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至今,生猪期现货市场供需博弈加剧,呈现 「现货上下两难、期价重心震荡上移」 的格局。从产能角度来看,今年生猪供应宽松,但未出现往年的大跌行情,受养殖端缩量提价、政策调控加码等因素影响,价格整体走势平稳,行业仍处于磨底阶段。全国生猪现货价格在 13500~16500 元/吨区间震荡,高点出现在春节前,低点出现在端午节后。我的农产品网数据显示,8 月初,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 14.10 元/千克,低价区报 13.20 元/千克。
今年以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波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水平。上半年期货市场整体呈 「弱预期」 走势,市场预期后市供应压力较大,对猪价持悲观预期,年初主力合约价格最低跌至 12600 元/吨附近。但在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幅度有限的情况下,受期现回归驱动,期货近月合约价格出现向上修复的补涨行情,彼时正向套利策略普遍表现较好。随后,受 4 月上旬贸易摩擦、7 月生猪行业 「反内卷」 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生猪期货价格进入震荡反弹阶段,重心曲折上行。7 月 23 日,主力合约最高涨至 15150 元/吨。不过,目前仍处于季节性需求淡季,现货价格大幅贴水期货价格,主力合约价格冲高回落,7 月底震荡回调。临近交割月,期现有所回归,后期需重点关注养殖企业的出栏计划以及需求端的有效增量。
去产能有待兑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生猪总存栏量为 42447 万头,环比增长 1.7%,同比增长 2.2%。2025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为 36619 万头,同比增长 0.6%;猪肉产量为 3020 万吨,同比增长 1.4%。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环比增长 0.1%,同比增长 0.1%。按照 《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 (2024 年修订)》,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为 3900 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 92%~105% 区间 (含 92% 和 105% 两个临界值) 为绿色区域,表示产能正常波动。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正常保有量的 103.7%,虽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域的上限,但已呈现阶段性偏高态势。当前偏高的存栏量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较为充裕。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平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 从之前的 24 头提高到 26 头以上,部分龙头企业甚至接近 29 头。中期来看,母猪产能依旧难降。在盈利的大背景下,行业主动调减产能的意愿偏弱,仍以产能优化更替为主。
近期,新生仔猪数据环比继续抬升,亦印证供应宽松格局延续。根据生长周期推算,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或呈现增长态势。若猪肉消费不出现明显增长,即使是旺季,生猪现货价格上涨空间也有限。由此可见,当前产能依旧充足,去产能有待兑现。
政策调控持续加码
近期,国内 「反内卷」 号角吹响。为熨平 「猪周期」,政策暖风同样吹到了生猪行业。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多次释放倡导行业 「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等积极的政策信号。5 月底,多家头部猪企按相关部门要求,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出栏体重也需要控制在 120 千克左右。牧原股份当时曾表示:「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6 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今年下半年的供给和限制基础产能,稳定 2026 年上半年供给。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6 月生猪宰后均重为 90.3 千克,环比下降 0.58%,同比下降 2.11%。由此可见,在淡季影响及政策引导下,生猪出栏和屠宰均重得到了一定控制。
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邀请了牧原、新希望、正大、德康、双汇、金锣等头部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参会。座谈会针对生猪产业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重要举措。产能调控方面,明确要严格落实相关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反内卷」 政策的加速落地有助于猪价回归合理的季节性波动,改善远期市场情绪。长期来看,若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至 3950 万头的目标能够实现,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猪价有望逐渐趋稳,助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展望后市,短期来看,目前处于季节性需求淡季,猪价承压。但政策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猪价上涨的信心,进而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中期来看,生猪产能仍处释放兑现阶段,虽然政策倡导降重、减母猪,但实际产能去化效果仍有待观察。生猪在夏季生长速度缓慢,出栏计划受限,实际供应量或不及预期,叠加四季度需求的季节性改善,预计猪价在供需博弈中宽幅震荡运行,价格重心或逐步上移。(作者单位:华联期货)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