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随着股市持续升温,权益基金发行市场正迎来一股暖流。
9 月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上不仅 「日光基」 再现,更有多达 10 只权益类基金选择提前结束募集,权益基金回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分析人士指出,自 2024 年市场显著反弹以来,投资者信心明显回暖,对权益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叠加基金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共同促成了当前基金发行的火热景象。
月内 10 只权益基金提前结募
9 月 10 日,汇安基金公告称,汇安成长领航混合原定募集时间为 9 月 1 日至 9 月 19 日,经与本基金托管人招商银行协商一致,决定将本基金募集结束时间提前至 9 月 10 日。
前一天的 9 月 9 日,南方基金公告,南方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 已于 9 月 3 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 9 月 12 日,为了更好地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本基金的募集截止日提前至 2025 年 9 月 9 日,提前结束本次发售。
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仅 9 月份以来,已经先后有 13 只基金公告提前结募,其中 10 只均为权益基金。
发行市场的火热下,除了有上述基金纷纷提前结募外,甚至部分基金出现了一日售罄的情况。其中,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招商均衡优选混合两只基金均因触及募集规模上限,在发售当天便迅速结募,「日光基」 再次频现市场。
「部分基金快速结募,是市场环境、投资者需求以及基金公司主动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晨星(中国) 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表示,自从 2024 年市场显著反弹以来,市场信心明显回暖。国内权益市场经过长期调整后,部分投资者对权益市场的信心逐渐恢复,投资热情有所提升,对权益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基金公司为了把握市场机遇,会更主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发行工作,主动布局热门赛道,加快产品发行节奏,以抢占市场份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基金的快速结募现象。
新发市场显现暖意
随着越来越多权益基金提前结募,9 月的权益基金新发市场显现暖意。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10 日,9 月以来新成立了 54 只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为 47 只,占到了总发行数量的近九成,权益类基金成发行主力。
从发行规模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自 9 月以来已经合计发行了约 352 亿元,其中,15 只本月新成立的混合型基金合计发行规模为 140.23 亿元,平均发行规模为 9.35 亿元,创下近两年混合型基金平均发行规模的月度新高。
比如,前述的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募集当天的认购规模便超过了 80 亿元,按照 56.67% 的末日比例确认后,最终的成立规模为 49.55 亿元,是年内成立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另外,广发创业板指数增强、富国国证机器人ETF、博道中证全指指数增强 A、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选、交银产业臻选等 11 只 9 月以来新成立的权益基金,成立规模也超过 10 亿元。
均衡配置兼顾安全和收益
具体到资产配置上,多位基金经理认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的科技成长风格较为极致,但立足长期配置,仍然建议投资者均衡配置,如通过 「核心+卫星」 或杠铃策略兼顾安全和收益。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曾豪认为,当前,市场突破 3800 点并创下多项十年纪录,这一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的积极成果,往后看,市场有望呈现 「结构性慢牛」 特征。
操作建议上,曾豪建议采用 「核心+卫星」 配置,大部分仓位配置低位的蓝筹比如周期和部分消费,小部分仓位布局高弹性赛道 (数字经济、专精特新),还要关注医药、消费电子板块。
「在乐观行情环境中,市场主线或会随着估值、情绪和流动性环境变化而产生变化,切换的时点和催化剂判断变得尤为关键。在当前流动性宽松情况下,仍然是围绕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AI 产业趋势的合力驱动,科技成长行情可能值得关注。同时,处于低位的大宗商品也可能明显受益于流动性的改善,供给侧受限的周期品可能存在投资机会,有色、化工、钢铁、建材等也可能会有机会。最后,跟内需相关度不高的新消费最近出现调整,此时也可能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曾豪表示。
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张景松表示,信心前置与流动性驱动的行情有望持续,权益资产在国内大类资产比较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行业选择上,机构投资者的杠铃策略预计持续,成长一侧景气成长有望重回视野,应结合产业生命周期位置,聚焦被低估的大盘成长资产以及未来 1—2 个季度业绩突出的新兴科技资产。
「7 月以来,市场在成长一侧的投资结构比较极致,但从基本面观察,大盘成长中有更为多元化的投资机遇,而且这两个逻辑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荣关系。」 张景松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原标题:市场回暖!提前结募、「日光基」 频现!)
(责任编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