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所有
  • 外汇
  • 24 小时
  • 期货
  • 基金
  • 贵金属
  • 股票
支付宝不认输

支付宝不认输

2025 年 9 月 19 日

收评:沪指窄幅震荡跌 0.3% 两市成交额缩量超 8000 亿

2025 年 9 月 19 日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拿下1万台订单:假的!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拿下 1 万台订单:假的!

2025 年 9 月 19 日

局部地区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沥青现货延续跌势

2025 年 9 月 19 日
广告
AI需求旺盛带来存储芯片「缺货潮」  美光暂停报价,国内厂商将全线涨价?

AI 需求旺盛带来存储芯片 「缺货潮」 美光暂停报价,国内厂商将全线涨价?

2025 年 9 月 19 日

「聪明资金」 逆势加仓,冲击首只深市百亿证券 ETF!证券 ETF(159841) 今日净申购近 5 亿份,规模突破 90 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 年 9 月 19 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9月19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9 月 19 日)

2025 年 9 月 19 日
Optimus制药厂照片惹质疑,马斯克回应:假的

Optimus 制药厂照片惹质疑,马斯克回应:假的

2025 年 9 月 19 日
回调超13%!银行股还能买吗?险资、公募明显增配

回调超 13%!银行股还能买吗?险资、公募明显增配

2025 年 9 月 19 日
亚马逊云科技全球上架Qwen3与DeepSeek-V3.1模型,更多细节披露

亚马逊云科技全球上架 Qwen3 与 DeepSeek-V3.1 模型,更多细节披露

2025 年 9 月 19 日
芯片散热大消息!华为新布局 碳化硅散热技术曝光

芯片散热大消息!华为新布局 碳化硅散热技术曝光

2025 年 9 月 19 日
美联储明晨大概率重启降息 年内将降息几次?

上海:优化调整本市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有关政策

2025 年 9 月 19 日

自然资源部: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 67%,城镇开发边界内 70% 以上是存量空间

2025 年 9 月 19 日
金桂财经
广告
2025 年 9 月 19 日 星期五
联系我们
合作建议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 登录& 注册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金桂财经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支付宝不认输

来自 金桂财经
2025 年 9 月 19 日
在 全球
0

【文章来源:techweb】

今年以来,不少商店的收银处,都出现了一个显眼的 「蓝色小圆环」。顾客轻轻一碰,就能完成点餐和支付,这款名为 「碰一下」 的支付方式,正以惊人速度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

9 月 11 日,在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宣布 「碰一下」 用户规模已突破 2 亿大关,刷新了互联网产品增速新纪录,在 「扫一下」 和 「碰一下」 场景中,八成用户首选 「碰一下」。

仅仅一年时间,原本不被看好的 「碰一下」,交出了超出预期的市场答卷。虽然,「碰一下」2 亿的用户规模,与微信支付国内近 10 亿的用户规模相比,仍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在支付宝这场剑走偏锋的奇袭之下,一场由支付方式变革引发的浪潮,正从支付领域延伸至整个服务生态,「碰一下」 能否颠覆 「扫一扫」,或许已不是重点。

进攻就是最佳的防守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战争,堪称中国互联网史上最精彩的商业对决之一。在微信支付还没有出现之前,支付宝背靠淘宝电商的优势,是国内比较主要的支付方式。

2013 年,微信与财付通合作推出了微信支付,但并没有掀起波澜,一直到 2014 年春晚,微信红包才 「一战成名」,也让原本稳坐支付江山的支付宝措手不及。

2013 年-2016 年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在支付入口、用户习惯、场景争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双方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场景与用户心智的争夺中,双方更是步步紧逼。在微信连续两年拿下春晚冠名权后,支付宝也不甘示弱,在 2016 年春晚发起了 「集五福」 活动,并在当年推出了 「圈子社交」 功能,试图在用户心智中抢占更多非支付场景的认知,撕开微信的社交壁垒。

可惜的是,尽管支付宝 「集五福」 活动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但支付宝的社交基因却没能因此培养起来,「圈子社交」 也在争议之中泯没。

这也让蚂蚁集团意识到,社交与高频并不是自己的优势,与其刻意复制友商的步伐,不如回归自己的主战场,聚焦于商业与金融体系,从纯支付工具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此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开始对线下战场发起猛攻,但两者始终难分伯仲。在餐饮市场,支付宝拿下肯德基,微信支付就啃下麦当劳;原本是微信优势地盘的小微商户,支付宝则通过免费提供扫码枪、POS 机等方式进行 「扫街」……

