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百时美施贵宝(BMS) 以 90 亿美元的天价拿下德国 BioNTech(BNT) 的 PD-L1/VEGF 双抗 BNT327 的消息,引起资本市场极大关注。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从 2023 年普米斯以 5500 万美元首付款将这款创新药授权给 BNT 至今,短短一年时间,BNT 转手狂赚超过 80 亿美元。在这笔交易背后,中国药企普米斯的 「低价出海」 引起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2025 年以来,包括三生制药(01530.HK) 以交易总金额 60.5 亿美元将 SSGJ-707 的全球权利 (除中国内地) 授权给辉瑞在内的多笔 BD 交易,凸显了 MNC 对中国双抗管线的疯狂扫货正在改写全球创新药版图。财联社记者还了解到,荣昌生物(688331.SH)、君实生物(688180.SH) 为代表的中国创新药企,或许正在酝酿下一个双抗药物 BD。
中国药企如何在资本热浪中避免被 「低价收割」,并在全球竞争中找到价值坐标?这场关于创新药定价权的博弈,已成为决定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必答题。
BNT9.5 亿买普米斯 「火种」 转手狂赚 80 亿
6 月 2 日,BMS 与 BNT 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双抗药物 BNT327(靶向 PD-L1/VEGF),交易总金额高达 90 亿美元。
根据协议,BMS 支付 15 亿美元首付款,创下 2025 年肿瘤领域授权首付纪录,追加 20 亿美元非或有性周年付款及 76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双方平分全球开发成本与利润,并共享商业化权益。
据悉,BioNTech 的 BNT327 是一款靶向 PD-L1 和 VEGF-A 的下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的试验的初步数据凸显了将抗 PD-L1 和抗 VEGF-A 合到单个分子中,为多种肿瘤类型的患者带来协同临床益处的潜力。BNT327 是中国药企普米斯生物自主研发的 PM8002,一款曾被低价 「收割」 的创新在研管线药。
2023 年 11 月,在珠海成立仅 5 年的普米斯与 BNT 达成首笔授权:首付款仅 5500 万美元,授予 BNT327 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潜在里程碑款总计超 10 亿美元。
然而这仅是序幕。2024 年 11 月,BNT 以 8 亿美元现金和 1.5 亿里程碑款全资收购普米斯,将其变为 BNT 中国研发中心。至此,普米斯核心资产 BNT327 及双抗平台尽归德国巨头。
「若是普米斯能够在 2023 年没有卖出 PM8002,而是等候临床试验能够给出更加积极的表现,普米斯将收获的回报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告诉财联社记者。
但医疗战略咨询公司 LatitudeHealth 创始人赵衡认为,若是当初 PM8002 不是首付款 5500 万美元,这笔交易或许没有那么容易达成,「由于美国医疗政策不确定性强,美国大型并购都停掉了,现在只做小型交易,中国的早期临床产品价格比较低,所以优势凸显出来了。」
赵衡告诉财联社记者,2023 年以来,为了寻找差异化管线竞争,多家 MNC 将合作的重心放在双抗上,这是大背景,所以大药企的目标是扫货和建立储备,「至于价差也很正常,毕竟普米斯已经被收购了,而不是转手倒卖。」
MNC「扫货」 中国双抗
实际上,今年或许是中国双抗不断刷新全球生物医药行业认知的一年。
5 月 20 日,三生制药宣布将其自主研发的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707 的全球 (除中国内地) 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独家授予辉瑞,交易总金额高达 60.5 亿美元,首付款为 12.5 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 License-out(对外授权) 的最高首付款纪录。
此外,三生制药还将获得最高 48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授权地区销售额的两位数百分比梯度分成。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 1 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
数日前,石药集团(01093.HK) 披露即将成交的 BD 交易,其中 SYS6010 计划于 6 月左右完成海外授权,预计全年新增 3 笔合作交易,总金额达 50 亿美元。
