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从 「旧消费」 到 「新消费」,消费赛道正在悄然重构市场格局。
随着 3 月中旬政策落地,消费板块获市场密切关注。截至 3 月 31 日,今年以来,A 股汽车、家用电器、社会服务等消费细分板块以及港股恒生消费指数涨幅居前。基金产品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多只消费主题基金年内收益超过 10%,头部产品的收益超过 20%。
业内人士指出,本轮消费行情聚焦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情绪价值和科技家电等新兴领域。随着 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品牌化与品类升级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值得长期看好,科技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进一步巩固新消费的长期前景。
多个细分行业涨幅领跑
3 月中旬,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介绍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措施。随着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的逐步落实,A 股和港股的消费板块机会也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截至 3 月 31 日,A 股市场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中,汽车、家用电器、社会服务等大消费领域表现突出,分别上涨 11.4%、4.38%、4.32%,涨幅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分别位列第二、第六、第七。与此同时,港股市场恒生消费指数同期也上涨了 5.59%,体现出市场对消费复苏的积极预期。
具体到基金产品表现来看,多只消费主题基金年内收益颇丰。截至 3 月 31 日,国联沪港深大消费 A、银华品质消费、富国消费精选 30A 分别实现 22.76%、20.59%、19.21% 的涨幅。此外,海富通消费优选 A、长信消费升级 A 等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亦超过 10%,显示出基金经理在消费板块布局的成效。
长信基金认为,2025 年 《政府工作报告》 中强调要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凸显了消费在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伴随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落地以及地方配套政策的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正加速推动消费升级,消费领域未来或将迎来更多投资机会。
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2 月期间,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28.6%、19.9%,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幅高达 45%,二手车销量同比增长 18.1%。由此可见,以旧换新政策正有效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
从 「旧消费」 向 「新消费」 转型
国泰基金认为,此轮促进消费的政策与以往不同,不再仅限于传统消费领域,如白酒、零食和日常调味品等,而是更关注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包括情绪价值和科技家电。依托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挖掘并激发居民的消费增量需求。
国泰基金的基金经理李海认为,经过过去几年的持续调整,消费领域中的一些优质企业已经展现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他强调,目前的消费投资策略以 「新消费」 为突破口,「旧消费」 为稳定基础,形成了包含高端白酒、家电、化妆品、宠物食品、饮料等行业优质企业的均衡组合。他对这一组合的长期表现充满信心。
在传统消费持续向好的同时,新型消费也正在不断兴起。长信基金认为,新型消费的生命力同样值得期待。只要经济未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居民收入预期未显著下降,消费升级的需求就会持续存在。长期坚持品牌塑造和品类升级的企业或将在市场需求恢复时更容易实现增长。
中信保诚基金的基金经理管嘉琪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指出,从空间来看,目前我国 GDP 中私人消费占比不足 40%,而日本这一比例超过 50%,美国超过 60%。相较于美、日等国家,我国居民消费仍有非常大的潜力。他进一步表示,较之传统消费,他更看好新型消费的发展前景。
注重情感满足,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
长信基金消费团队认为,新消费的核心逻辑在于需求端决策权重的变化,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选择从以功能性和性价比为首要考虑因素,逐步转变为更注重情感满足,例如潮玩和户外服饰等领域。
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企业已敏锐捕捉到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变化。相比多数企业选择降级战略,这些坚持品牌化与品类升级的企业将面临更为宽松的竞争环境,或能在市场需求回升时更早实现增长。
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长信基金指出,消费是一个长期的主题,此次提振消费行动进一步扩大了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与覆盖范围,尤其是明确了育儿补贴制度,有望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管嘉琪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新消费领域的发展前景。他认为,新消费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新人群的出现,包括以 Z 世代为代表的潮玩、宠物等新兴消费行业,以及具备人口红利优势的银发经济,未来相关领域的供需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此外,科技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显著加速消费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如智能驾驶、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游戏和文化产业等。渠道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则为新消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渠道正逐步从传统的货架式通道转变为场景化和生活方式导向,进一步贴合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需求和意识。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