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9 日,总投资约 1.2 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受此利好消息刺激,近日 A 股水电板块持续向好。10 家 A 股水电公司中有 7 家披露了 2024 年 ESG 相关报告,披露率为 70%。在碳排放数据披露上,有 3 家企业公布了范围一 (企业直接碳排放) 和范围二 (企业间接碳排放),没有企业公布范围三 (产业链、价值链的碳排放)。
每经记者|徐肖逍 每经编辑|张海妮
7 月 19 日,一项足以改写我国能源格局的重磅消息震撼登场——总投资约 1.2 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受此利好消息刺激,近日 A 股水电板块持续向好。
同花顺数据显示,A 股水电行业共有 10 家公司,其中 7 家披露了 2024 年 ESG 相关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披露率为 70%。同时,每日经济新闻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财大绿金院) 合作开发的 「ESG 行动派」 数据平台显示,水电行业 10 家公司中有 9 家都处于 A 级 (含 A 及 A+),占比九成。
在碳排放数据披露上,有 3 家企业公布了范围一 (企业直接碳排放) 和范围二 (企业间接碳排放),没有企业公布范围三 (产业链、价值链的碳排放)。
针对上述现象,中财大绿金院副院长施懿宸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时表示:「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其运营阶段的范围一与范围二排放本就极低,因此部分企业可能产生 『天然低碳、无需披露』 的错觉,导致目前仅有 3 家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整体披露率明显偏低。」
九成公司评级为 A 级 但没有企业公布范围三
同花顺数据显示,A 股水电行业共有 10 家公司,其中 7 家披露了 2024 年 ESG 相关报告,披露率为 70%。它们关注的重点议题为 「水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 等。
「ESG 行动派」 数据平台显示,水电行业 10 家公司中有 9 家都处于 A 级 (含 A 及 A+),只有 1 家为 C 级。在碳排放数据披露上,有 3 家企业公布了范围一和范围二,没有企业公布范围三。
针对上述现象,施懿宸说:「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其运营阶段的范围一与范围二排放本就极低,因此部分企业可能产生 『天然低碳、无需披露』 的错觉,导致目前仅有 3 家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整体披露率明显偏低。」
他认为,相关企业主动披露不仅无碍,反而能凸显水电的绿色优势,强化资本市场与公众对其低碳属性的认知。
关于范围三,施懿宸告诉记者,其涉及上游建材、设备制造以及下游输配电、物流运输等价值链环节,排放体量与边界界定较为复杂,而国内现行标准对范围三的计算边界、排放因子 (温室气体排放的核心参数) 及数据获取路径尚缺乏统一规范,致使企业在技术层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水电企业短期内聚焦范围一、范围二的完整披露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从中长期来看,政策端则应推动行业协同,加快制定范围三核算细则,以便企业逐步扩展披露深度,实现全价值链碳信息的透明与可比。」 施懿宸说。
两大关键性议题 极大影响项目 「绿」 与 「不绿」
从环境维度看,水电企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责任的履行,更是实现可持续运营的核心前提。
国投电力 (SH600886) 将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重点议题,并在报告中称在项目开发与运营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取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多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国投电力积极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开展生态监测,确保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
在社会维度上,移民征地是水电企业与周边居民紧密结合的一项重点特色工作,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社会许可,更影响企业的长期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电力 (SH600900) 将 「社区关系与移民管理」 设置为社会维度的重点议题,强调注重减少项目对原住民的影响,通过严格执行移民安置计划和补偿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影响,确保与社区的长久和谐发展。
华能水电 (SH600025) 则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以 「服务移民、支持建设」 为主线,以创新移民工作管理机制为动力,探索形成以 「1234」 为先导的征地移民协同管理体系,有力保障水电工程建设按期推进,水电移民和谐稳定。
施懿宸表示,这两个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触及水电项目 「绿」 与 「不绿」 的边界问题。首先是环境维度,大坝蓄水后,通常需要清除淹没区植被,这很可能破坏河谷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并间接削弱区域碳汇功能,从而抵消其部分清洁能源收益。其次是社会维度,库区移民会使部分农民及高龄群体被迫脱离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面临 「公正转型」 困境,即绿色转型的代价被局部人群不成比例地承担。
「大型水电的 『绿色』 认定必须同时核算其全生命周期碳损益与社会影响,唯有将生态完整性与居民福祉纳入决策框架,方能避免 『以绿之名』 造成新的环境与社会负债。」 施懿宸强调。
海外水力发电成出海新增长极 合规问题最为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助力国内经济的发展,水电行业头部上市公司在出海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长江电力持续推进秘鲁区域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形成 「水、风、光」 多元化发电格局,聚焦 「小而美」 的成熟清洁能源项目,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
而华能水电建造的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是我国第一个境外大型水电 BOT 项目,开创了在境外投资电源建设并把清洁的电能回送国内的先河。截至 2024 年末,该电站投产后连续安全稳定运行 5959 天,已累计发电 554.3 亿千瓦时。
施懿宸认为,海外水力发电之所以成为中资企业 「出海」 的新增长极,根本原因在于全球退煤背景下对清洁能源的刚性需求:光伏与风电已大规模布局,而具备优质水能资源的国家 (如东南亚、南美洲及非洲部分流域) 自然成为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
不过,他指出,离岸项目面临的风险维度更复杂:其一,土地、水域及移民安置须完全遵循东道国法律法规,征地流程与社区沟通成本远高于国内;其二,项目对当地居民居住权、生态系统及气候因子的扰动可能影响多个 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的实现。
施懿宸提醒,只有在全面符合东道国法律法规与国际最佳实践的前提下,项目方能真正释放其可持续价值,并规避潜在的 ESG 声誉与财务风险。
针对水电企业在 ESG 方面的改进建议,施懿宸认为可以聚焦三大方向:首先是环境维度,除温室气体减排外,必须系统评估并披露相关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避免因生境破碎、水文扰动或植被砍伐而削弱整体生态正效应;社会维度上,强化供应链 ESG 管理与社区关系维护;最后,仍需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资料图)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