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 IP 在企业品牌中如何安放?最好的归宿,不是永远挂在招牌上,而是融入企业基因中,成为虽不可见却无处不在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基础。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 付克友
近日,一纸工商变更,让 「张亮麻辣烫没张亮了」 冲上热搜。
事实上,公司创始人张亮不过是从直接股东名单中退出,转为间接控制,其全资公司仍然掌控着张亮麻辣烫。
从台前到幕后,从直接持股到间接控制,看起来是 「淡出」,实际上在 「强化」。这种精心设计的股权架构,标志着创始人 IP(知识产权) 的战略转移,重新界定了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让企业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方面,这降低了个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等于在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构建防火墙;另一方面,它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职业经理人团队铺路,给未来的资本运作扫清障碍。可以想象,当企业规模扩大到全国 6000 多家门店,覆盖海外 18 个国家 30 个城市,创始人 IP 与企业品牌的适度分离,成为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事件,这看起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有意思的是,创始人 IP 与企业品牌的深度捆绑,在市场中司空见惯。
创始人 IP 即企业品牌,这种现象在老字号中比较常见。比如张小泉、王致和等。它遵循 「人格化信任」 的品牌逻辑,创始人以其个人声誉对产品品质进行担保,将个人信用延伸为品牌信用,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餐饮行业对这种品牌命名模式情有独钟。比如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走在成都街头,许多火锅店等餐饮店就冠以老板名字。这种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产品没有标准化,注重差异口味或风格。
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规模化、资本化和代际传承使这样的品牌机制逐渐失效。比如,个人声誉无法承载企业规模、个人风险直接冲击品牌、缺乏标准化流程等。企业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从 「个人担保」 转型 「系统担保」,重构用户信任。
耐人寻味的是,在市场化程度最充分、工业化程度最先进的新能源车行业,也面临 「张亮麻辣烫」 的困惑。
在三大 「新势力」 中,两大品牌的命名其实都和创始人 IP 有关。最明显的是小鹏汽车,老板何小鹏曾在节目中说:「好多朋友劝我给小鹏汽车改名,说只要一改名销量翻一倍。」 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好说,但创始人名字要与企业品牌珠联璧合,并不容易。
在这方面,理想汽车倒是占到了老板名字的 「便宜」。它的前身是 2015 年创立的 「车和家」,2019 年正式更名为理想汽车。这次更名,避免了过度依赖创始人李想的个人光环,又将品牌定位从 「移动的家」 这种具体意象,提升到 「理想」 这一更具想象力的高度,看起来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作之合。
在一定程度上,理想汽车也体现了以创始人进行命名的独特优势,即天然带有信任背书和情感连接。但风险在于,李想强烈的个人化风格也可能酿造舆情危机,影响到企业品牌。
对比来看,格力电器的品牌策略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作为大工业体系的标杆和国民制造的代表品牌,其想要借助企业家 IP 来加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产品品牌。2025 年 2 月,格力推出 「董明珠健康家」,被视为强化 「董明珠个人 IP」 之举。当时,董明珠曾放出豪言,要在全国开一万家 「董明珠健康家」。格力电器的官方服务号、公众号,也一度改名为 「董明珠健康家」,显示格力要打企业家 IP 这张牌的决心。
当然,问题也如影随形,董明珠个性太过鲜明,多次的争议言论虽然带来巨大流量,也让品牌受到波及。
创始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找到动态平衡点。企业品牌的发展,往往是从个人驱动到系统驱动的进化过程。初期借助创始人个人影响力快速崛起,后期则需要建立系统的品牌价值体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始人 IP 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往往需要重新界定。
张亮麻辣烫的股权变更,正是寻找这种平衡的结果。当然从名字上讲,创始人 IP 与企业品牌已天然结合在一起,不可能完全脱离,只能从股权结构上进行重构。
品牌是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创始人 IP 在企业品牌中如何安放?最好的归宿,不是永远挂在招牌上,而是融入企业基因中,成为虽不可见却无处不在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基础。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22973159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