会比较困难。」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