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迎来 「破冰」。
6 月 27 日,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官网显示,创业板受理大普微 IPO 申请,这是创业板开板以来首单未盈利 IPO 项目。

据悉,该企业从事数据中心企业级 SSD 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最近一年扣非净利润为-1.95 亿元。
随着沪深交易所双双向未盈利企业敞开上市大门,企业如何根据板块定位选择上市地成为市场关注重点。有券商人士分析指出,在面向未盈利企业方面,科创板侧重遴选 「硬科技」 属性突出,而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对预计市值要求更高,更侧重商业模式成熟且具备规模化潜力的未盈利企业。
创业板未盈利 IPO 首单案例诞生
时隔创业板实施注册制 5 年后,深交所受理首单未盈利 IPO 项目——大普微 IPO。该项目中介机构有国泰海通、天健会计师事务 (特殊普通合伙)、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公司计划募集资金 18.78 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大普微主要从事数据中心企业级 SSD 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是国内极少数具备企业级 SSD「主控芯片+固件算法+模组」 全栈自研能力并实现批量出货的半导体存储产品提供商。
财务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大普微的营业收入依次为 5.57 亿元、5.19 亿元、9.62 亿元;扣非净利润依次为-3.68 亿元、-6.42 亿元、-1.95 亿元。
据悉,公司于 2024 年 12 月最后一轮完成增资时估值为 68.10 亿元。大普微表示,此次公司选择创业板的第三套上市标准。
早在 2020 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已制定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标准;考虑到彼时市场实际情况,当时深交所明确暂不实施的过渡期安排。直到 2023 年 2 月深交所发布 《关于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相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称上述第三套上市标准正式实施。
不过自此之后 2 年内,创业板仍无首单未盈利企业案例出现。2023 年 7 月欣旺达曾计划分拆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该公司 2020 年至 2022 年连续三年归母净利润亏损,依次为-7.07 亿元、-10.53 亿元、-10.94 亿元,但该案例再无下文。
激活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一直是业内呼声。根据券商中国记者此前采访,有头部券商人士曾建议创业板应增强对未盈利高科技企业的 IPO 上市包容性,允许具备高成长性和技术壁垒的未盈利企业通过特殊审核机制上市,提高资本市场对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优质高科技企业的支持,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另有一家华南大型券商投行人士也谈到,创业板应该允许未盈利但商业化前景明确的 IPO 企业来申报。
业内热议未盈利企业如何选择上市地
随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其与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的定位差异,成为市场热议焦点。
具体来看,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具体为 「预计市值不低于 5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3 亿元」。同时深交所发布的前述 《通知》 提到,属于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可适用该规定。
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 「预计市值不低于 40 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告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对此,华南一名中介机构人士分析指出,由于创业板对未盈利企业的预计市值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相关企业要具备更成熟的商业模式,要具备商业可持续性与市场竞争力。
从上述首单案例——大普微 IPO 项目可看出,该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且亏损额持续在收窄。招股书显示,大普微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57.66%。2024 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8.7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毛利转正,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业毛利依次为-52.49 万元、-1.41 亿元、2.62 亿元,而亏损大幅收窄。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杰、石锦娟团队近日撰文认为,科创板更强调 「硬科技」 属性,而创业板则侧重于创新创业企业。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与科创板形成差异化竞争与互补,为不同类型的未盈利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丰富了资本市场的层次和结构。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