2016 年底,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在线下的份额已经超过支付宝。不过,尽管微信支付在近场支付场景中取得优势,但支付宝依托淘宝生态,依然在支付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缠斗数年后,两巨头对于 「支付大战」 的心态开始有所改变。「两分天下」 的市场格局已基本确定,两巨头也不再执着于 「贴身肉搏」,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巩固优势领域、优化用户体验上。

这些年来,支付市场的双寡头格局非常牢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加起来占国内支付市场约 90% 的市场份额。既然如此,为什么已经偃旗息鼓多年的 「支付大战」,会在今年重新打响?

首先,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正在无声地收缩。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微信支付市场份额达到 59.7%,支付宝则为 36.2%,而在 2023 年底,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仍为 48.6%。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所以在 2019 年停战,是看到市场格局将会在一段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与其投入巨资多攻下一到两个点的市场份额,不如维持现状。

但前提是,大家都能守住 40% 左右的份额,保证支付入口份额不崩溃。可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此消彼长。

微信的用户规模已从 2019 年约 11.5 亿,增长至 2025 年 9 月的 14.11 亿。今年一季度,支付宝的月活跃用户约为 10.4 亿,两者的差距已经达到 4 亿左右。

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微信支付在线下小额高频消费场景中占据优势,在缺乏可替代的高频社交 App 前,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将会越来越难被撼动。

其次,抖音、美团等新玩家也对支付市场虎视眈眈。近期,抖音支付接通了朴朴超市等外部平台;美团月付则凭借美团在多个生活场景的渗透,成为不少消费者便捷支付的选项。

尽管它们的加入未必能颠覆当下的支付市场格局,但对于支付宝来说,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守方式。

对微信支付的精准 「攻击」

2023 年 7 月,「碰一下」 作为蚂蚁集团的战略级项目,正式启动落地进程。据悉,「碰一下」 最早在 2023 年初由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内部提出,旨在寻找一种兼具便捷与可控性的新支付方式,打破支付宝市场份额下滑的僵局。

此后,支付宝倾注了巨大资源来铺开市场,据 36 氪报道,仅前 4 个月支付宝便投入过百亿推广补贴用于铺设终端,并计划在三年内投入约 300 亿元。

按照支付宝披露数据,「碰一下」 用户数从 1 亿到 2 亿,仅用了 4 个月。「碰一下」 有着必须拿下市场的决心,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砸钱」 并不是难事。但 「碰一下」 能够在短时间内突围而出,却并不仅仅是因为 「钞能力」,而是巧妙地绕开与微信支付的直接竞争,聚焦于支付方式的革新。

首先,转换战场,将竞争战场从手机屏幕内转移到了屏幕外。微信作为手机上使用频次最高的 APP 之一,消费者顺手支付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支付宝很难强攻用户心智。

但如果将战场转移到手机屏幕以外,在更多不方便掏出手机的场景,「碰一下」 将有更多用武之地,支付宝则有了新的胜算。

不仅如此,支付宝还进一步简化支付步骤,将传统购物支付从五个步骤 (解锁手机-打开 APP-点击付款码-对准扫码-确认支付) 精简为两个动作 (解锁-触碰),支付时间从平均 15 秒缩短至 3 秒。当消费者习惯了 「两步付款」,他还愿意掏出手机慢慢支付吗?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重做基建,万物皆可碰一下。其实,在 「碰一下」 之前,各大支付平台也曾尝试推动刷脸和刷掌支付,虽然同样便捷,却因触及了用户的心理安全红线而未能普及。

由此可见,支付方式的变革,便捷是其一,但核心还是安全性。为此,支付宝颠覆了传统 NFC 支付的逻辑。

以 Apple Pay 为代表的传统 NFC 支付,是把手机模拟成 「卡」;让商家的设备来当 「读卡器」,但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支付安全的担忧,苹果手机甚至并不开放手机的读取。

而 「碰一下」 则反向定义,把手机当成 「读卡器」,商家设备才是 「卡」,这样就能绕开手机厂商的限制,同时创造更多新的 「读卡」 入口,做到万物皆可碰。

然而,随着 「碰一下」 走向更多场景,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一则,「碰一下」 的推进节奏略显急躁。前段时间,各城市小区电梯安装 「碰一下」 设备一事,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有用户担心不小心触碰会泄露隐私或触发支付,并质疑 「碰一下」 在铺开市场时,是不是太过追求速度、忽略了用户感受。

