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伊始,金融市场对资金面的关注度升温。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迎来超 2 万亿元逆回购到期,叠加买断式逆回购、MLF 到期及政府债券发行、同业存单到期等多重因素,市场资金缺口压力在月初已初步显现。
不过,从 9 月前两日表现来看,尽管央行操作呈现净回笼,但资金利率整体平稳,市场关注买断式逆回购投放落地情况,并对后续央行政策护航及财政支出发力抱有预期。多数分析认为,9 月资金面有望维持合理充裕,资金利率大概率延续 「低位低波」 运行态势。
资金缺口待解
9 月前两日,央行虽然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但由于逆回购到期量大于操作量,两日都呈现资金净回笼状态。
具体来看,9 月 1 日,央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 1827 亿元 7 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 1.40%。当日有 2884 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 1057 亿元。
9 月 2 日,央行开展了 2557 亿元 7 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 1.40% 不变。因当日有 4058 亿元 7 天期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 1501 亿元。
央行两天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 4384 亿元,累计逆回购到期 6942 亿元,累计净回笼资金 2558 亿元。
从全周及全月维度看,资金缺口压力进一步凸显。Wind 数据显示,9 月 1 日至 9 月 5 日当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 22731 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 2884 亿元、4058 亿元、3799 亿元、4161 亿元、7829 亿元,且 9 月 5 日还有 10000 亿元 3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
放眼整个 9 月,还将有 3000 亿元 6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和 3000 亿元 MLF(中期借贷便利) 到期;同时,政府债券发行在 9 月仍处于高峰期,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约 3.5 万亿元,为年内次高水平。多重因素叠加下,市场对资金面的紧张预期有所升温。
不过,短期资金面表现并未随压力加剧而大幅波动。9 月 1 日,资金利率整体下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隔夜下行 1.6 个基点,报 1.315%,7 天 Shibor 下行 7.2 个基点报 1.438%。DR007、DR001 加权平均利率分别收于 1.4454%、1.3122%。上交所 1 天国债逆回购利率 (GC001) 下降至 1.146%。
9 月 2 日,Shibor 主要期限利率涨跌不一,多数仍呈现下行趋势,显示市场流动性总体平稳。其中,隔夜 Shibor 报 1.314%,较前日下降 0.1 个基点;7 天 Shibor 报 1.431%,下降 0.7 个基点;14 天 Shibor 报 1.495%,上涨 1.1 个基点;3 个月 Shibor 则持平于 1.549%。
资金利率有望延续 「低位低波」 运行
尽管 9 月资金面面临多重到期与供给压力,但市场普遍预计,在央行政策呵护及财政支出发力的协同作用下,资金面将维持合理充裕,资金利率有望延续 「低位低波」 运行。
从政策层面看,当前经济复苏处于关键阶段,稳定的资金面是重要支撑。长江证券分析师赵增辉在研报中称,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提 「防范资金空转」 或意在加强对信贷有效扩张的引导;央行当前流动性投放仍呈现 「呵护」 态度,同时,季末月财政支出有望呈现发力状态,预计银行体系负债端不会反馈明显压力,9 月资金面整体预计仍延续相对宽松。
财政政策方面,9 月作为季末月份,财政支出力度有望显著加大。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全月来看,季节性扰动将增加。支撑因素在于,季末月份财政支出节奏通常加快,财政存款的下拨,能够对季末资金面形成一定支撑,季末最后几天或将集中体现。
具体到月度走势,机构观点认为 9 月上旬资金面均衡宽松的支撑较强。谭逸鸣提到,历史上的 9 月,资金利率多呈现震荡抬升趋势,上半月通常围绕中枢运行,进入中下旬后波动开始加大。全月来看,季节性扰动将增加:季末银行流动性需求增加,或约束融出意愿;临近节假日,企业和居民现金备付需求往往增加。
谭逸鸣认为,今年 9 月,上旬资金面均衡宽松仍有支撑,月初扰动主要在于公开市场到期规模较大,但参考 7-8 月情形,月初资金面自发式转松或占主导,叠加季末月份财政支出或逐渐开始发力,对流动性形成补充,资金利率有望延续 「低位低波」 运行。
赵增辉认为,需关注季末时点银行考核及 10 月初国庆及中秋节长假影响下,流动性不荒但也可能预防性收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9 月,资金面季节性扰动增加的同时,亦需要关注非季节性因素的叠加影响。资本市场的火热成为今年 9 月资金面需要关注的因素之一。
谭逸鸣表示,一方面,权益市场走强、市场风险偏好提振,或继续驱动资金在各类资产间再配置;另一方面,季末信贷投放冲量特征可能较往年更为突出,这在今年上半年跨季月份已有所体现,贴息政策的落地或也将强化这一特征。此外,政府债供给延续较快节奏、中长期流动性到期、存单到期等因素,也可能阶段性放大资金波动。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