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我国信托业正实现资产规模增长与业务结构优化并行。中国信托业协会 6 月 3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到 29.56 万亿元,比 2024 年 6 月末增加 2.56 万亿元,增长 9.48%;比 2023 年末增加 5.64 万亿元,增长 23.58%。另外,从资金信托的投向看,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超四成,成为资金信托投向的最大占比领域。
「2024 年末信托资产规模接近 30 万亿元,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年度性扩张,而是信托业在实施 『三分类』 业务转型后资产规模的显著变化,同时也是信托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的积极调整。」 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表示,在 「三分类」 格局下,信托业正从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并重的业务模式转型。
资产服务信托在 「三分类」 中排在首位,是监管部门倡导信托公司开展的重要业务类型。它主要分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和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具体来看,截至 2024 年末,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其中,家族信托规模为 6435.79 亿元,保险金信托规模为 2703.97 亿元,其他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为 1149.06 亿元。
「2024 年全年累计新成立财富管理服务信托 4.53 万只,规模 1.98 万亿元;新成立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 849 只,规模 0.74 万亿元;新成立行政管理服务信托 1029 只,规模 1.22 万亿元。」 据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副总裁刘铁峰介绍,2024 年全年累计新成立信托产品 6.74 万只,新成立产品规模 8.32 万亿元,其中资产服务信托产品 4.73 万只,规模 4.48 万亿元,分别占新成立产品个数和规模的 70.17% 和 53.84%,远超新成立资产管理信托。
「财富管理信托业务重要性更加突出。」 殷醒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无论是高净值人群还是普通群众,都期望通过资产配置和再配置来增加财产性收入,信托客户需求从单一的高收益诉求转向综合财富管理需求,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资本市场方面,顺应国家鼓励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导向,信托业积极布局证券投资业务。2024 年全行业 66 家信托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信托,存续规模超过 10 万亿元。截至 2024 年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为 10.99 万亿元,其中主要投向债券,规模达 9.15 万亿元;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规模分别为 7230 亿元和 3981 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资金信托规模为 22.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02%。从资金信托的投向看,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超四成,成为资金信托投向的最大占比领域。其中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资金数额为 1.12 万亿元,占资金信托的比例超 5%。在殷醒民看来,信托业正在为实现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 政策目标,采取积极有力有效的行动。
资本实力仍是考核信托公司的一项核心指标。自 「一法两规」 颁布以来,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一直在持续增加,2017 年固有资产规模为 6578.99 亿元,2023 年末增加到 8959.40 亿元,2024 年末进一步增至 9267.23 亿元,比 2023 年末增长 3.44%。
另外,2024 年,信托业经营收入与利润 「一升一降」。信托业经营收入为 940.36 亿元,比 2023 年的 863.61 亿元增长 8.89%,收入业绩提升;行业利润为 230.87 亿元,比 2023 年下降 45.52%。
殷醒民认为,2024 年信托公司从以资金融通与资产管理为主切换到以资产服务信托为先的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基于资产服务信托低收费特点,信托业整体利润收入必然会受影响,信托公司要凝聚共识,根据资源禀赋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积极推动提高信托业务收益率,解决利润增长不及预期的紧迫性问题。
事实上,我国信托业迎来新机遇。2025 年 1 月 27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金融监管总局 《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我国信托业今后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取得突破。2024 年 12 月和 2025 年 3 月,北京市先后启动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2025 年 5 月,上海市启动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
「这都为信托行业规范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全国还有很多省市正在研究探索信托财产登记。」 刘铁峰介绍,截至目前,信托登记公司依据北京辖内信托机构申请,先后出具 2 笔不动产信托和 6 笔股权信托的信托财产登记备案证明文件,并已开始受理上海辖内信托机构申请,助力信托财产登记试点顺利开展。
(经济参考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