另外,也有网友担心,「碰一下」 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有多少仅仅是被补贴所吸引,一旦补贴退潮,最终又有多少用户能沉淀下来。

二则,商家教育与推广仍面临漫长过程。尽管目前商家可免费安装 「碰一下」 设备,但商家还要额外投入学习成本,并向不熟悉该功能的用户反复解释用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育周期,支付宝还要持续付出教育市场的成本。

「碰一下」,不止支付

由此可见,支付宝这场旨在 「换道超车」 的支付布局,虽看似开了个好头,但要进一步站稳脚跟,它仍需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资金,这样高成本的投入,真的值得吗?

这就要回归到这场 「支付大战」 背后的战略逻辑。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支付市场固然重要,但其聚焦的并不只是支付,而是背后的数字新大陆。

2023 年,蚂蚁集团提出 「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 和 「加速全球化」 三大战略。AI 和全球化不言而喻,而要理解 「双飞轮」,则要理解蚂蚁集团的业务逻辑:

简单来说,支付宝是一个超级 app,数字支付作为流量入口,是吸引用户的基础;数字互联则是基于支付入口做延展,围绕用户和商家的生态价值做增值业务。最后,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借呗、网商贷、基金代销等产品,满足商家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反过来也会推动支付与场景服务的进一步渗透。

可以看出,蚂蚁集团这几大业务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字支付作为入口,是蚂蚁集团整体业务流转的关键,一旦流量增长见顶,业务互联的节奏也将不可避免地慢下来。

这也是蚂蚁集团提出 「支付宝双飞轮」 的原因,通过 「优化用户体验」 与 「赋能商户经营」 双向发力,进一步夯实其作为数字生态构建者的地位。

在 2024 年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宣布,将联合华为、小米、OPPO 等十大智能硬件厂商成立 「碰一下应用生态联盟」,拓展至会员、点餐、取件、门禁等超 1000 个应用场景。与此同时,支付宝还推出了国内首个 「AI 付」,用户通过语音对话即可完成下单支付。

蚂蚁集团的设想,并不只是颠覆当下的支付方式,而是以支付为起点,推动自身从 「支付工具」 向 「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新入口」 升级,打开数字商业生态的新想象空间。

以 「AI 付」 为例,目前阿里在 AI 智能眼镜已有布局,尽管当前仍未完全普及,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总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随着智能座舱、智能眼镜以及 AI 智能体逐渐成熟,未来的生活场景也会随之发生转移,阿里率先为智能未来铺好路,关键时刻其势能就能喷薄而出。

如今,一场针对支付体验的革命已悄然启动,「碰一下」 只是这场变革的序章。无论是蚂蚁集团,还是其他支付平台,当下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未来数字生活的形态定调,谁能在这场长远的变革中占据主动,谁才能真正握住数字经济生态的 「钥匙」。(楷楷)

【文章来源:techweb】

今年以来,不少商店的收银处,都出现了一个显眼的 「蓝色小圆环」。顾客轻轻一碰,就能完成点餐和支付,这款名为 「碰一下」 的支付方式,正以惊人速度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

9 月 11 日,在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宣布 「碰一下」 用户规模已突破 2 亿大关,刷新了互联网产品增速新纪录,在 「扫一下」 和 「碰一下」 场景中,八成用户首选 「碰一下」。

仅仅一年时间,原本不被看好的 「碰一下」,交出了超出预期的市场答卷。虽然,「碰一下」2 亿的用户规模,与微信支付国内近 10 亿的用户规模相比,仍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在支付宝这场剑走偏锋的奇袭之下,一场由支付方式变革引发的浪潮,正从支付领域延伸至整个服务生态,「碰一下」 能否颠覆 「扫一扫」,或许已不是重点。

进攻就是最佳的防守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战争,堪称中国互联网史上最精彩的商业对决之一。在微信支付还没有出现之前,支付宝背靠淘宝电商的优势,是国内比较主要的支付方式。

