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9 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9 月 5 日中国科协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中国科技馆推出 「科创筑基·科普惠民」 创新成果展,呈现 30 多个科研团队的成果及共建科普实验室的科普成果,推出 「首台套」 创新展品,首批 9 件已开放。北交大副教授李振坤介绍,他所在的团队研发了磁控 4D 打印展教装置,未来该技术将扩展至更多领域。
每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旭
每经北京 9 月 5 日电 (记者周逸斐)今年 9 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9 月 5 日,中国科协举办科普月媒体开放日活动。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中国科技馆近日推出 「科创筑基·科普惠民」 创新成果展,集中呈现了来自 30 多个科研团队的智慧结晶以及中国科技馆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科普实验室的科普成果,以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方式,推出了一批源自最新科技成果并首次亮相的 「首台套」 创新展品。
其中,首批 9 件展品已在中国科技馆南大厅正式对外开放,包括可穿戴电子织物、月球生命罐、对构齿轮、磁控 4D 打印及软体机器人等,涵盖智能生活、生命生存、深空探索和机器人仿生四大板块。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在现场向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讲解,4D 打印是一项前沿颠覆性技术,它在 3D 打印的 「空间维度」 上,加入了智能材料的响应 「维度」,可以制作可变形的智能结构以及刚度可变的结构。
李振坤在现场进行讲解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为了让这一前沿技术触手可及,李振坤及其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磁控 4D 打印展教装置,把原本需要精密实验室环境的打印过程,变成了一场 「变形魔术」。观众能亲眼看到,打印出来的平面材料在磁场的控制下,慢慢站起来、变形成立体结构,从静态的 「零件」 变成动态的 「机器人」。
「这些可以抓取脆弱、易变形物品的软体灵巧手,是由智能材料通过 4D 打印制造的,我们可以根据抓取对象的特点优化设计出不同的灵巧手构型。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和分布,使软体机器人翩翩起舞,它们就像有了生命一样。随着技术发展,磁控 4D 打印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至具身智能、低空经济、可穿戴康复设备等领域,推动 『活』 的机器人融入人类生产生活。」 李振坤介绍。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周逸斐摄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