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2022 年 11 月约 56 万元/吨的高点回落以来,碳酸锂价格是否见底一直是投资者热议的话题。不过,近日国内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 2507 价格一度跌破 6 万元/吨大关,再度刷新了市场对 「底」 的认知。
作为锂产业链上游,碳酸锂价格跳水,无疑带动下游相关产品市场走弱。生产经营压力下,锂市场投资热已退潮,产能新增进度持续放缓,甚至有企业宣布终止项目。
面对市场供需错配,锂企当前着力出海。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海外精细化工锂产品与国内售价依旧存在较大差距,海外市场是锂盐企业未来利润潜在增长点。
跌至 6 万元关口
6 月 16 日,国内期货市场上碳酸锂主力合约再度下挫,当日报收 59780 元/吨。自 5 月末跌破 6 万元/吨关口后,该主力合约便持续在 6 万元/吨上下震荡,最低报 58760 元/吨。
「今年 1 月,国内碳酸锂现货价格高点还在 77000 元/吨左右,但到了 5 月 29 日,价格已震荡跌至 59600 元/吨,跌幅达到了 22.6%。」 谈及今年碳酸锂价格进一步快速走跌的原因,卓创资讯富宝锂产业分析师韩敏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国内供需矛盾依然是压制市场的主要问题,而原料价格下跌也是影响碳酸锂价格走低的另一因素。今年二季度之后,终端行业消费提升空间不及预期。虽然国内碳酸锂工厂排产已有所调整,但国产及进口货源供应充裕。锂价下跌同步拖累上游矿价下跌,矿价下跌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锂价走低。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郑晓强也提及,随着此前开发的锂矿及盐湖项目放量,2025 年碳酸锂供应端持续过剩,叠加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入高位,动力端增速下降,储能政策同步退坡也造成需求端预期下调较多,供强需弱的背景下,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因此,尽管今年年初碳酸锂现货市场受去年四季度备货较好影响价格一度小幅拉升,但后续受下游消费淡季来袭冲击,价格呈现持续下跌走势。
作为基础锂盐,碳酸锂价格的走弱,也显著冲击了下游产品市场,磷酸铁锂、氢氧化锂等多种锂产品价格均呈现下行态势。
「2025 年 1 月磷酸铁锂价格较为坚挺,锂价和加工费都呈上涨态势,但从农历春节后开始,磷酸铁锂价格便跟随锂价呈下跌趋势。」 卓创资讯富宝材料分析师苗敏介绍,受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影响,5 月份国内磷酸铁锂市场偏弱运行。
当月储能型磷酸铁锂月均价为 33000 元/吨,较上月下降 4.35%,较去年同月下跌 15.38%;动力型磷酸铁锂月均价收于 34000 元/吨,较上月下跌 4.23%,较去年同月下跌 21.84%。
而据富宝检测,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 5 月均价为 68250 元/吨,环比下跌 5.4%,同比下跌 32.78%;六氟磷酸锂价格 5 月均价为 52974 元/吨,环比下跌 7.64%,同比下跌 24.38%。
洗牌加速
2021 年前后,锂产品价格的大幅跃升吸引资本快速布局,其中不乏众多跨界投资企业。然而,2022 年末碳酸锂价格从 56 万元/吨高位回落,仅两年半时间就跌去了近 90%,下游产品市场红利缩水,投资热度也随之加速退潮。
近日中核钛白就公告,拟终止公司 2021 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之 「水溶性磷酸一铵 (水溶肥) 资源循环项目」 及 「年产 50 万吨磷酸铁项目」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将前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剩余募集资金 16.66 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
在年产 50 万吨磷酸铁项目方面,中核钛白年产 10 万吨磷酸铁生产装置已投入运行,产品实现市场化销售。不过据该公司阐述,水溶性磷酸一铵 (水溶肥) 及磷酸铁的下游市场供需关系发生较大变化,需求增速放缓。同时,前述产品的主要原材料近年来受下游行业大规模扩张、产品地方销售政策等因素影响导致供应紧张,销售价格大幅上涨,项目建成后的原材料供应效率及成本控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低于预期。
尽管目前仍有企业推进磷酸铁锂产能投资,但也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作为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湖南裕能在近期披露的定增公告中就阐释,近年来,由于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客户需求变化、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综合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2022 年至 2025 年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12.48%、7.65%、7.85% 和 5.52%。
「按照当前碳酸锂市场价格测算,磷酸铁锂固相法加工成本约为 33700 元/吨,液相法加工成本约为 33300 元/吨。目前仅有三代半、四代产品具有一定利润,多数企业仍处亏损。」 对于目前磷酸铁锂市场的布局热度,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蒋加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当前价格走弱过程中,磷酸铁锂企业开工率在 60% 附近。市场产能布局已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部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修改调试产线,力求产品向三代半、四代发展。
他表示,行业下行过程中企业洗牌也在加速。目前,磷酸铁锂产品领先的企业仍有扩产计划,以力求在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保证供应量抢占份额。新增产能速度有所放缓,多为头部企业扩产或新进企业产能释放。
在上游,持续下行的碳酸锂价格,也使得部分相关企业生产面临亏损境地。
韩敏华介绍,截至 6 月 4 日,外购 6% 锂辉石提锂企业可盈利 1391 元/吨,但外购 2.5% 云母提锂即亏损 4499 元/吨,回收提锂综合亏损更达 7792 元/吨。
整体来看,近期多数外采原料企业亏损,也进一步推动原料价格的下移。开工方面,3 月底以来国内碳酸锂开工负荷逐步走低,截至 5 月底开工负荷仅维持在 48% 左右。
出海谋机遇
虽然今年以来碳酸锂新增产能进度继续放缓,上半年仅有 5.5 万吨新增产能释放并爬坡。不过分析人士谈及,随着盐湖提锂产能释放,市场供需错配格局或仍延续。
韩敏华分析,短期看,国内终端行业淡季,需求端对于锂价支撑预计较为有限。五六月份国内碳酸锂生产企业排产调整动作较多,供应边际收缩,但进口充裕、库存水平高位,导致市场价格仍存在偏空预期。原料端锂矿价格保持下跌,预计后续碳酸锂下跌空间逐步收窄,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市场价格下行的幅度与速度。
郑晓强也提及,在供应持续宽松的背景下,今年锂盐价格会继续维持弱势。虽然短期内或会因锂矿价格暂时企稳而放缓下跌脚步,但长期来看,市场供应过剩格局依旧没有明显改善迹象,锂盐价格将逐步下探靠近中位锂矿山成本。
在此背景下,他认为由于制造水平差异,目前海外精细化工锂产品与国内市场依旧存在一倍左右的售价差距,利润相当可观。海外市场依旧是锂盐企业未来发展的利润潜在增长点。
近日龙蟠科技就公告,控股孙公司 LBM NEW ENERGY(AP)PTE. LTD.(下称 「锂源 (亚太)」) 与 Eve Energy Malaysia Sdn. Bhd.(下称 「Eve Energy」) 签署了 《生产定价协议》,预计将由锂源 (亚太) 及其关联企业自 2026 年至 2030 年间合计向 Eve Energy 及其关联企业销售 15.2 万吨符合双方约定规格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如按照预计数量及市场价格估算,合同总销售金额超人民币 50 亿元 (最终根据销售订单据实结算)。受此消息提振,该公司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
湖南裕能近日也披露,公司正在加快推进西班牙年产 5 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许多国内、国外客户都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与公司保持了积极的沟通。
「随着电池企业增加海外布局,海外建厂绑定电池客户也成为当前铁锂企业的一种选择,中东、欧洲等地的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蒋加晖称。
(证券时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