2013 年,微信与财付通合作推出了微信支付,但并没有掀起波澜,一直到 2014 年春晚,微信红包才 「一战成名」,也让原本稳坐支付江山的支付宝措手不及。

2013 年-2016 年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在支付入口、用户习惯、场景争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双方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场景与用户心智的争夺中,双方更是步步紧逼。在微信连续两年拿下春晚冠名权后,支付宝也不甘示弱,在 2016 年春晚发起了 「集五福」 活动,并在当年推出了 「圈子社交」 功能,试图在用户心智中抢占更多非支付场景的认知,撕开微信的社交壁垒。

可惜的是,尽管支付宝 「集五福」 活动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但支付宝的社交基因却没能因此培养起来,「圈子社交」 也在争议之中泯没。

这也让蚂蚁集团意识到,社交与高频并不是自己的优势,与其刻意复制友商的步伐,不如回归自己的主战场,聚焦于商业与金融体系,从纯支付工具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此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开始对线下战场发起猛攻,但两者始终难分伯仲。在餐饮市场,支付宝拿下肯德基,微信支付就啃下麦当劳;原本是微信优势地盘的小微商户,支付宝则通过免费提供扫码枪、POS 机等方式进行 「扫街」……

2016 年底,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在线下的份额已经超过支付宝。不过,尽管微信支付在近场支付场景中取得优势,但支付宝依托淘宝生态,依然在支付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缠斗数年后,两巨头对于 「支付大战」 的心态开始有所改变。「两分天下」 的市场格局已基本确定,两巨头也不再执着于 「贴身肉搏」,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巩固优势领域、优化用户体验上。

这些年来,支付市场的双寡头格局非常牢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加起来占国内支付市场约 90% 的市场份额。既然如此,为什么已经偃旗息鼓多年的 「支付大战」,会在今年重新打响?

首先,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正在无声地收缩。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微信支付市场份额达到 59.7%,支付宝则为 36.2%,而在 2023 年底,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仍为 48.6%。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所以在 2019 年停战,是看到市场格局将会在一段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与其投入巨资多攻下一到两个点的市场份额,不如维持现状。

但前提是,大家都能守住 40% 左右的份额,保证支付入口份额不崩溃。可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此消彼长。

微信的用户规模已从 2019 年约 11.5 亿,增长至 2025 年 9 月的 14.11 亿。今年一季度,支付宝的月活跃用户约为 10.4 亿,两者的差距已经达到 4 亿左右。

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微信支付在线下小额高频消费场景中占据优势,在缺乏可替代的高频社交 App 前,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将会越来越难被撼动。

其次,抖音、美团等新玩家也对支付市场虎视眈眈。近期,抖音支付接通了朴朴超市等外部平台;美团月付则凭借美团在多个生活场景的渗透,成为不少消费者便捷支付的选项。

尽管它们的加入未必能颠覆当下的支付市场格局,但对于支付宝来说,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守方式。

对微信支付的精准 「攻击」

2023 年 7 月,「碰一下」 作为蚂蚁集团的战略级项目,正式启动落地进程。据悉,「碰一下」 最早在 2023 年初由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内部提出,旨在寻找一种兼具便捷与可控性的新支付方式,打破支付宝市场份额下滑的僵局。

此后,支付宝倾注了巨大资源来铺开市场,据 36 氪报道,仅前 4 个月支付宝便投入过百亿推广补贴用于铺设终端,并计划在三年内投入约 300 亿元。

按照支付宝披露数据,「碰一下」 用户数从 1 亿到 2 亿,仅用了 4 个月。「碰一下」 有着必须拿下市场的决心,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砸钱」 并不是难事。但 「碰一下」 能够在短时间内突围而出,却并不仅仅是因为 「钞能力」,而是巧妙地绕开与微信支付的直接竞争,聚焦于支付方式的革新。

首先,转换战场,将竞争战场从手机屏幕内转移到了屏幕外。微信作为手机上使用频次最高的 APP 之一,消费者顺手支付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支付宝很难强攻用户心智。

但如果将战场转移到手机屏幕以外,在更多不方便掏出手机的场景,「碰一下」 将有更多用武之地,支付宝则有了新的胜算。

不仅如此,支付宝还进一步简化支付步骤,将传统购物支付从五个步骤 (解锁手机-打开 APP-点击付款码-对准扫码-确认支付) 精简为两个动作 (解锁-触碰),支付时间从平均 15 秒缩短至 3 秒。当消费者习惯了 「两步付款」,他还愿意掏出手机慢慢支付吗?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重做基建,万物皆可碰一下。其实,在 「碰一下」 之前,各大支付平台也曾尝试推动刷脸和刷掌支付,虽然同样便捷,却因触及了用户的心理安全红线而未能普及。

