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盛 吴遇利
随着部分车企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再次引发了汽车行业对于新一轮 「价格战」 的担忧,「反内卷」 成为行业与企业近期发声的高频关键词。
「2025 年,两个方面的事情最牵动全行业的敏感神经。一个是以价格战为主要体现方式的行业内卷,另一个是由兼并重组带来的产业格局重塑……5 月又有百余款车型降价,最高降幅超 5 万元。无底线的价格战和盲目的技术狂飙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 6 月 6 日-7 日举行的 2025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开场就强调了当前汽车产业的竞争 「乱象」。
繁荣下的隐忧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 10 年位居世界第一,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领先。但 2024 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 4.3%,2025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 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头部企业为加速抢占电动化、智能化蓝海市场,不时发起大幅度的降价活动,引发同业纷纷跟进,导致以 『价格战』 为主要形式的 『内卷式』 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认为,「『价格战』 的持续升温,客观上催生车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以价换量』 的潜在风险。」
5 月 23 日,比亚迪宣布推出重磅限时促销活动,22 款智驾版车型参与,最高优惠可达 5.3 万元。随后的短短一周内,宣布降价的汽车品牌达到近十个,包括吉利银河、奇瑞、上汽荣威、零跑、智己、上汽通用、广汽埃安等。
价格战对资本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比亚迪宣布降价的第二个交易日,港股汽车股全线下跌,比亚迪股份跌 8%。
摩根士丹利称,比亚迪正式宣布旗下大众市场车型价格优惠,虽然部分优惠自 4 月起已在实施,但此次正式公告释放出终端市场压力巨大的强烈信号。价格战加剧或令投资者更趋悲观,因为他们预期股价最终需回归基本面。
多家车企参与降价之后,行业协会 「出手」 明确反对。
5 月 3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 《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明确反对车企之间无序 「价格战」。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明确表示,「价格战」 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将加大汽车行业 「内卷式」 竞争整治力度。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还召开了党组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 「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 『内卷』 问题」 等 3 项集中整治。
王侠认为,适度的降价、有序的竞争,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也是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但无底线的价格战和盲目的技术狂飙,势必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长远来看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在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接连表态之下,多家头部车企负责人也纷纷发声抵制价格战。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车企负责人,在本次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期间,均对 「内卷式」 竞争的危害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危及供应链稳定、削弱产业韧性和内生动力。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更是直言部分企业竞争方式不当,痛批 「内卷式」 竞争可能破坏汽车产业良好生态。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则提出,要用技术立品牌来反 「内卷」,比技术、拼产品,拒绝不正当竞争。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中国区首席技术官慕容也指出,价格战长期来看只会损害行业利益。
针对 「内卷式」 竞争,人民日报发文评论称,从长远看,打 「价格战」 没有出路,更没有未来。当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被 「价格战」 无底线压缩,投入技术研发和改善顾客体验的资金势必变少。质量、服务等赖以生存的根基被侵蚀,汽车行业怎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每个人都期待质优价廉的好汽车,但如果失去 「质优」,「价廉」 将没有意义。
央视新闻也喊话称,汽车行业的 「价格战」 该 「刹车」 了。
疏堵结合构建新生态
在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看来,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结构尚未达到理想形态、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电动化与智能化推动供应链成本下降是 「内卷式」 竞争的问题根源。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此前发布的 《2024 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显示,2024 年度汽车经销商盈利比例仅为 39.3%,持平比例为 19%,而亏损比例达 41.7%。在经销商的毛利构成中,去年新车销售的毛利贡献为-17.7%;84.4% 的汽车经销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60.4% 的汽车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达 15% 以上;乘用车成交均价为 17.7 万元,同比下降 6000 元。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近日发布倡议反对 「内卷式」 竞争并指出,在当前行业市场形势影响下,汽车经销行业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面临经营压力加大、盈利能力降低、车辆库存偏高、流动资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在新一轮 「价格战」 等影响下,广大汽车经销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破 「卷」?
安铁成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疏堵结合」,引导企业转向良性竞争、创新竞争,要严堵行业违规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加强对企业和产品生产准入的要求,加强流通环节质量监管,实时监测质量数据,实现风险预警。
「企业需跳出同质化竞争,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车企应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要建立透明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避免向上下游过度转嫁成本压力。」 安铁成如是说道。
此外,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 (NEV-CACSI)」 测评结果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为 79 分 (满分 100 分),较上年下降 1 分,已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
安铁成表示,要推动社会全员参与监管,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消费认知升级、关注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举报质量问题,对高频投诉车型启动专项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管理,已经不是只追求发展速度,还应该兼顾产业发展秩序的稳定和长远,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世界汽车产业的协调发展。」 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管理创新,所以业内不要认为,以前政府没有采取过的措施,今后就不会采取。」
董扬称,政府下一步可能采取更多行政措施来治理 「内卷式」 竞争。比如加强对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限期落实关于缩短账期的要求;支持指导汽车工业协会或聘请第三方专业组织机构落实行业自律行为;对黑公关、黑水军的问题提出明确管控措施等。
可以看到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 6 月 9 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 2025 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抽查力度,重点开展整车结构参数核查、整车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包或系统安全要求、制动系统等检验检测项目。
转型期的破局曙光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靠的是企业持之以恒地强技术、树品牌,靠的是行业劳动者孜孜不倦地奋斗。产业、技术、市场等优势,是中国汽车快速发展的底气。前路不会都是坦途,但只要把准方向,一路前行,汽车产业未来可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 4 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超过 100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9% 和 10.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64.2 万辆,同比增长 52.6%。
这些亮眼数据背后,并非依赖简单的价格竞争策略。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取得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业体系的协同升级。
在动力电池、辅助驾驶等技术创新率先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变革性发展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容又进一步拉动相关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在 「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需求」 之间构建起互促共融的良性循环体系。
前述亮眼数据背后,是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不断深化,中国汽车正在打破传统汽车强国的市场壁垒。
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从中国走向全球,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汽车产业其实已经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澎湃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