更早之前,默沙东以 33 亿美元押注礼新医药 LM-299,首付 5.88 亿美元;宜明昂科 (01541.HK) 的 IMM2510 于 2024 年以超 20 亿美元授权给 Instil Bio;Summit 早在 2022 年便以 50 亿美元锁定康方生物(09926.HK) 的依沃西单抗海外权益。
据医药魔方,2025 年初至今,国内创新药 BD 出海交易总金额达 455 亿美元,首付款达 22 亿美元。期间共有 18 项 License-out 交易的 「首付款+里程碑付款」 超过 5 亿美元,其中 7 项交易的受让方为 MNC 药企,占全部交易数量的近 40%。据 CNBC 报道,2025 年以来,MNC 首付款超过 5000 万美元的 License-in 项目,有 42% 来自中国。
疯狂扫货的背后,是跨国巨头的双重焦虑,王恒告诉财联社记者,MNC 曾经的药王,O 药、K 药等 PD-1 单抗 2028 年专利到期,急需迭代产品;而中国创新药企凭借国内海量的患者资源,相对廉价的生物医药工程人才,创新药开发效率和成本比海外好太多,所以 MNC 才把目标瞄准了中国的潜力管线。
赵衡同样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创新药的价格相对较低,另外中国创新药管线相对充足,所以才会有近期国内 BD 项目突然井喷的现象。
中国创新药需要 「定价权革命」
据公开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国内共有数十个 PD-(L)1/VEGF 双抗项目在研发中。
除康方生物、三生制药、礼新医药、宜明昂科等,还有荣昌生物的 RC148,Ⅱ/Ⅲ期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君实生物的 JS207,Ⅱ期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神州细胞(688520.SH) 的 SCTB14,Ⅱ/Ⅲ期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华博生物的 HB0025II 期针对子宫内膜癌;以及天士力(600535.SH)/圆祥生命科技的 AP505/B1962、明慧医药的 MHB039A、复宏汉霖(02696.HK) 的 HLX37、甫康药业的 CVL006 等。
或受 BMS 与 BNT 达成 90 亿美元交易的影响,今日荣昌生物股价涨幅超 10%。财联社记者致电荣昌生物投资者热线,其工作人员回复称,公司的 RC148 确实在酝酿 BD,相关进展处于保密阶段,可以关注公司后续公告。
对于近期 MNC 密集与国内创新药企业达成 BD 合作,荣昌生物投资者热线工作人员称,「前段时间生物医药产业比较低迷,或许近期出现了明显的复苏态势。」
君实生物的 JS207 也是当前业内普遍认为有可能的 BD「种子」,今日君实生物方面回应财联社记者称,「公司对各种类型的商务合作均保持开放且积极的态度,期望通过有机发展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全球化。后续如有相关商务合作事项达到信息披露标准,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我相信,随着三生制药、康方生物、普米斯相关 BD 交易的发生,这对于国内创新药企业,尤其是拥有双抗管线的 Biotech 而言,会增强更多继续投入研发的底气,以及未来出海的信心,与 MNC 进行 BD 谈判的预期。」 王恒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确实有可能提高中国创新药企与 MNC 谈判时的要价,但也要看怎么谈,企业的谈判能力如何。」 赵衡也判断道。
王恒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全球医药市场中,中国创新药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掌握定价权,这涉及多层面因素:一方面,创新药研发成本持续攀升,若无法通过合理定价回收成本并盈利,将抑制企业后续研发投入积极性,阻碍创新药研发进程;另一方面,国内医药市场环境复杂,医保控费政策日益严格,集采范围扩大,虽保障药品可及性,但也压缩创新药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定价自主权。
「国内的政策与融资环境应该更加支持创新药,原本普米斯具备成为 『下一个康方』 的潜力,但现在只是德国医药巨头的中国分公司。在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和价值不断提升的当下,应当可以涌现出更多的康方生物、百济神州-U(688235.SH) 和恒瑞医药(600276.SH)。」 王恒补充表示。
赵衡表示,「不过,从目前的全球生物医药蓬勃发展态势,以及近期 MNC 不断引进中国创新药来看,海外市场没有因为美国的药价改革影响未来的信心,海外市场依旧能强劲支撑国内创新药企业积极投身热门管线的研发,但长期还是要关注全球创新药生态的变化。」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