由此可见,支付方式的变革,便捷是其一,但核心还是安全性。为此,支付宝颠覆了传统 NFC 支付的逻辑。

以 Apple Pay 为代表的传统 NFC 支付,是把手机模拟成 「卡」;让商家的设备来当 「读卡器」,但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支付安全的担忧,苹果手机甚至并不开放手机的读取。

而 「碰一下」 则反向定义,把手机当成 「读卡器」,商家设备才是 「卡」,这样就能绕开手机厂商的限制,同时创造更多新的 「读卡」 入口,做到万物皆可碰。

然而,随着 「碰一下」 走向更多场景,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一则,「碰一下」 的推进节奏略显急躁。前段时间,各城市小区电梯安装 「碰一下」 设备一事,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有用户担心不小心触碰会泄露隐私或触发支付,并质疑 「碰一下」 在铺开市场时,是不是太过追求速度、忽略了用户感受。

另外,也有网友担心,「碰一下」 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有多少仅仅是被补贴所吸引,一旦补贴退潮,最终又有多少用户能沉淀下来。

二则,商家教育与推广仍面临漫长过程。尽管目前商家可免费安装 「碰一下」 设备,但商家还要额外投入学习成本,并向不熟悉该功能的用户反复解释用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育周期,支付宝还要持续付出教育市场的成本。

「碰一下」,不止支付

由此可见,支付宝这场旨在 「换道超车」 的支付布局,虽看似开了个好头,但要进一步站稳脚跟,它仍需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资金,这样高成本的投入,真的值得吗?

这就要回归到这场 「支付大战」 背后的战略逻辑。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支付市场固然重要,但其聚焦的并不只是支付,而是背后的数字新大陆。

2023 年,蚂蚁集团提出 「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 和 「加速全球化」 三大战略。AI 和全球化不言而喻,而要理解 「双飞轮」,则要理解蚂蚁集团的业务逻辑:

简单来说,支付宝是一个超级 app,数字支付作为流量入口,是吸引用户的基础;数字互联则是基于支付入口做延展,围绕用户和商家的生态价值做增值业务。最后,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借呗、网商贷、基金代销等产品,满足商家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反过来也会推动支付与场景服务的进一步渗透。

可以看出,蚂蚁集团这几大业务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字支付作为入口,是蚂蚁集团整体业务流转的关键,一旦流量增长见顶,业务互联的节奏也将不可避免地慢下来。

这也是蚂蚁集团提出 「支付宝双飞轮」 的原因,通过 「优化用户体验」 与 「赋能商户经营」 双向发力,进一步夯实其作为数字生态构建者的地位。

在 2024 年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宣布,将联合华为、小米、OPPO 等十大智能硬件厂商成立 「碰一下应用生态联盟」,拓展至会员、点餐、取件、门禁等超 1000 个应用场景。与此同时,支付宝还推出了国内首个 「AI 付」,用户通过语音对话即可完成下单支付。

蚂蚁集团的设想,并不只是颠覆当下的支付方式,而是以支付为起点,推动自身从 「支付工具」 向 「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新入口」 升级,打开数字商业生态的新想象空间。

以 「AI 付」 为例,目前阿里在 AI 智能眼镜已有布局,尽管当前仍未完全普及,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总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随着智能座舱、智能眼镜以及 AI 智能体逐渐成熟,未来的生活场景也会随之发生转移,阿里率先为智能未来铺好路,关键时刻其势能就能喷薄而出。

如今,一场针对支付体验的革命已悄然启动,「碰一下」 只是这场变革的序章。无论是蚂蚁集团,还是其他支付平台,当下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未来数字生活的形态定调,谁能在这场长远的变革中占据主动,谁才能真正握住数字经济生态的 「钥匙」。(楷楷)

YOU MAY ALSO LIKE

美政府请求最高法院允许总统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

消息称苹果 A20、M6 和 R2 芯片均将采用台积电 2nm 制程工艺

【文章来源:techweb】

今年以来,不少商店的收银处,都出现了一个显眼的 「蓝色小圆环」。顾客轻轻一碰,就能完成点餐和支付,这款名为 「碰一下」 的支付方式,正以惊人速度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

