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时报网
三大交易所最新发布。
9 月 5 日,证监会指导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就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 征求意见,这批 《指南》 涵盖 「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 三个环境议题,重点针对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核算流程与方法、披露要点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细化指导,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规范披露。
记者了解到,后续还将按照 「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的节奏推出更多实操指南。随着越来越多 《指南》 的正式发布,以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为授权性规定,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简称 《指引》) 为细化强制性和底线要求、《指南》 为参考性规范和典型实践推荐的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规则体系初步形成。
业内人士表示,这有助于引导上市公司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彰显优质公司投资价值。
三个环境议题指南发布
本次 《指南》 修订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的三个章节内容,体例结构基本一致,主要包括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核算流程与方法和披露要点等内容,并提供解释说明和参考示例,为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参考,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领域的实践能力。
具体来看,《指南》 修订详细举例解释相关议题的常见风险和机遇,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导致的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等风险,新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引入水循环利用系统降低废水排放成本等机遇。并提供披露数据的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如提示常见的污染物类型和披露示例,核算能源用量的具体方法和能耗计算公式、取水量和耗水量的计算公式等。同时,《指南》 细化 《指引》 要求,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总耗水量等具体信息披露要求。
据了解,《指南》 重点意在强化上市公司的风险和机遇意识,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同时不在 《指引》 基础上额外增加强制披露要求,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细化、更人性化的操作说明,让企业可持续披露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更加明确,减少了学习国内国际其他标准的成本,也能更好地引导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 ESG 披露信息并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
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质量提升
如果说 《指南》 是上市公司识别重要性议题、分析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的 「工具箱」 和 「教材参考」,那么 《指引》 就是 ESG 披露规则的 「考纲」。2024 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 《指引》,明确强制披露主体包括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 180、科创 50、深证 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最晚应在 2026 年 4 月 30 日前首次披露 2025 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指引》 对于具有财务重要性的议题,要求企业应当围绕 「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 四要素进行分析和披露,与国际准则在主要方面保持一致;对于具有影响重要性的议题,根据具体议题相关指标要求进行披露。议题设置方面,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三个方面设置了 21 个议题,除国际上普遍关注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外,还积极纳入污染物排放、乡村全面振兴、创新驱动、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等国内现阶段发展重点关切的议题。具体内容方面,要求企业披露范围一、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估算不确定性较高的中长期财务影响、执行难度较大或有较大争议的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不作强制披露要求,但鼓励其披露。2025 年 1 月 17 日,首批两个 《指南》,包括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
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上市公司可持续报告披露质量整体持续提升,合规性增强,实质性内容增多。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共 1869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报告,整体披露率达 34.72%,较前两年提升约 10 个百分点,另有 612 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同时,可持续相关治理进一步夯实,企业逐步从后端披露向前端治理和管理延伸。从披露可持续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看,67.27%的公司搭建了治理架构;63.93%的公司披露战略信息,44.01%的公司制定并披露了定量可持续相关目标,78.07%的公司开展重要性评估以确定重要议题,93.32%的公司披露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信息。
从披露内容来看,99.25%的公司在报告中披露了量化指标,其中 83.95%披露了 25 个以上的量化指标。对于国际上重点关注的气候信息,62.07%的公司披露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类型,65.90%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 2023 年度的 57.53%、2022 年度的 50.87%显著提升。披露范围 1、范围 2 和范围 3 排放量的公司占比分别为 59.81%、60.02%和 11.37%。24.87%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别有 17.05%、15.76%的公司披露了预计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
一位长期关注 ESG 研究领域的机构人士指出,《指引》 出台后,应对气候变化、反不正当竞争、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议题受上市公司的关注度大幅上升。
ESG 国际评级表现大幅跃升
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ESG 评级或 ESG 表现对企业信用的影响。2017 年以来,多个国际评级机构逐步开始在信用评级中整合 ESG 因素。随着 ESG 理念在国内的普及,相关政策及监管制度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也开始将 ESG 因素纳入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ESG 因素与企业经营及风险水平的关联度也逐渐提升。
截至 2024 年底,沪深两市 32%的公司 MSCI ESG 评级有所提升,其中全球领先评级 (AAA、AA 级) 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由五年前的 0 提升至 2024 年的 7.2%,可以看出,A 股上市公司 ESG 国际评级明显提升,获得领先评级的公司数量大幅提升。
上述机构人士指出,ESG 表现的提升有助于展现上市公司良好形象,吸引中长期资金,对企业做好可持续披露形成正向激励。
随着 ESG 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其正从诸多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业务发展。如贵州茅台评级提升 2 个等级至 BBB 级,为中国白酒行业上市公司 MSCI ESG 评分最高,其表示 《指引》 助力公司提高境外投资者关注度与认可度,是公司评级提升的 「金钥匙」。 阳光电源评级自 A 级提升至 AA 级,外资对公司的 ESG 基金持仓额也同步提升。宁德时代评级由 A 提升至国际领先的 AA 级,体现了国际资本市场对公司 ESG 管理成果的高度认可,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国际可持续投资基金。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