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本周以来,A 股市场迎来声势浩大的 「回购增持潮」。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最近三个交易日内 (4 月 7 日-4 月 9 日),114 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或股东提议回购公告,拟回购金额上限 420.7 亿元;另有 68 家上市公司抛出股东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上限 382.36 亿元。两项合计金额高达 803.06 亿元,较今年 3 月全月的 199.4 亿元规模激增逾三倍。
此次 「回购增持潮」 是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发的双重共振,也是国资、民企、机构等多方力量联动的结果。在关税战的冲击之下,中国上市公司以 「真金白银」 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资本市场长期价值逻辑未变,企业内在增长动能依然强劲。

披露回购增持计划的公司按金额排名 (4 月 7 日-4 月 9 日)
政策与市场共振
国资与民企联动
此轮回购增持潮的爆发,与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密不可分。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并加大对央企市值管理工作的指导。
政策迅速传导至地方层面,上海市国资委印发 《关于加强我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股票回购增持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安徽省国资委、安徽证监局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要求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浙江省、山东省等多地国资委召开国有上市公司增持回购座谈会,不仅要求国有上市公司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更表态将强化政策支持、提供优质服务。
信号释放后,国有资本的"压舱石"作用尤为突出。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宣布,将以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方式,分别投入 1000 亿元和 800 亿元,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及 ETF 产品,为市场注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央国企上市公司也迅速响应,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三日来披露回购增持计划金额达 20 亿元的 12 家上市公司中,国企占了 8 席,其中,能源领域央企表现突出,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海油(600938.SH)、中国石化(600028.SH)、三峡能源(600905.SH) 的控股股东分别计划增持 28 亿元-56 亿元、20 亿元-40 亿元、20 亿元-30 亿元、15 亿元-30 亿元。
其他规模较大的央国企增持回购计划还有:徐工机械(000425.SZ) 抛出 18 亿元-36 亿元的回购计划;盐湖股份(000792.SZ) 的实际控制人拟增持股份不少于 2.12 亿股,假设以昨日收盘价为收购价计算,其增持金额或不少于 34 亿元;中国铝业(601600.SH) 的控股股东拟增持 10 亿元-20 亿元;国泰君安(601211.SH) 计划回购 10 亿元-20 亿元;另外,招商局集团旗下 7 家百亿市值上市公司——招商蛇口(001979.SZ)、招商港口(001872.SZ)、招商轮船(601872.SH)、招商公路(001965.SZ)、中国外运(601598.SH)、辽港股份(601880.SH)、招商积余(001914.SZ) 集体宣布提速实施股份回购计划。
如果说央国企是本次行动的"稳定器",那么民营龙头企业则扮演了"发动机"角色。宁德时代(300750.SZ) 以 40 亿元至 80 亿元的回购计划,成为三日来发布计划金额上限最高的企业。据 Wind 数据,这刷新了 A 股历史上的新能源行业单次回购计划纪录,即使在所有 A 股公司中,这笔高达 80 亿元的回购计划也可以排在历史前列。
行业龙头引领
多元主体入场
从行业维度来看,能源、科技与消费领域成为本轮回购增持潮的主力军。能源企业扛起回购增持大旗,除上文提及的"三桶油"等巨头外,荣盛石化(002493.SZ)、恒力石化(600346.SH)、川投能源(600674.SH)、国电南瑞(600406.SH) 纷纷披露最高金额不少于 10 亿元的回购增持计划。国家能源集团亦宣布,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积极支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科技企业的回购增持则呈现较强烈的"技术绑定"特征。例如,拟回购 10 亿元-20 亿元的立讯精密(002475.SZ)、拟回购 5 亿元-10 亿元的蓝思科技(300433.SZ) 等表示,回购股份将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此外,各消费板块中,美的集团(000333.SZ) 计划回购 15 亿元-30 亿元,五粮液(000858.SZ) 大股东计划增持 5 亿元-10 亿元,凸显了不同细分板块的长期增长信心。
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巩固了长效基础。不仅有国泰君安、东方证券(600958.SH)、国金证券(600109.SH)、长城证券(002939.SZ) 等券商推出增持回购计划,基金也加入到护盘的队伍中,博时基金、鹏扬基金、招商基金等公募基金率先宣布自购旗下权益类产品,金额分别在数千万元不等;私募基金亦积极参与,不少知名私募发声长期看多中国资产趋势不变。
跨市场联动亦显现出新特征。港股市场中,近三日来亦有约百家上市公司发起回购增持,且一些行业龙头公司年内早已实施多轮回购,如腾讯控股(00700.HK) 在 3 月 24 日至 4 月 9 日已连续 12 日进行回购,且 4 月 7 日-9 日期间每日的回购金额均达 6 亿港元,快手-W(01024.HK) 今年以来累计进行 17 次回购,亦在 4 月 7 日-9 日连续 3 日回购;还有不少 A+H 股上市公司,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等,同步推进两地市场增持,形成跨市场信心传导。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回购增持潮中,"注销"成为高频词。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通常会用于股权激励、直接注销、保留为库存未来择机再售等。而近三日来,药明康德(603259.SH)、潍柴动力(000338.SZ)、大华股份(002236.SZ)、中航重机(600765.SH) 等较多企业抛出的大额回购计划,均明确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直接减少注册资本。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直接注销回购的股份可以减少流通股的数量,从而增加每股收益,对于股价上涨有利。
建立长效机制
有望保持活跃
历史经验表明,大规模回购有助于在市场下行或调整期间,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市场行情。2018 年以来,A 股市场经历了四次回购热潮,分别在 2018 年 10 月-2019 年 9 月、2021 年 2 月-10 月、2022 年 4 月-11 月和 2023 年底-2024 年。这些回购热潮均有效地推动市场行情企稳或反转。例如,2018 年三季度开始的回购热潮在市场底部位置提振了市场信心,最终 A 股在 2019 年初迎来反转。
而目前密集的回购增持行动,已对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4 月 8 日,全市场超 3200 只个股上涨,ETF 资金净流入合计达 1117.8 亿元,创历史新高;4 月 9 日全市场超 4500 只个股上涨,且 Wind 数据显示,近三日来 A 股北向资金成交额显著放量,较上周日均买卖总额大幅增加。
实际上,本次回购增持潮的持续性,远超以往"救市式"短期行为。以回购为例,据证监会披露,2024 年,上市公司累计回购 1476 亿元,已创历史新高。而 2025 年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据 wind 数据,今年 3 个多月的时间内,已有超 200 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约 900 亿元。这种常态化、制度化的回购增持机制,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生态。
随着财报季的推进,市场预期更多上市公司将加入回购增持行列。政策端,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有望持续加码;4 月 8 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 《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险资入市的步伐越发加快,预计将为 A 股市场注入万亿级的活水;社保基金明确近期将继续增持股票,继续看好市场前景;中央汇金公司表示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企业端,市值管理指引与考核深化将推动更多"注销式回购"与"激励型增持"落地。例如,贵州茅台(600519.SH) 公告,将按照此前计划的回购金额上限 (60 亿元),尽快完成剩余约 40.5 亿元的回购及股份注销程序,同时,已着手起草新一轮回购方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宣布,已完成增持回购旗下上市公司股票超过 20 亿元,将继续践行"大国重器"使命责任,加快实施增持回购,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