9 月 11 日,在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宣布 「碰一下」 用户规模已突破 2 亿大关,刷新了互联网产品增速新纪录,在 「扫一下」 和 「碰一下」 场景中,八成用户首选 「碰一下」。

仅仅一年时间,原本不被看好的 「碰一下」,交出了超出预期的市场答卷。虽然,「碰一下」2 亿的用户规模,与微信支付国内近 10 亿的用户规模相比,仍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在支付宝这场剑走偏锋的奇袭之下,一场由支付方式变革引发的浪潮,正从支付领域延伸至整个服务生态,「碰一下」 能否颠覆 「扫一扫」,或许已不是重点。

进攻就是最佳的防守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战争,堪称中国互联网史上最精彩的商业对决之一。在微信支付还没有出现之前,支付宝背靠淘宝电商的优势,是国内比较主要的支付方式。

2013 年,微信与财付通合作推出了微信支付,但并没有掀起波澜,一直到 2014 年春晚,微信红包才 「一战成名」,也让原本稳坐支付江山的支付宝措手不及。

2013 年-2016 年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在支付入口、用户习惯、场景争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双方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场景与用户心智的争夺中,双方更是步步紧逼。在微信连续两年拿下春晚冠名权后,支付宝也不甘示弱,在 2016 年春晚发起了 「集五福」 活动,并在当年推出了 「圈子社交」 功能,试图在用户心智中抢占更多非支付场景的认知,撕开微信的社交壁垒。

可惜的是,尽管支付宝 「集五福」 活动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但支付宝的社交基因却没能因此培养起来,「圈子社交」 也在争议之中泯没。

这也让蚂蚁集团意识到,社交与高频并不是自己的优势,与其刻意复制友商的步伐,不如回归自己的主战场,聚焦于商业与金融体系,从纯支付工具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此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开始对线下战场发起猛攻,但两者始终难分伯仲。在餐饮市场,支付宝拿下肯德基,微信支付就啃下麦当劳;原本是微信优势地盘的小微商户,支付宝则通过免费提供扫码枪、POS 机等方式进行 「扫街」……

2016 年底,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在线下的份额已经超过支付宝。不过,尽管微信支付在近场支付场景中取得优势,但支付宝依托淘宝生态,依然在支付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缠斗数年后,两巨头对于 「支付大战」 的心态开始有所改变。「两分天下」 的市场格局已基本确定,两巨头也不再执着于 「贴身肉搏」,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巩固优势领域、优化用户体验上。

这些年来,支付市场的双寡头格局非常牢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加起来占国内支付市场约 90% 的市场份额。既然如此,为什么已经偃旗息鼓多年的 「支付大战」,会在今年重新打响?

首先,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正在无声地收缩。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微信支付市场份额达到 59.7%,支付宝则为 36.2%,而在 2023 年底,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仍为 48.6%。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所以在 2019 年停战,是看到市场格局将会在一段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与其投入巨资多攻下一到两个点的市场份额,不如维持现状。

但前提是,大家都能守住 40% 左右的份额,保证支付入口份额不崩溃。可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此消彼长。

微信的用户规模已从 2019 年约 11.5 亿,增长至 2025 年 9 月的 14.11 亿。今年一季度,支付宝的月活跃用户约为 10.4 亿,两者的差距已经达到 4 亿左右。

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微信支付在线下小额高频消费场景中占据优势,在缺乏可替代的高频社交 App 前,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将会越来越难被撼动。

其次,抖音、美团等新玩家也对支付市场虎视眈眈。近期,抖音支付接通了朴朴超市等外部平台;美团月付则凭借美团在多个生活场景的渗透,成为不少消费者便捷支付的选项。

尽管它们的加入未必能颠覆当下的支付市场格局,但对于支付宝来说,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守方式。

对微信支付的精准 「攻击」

2023 年 7 月,「碰一下」 作为蚂蚁集团的战略级项目,正式启动落地进程。据悉,「碰一下」 最早在 2023 年初由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内部提出,旨在寻找一种兼具便捷与可控性的新支付方式,打破支付宝市场份额下滑的僵局。

此后,支付宝倾注了巨大资源来铺开市场,据 36 氪报道,仅前 4 个月支付宝便投入过百亿推广补贴用于铺设终端,并计划在三年内投入约 300 亿元。

按照支付宝披露数据,「碰一下」 用户数从 1 亿到 2 亿,仅用了 4 个月。「碰一下」 有着必须拿下市场的决心,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砸钱」 并不是难事。但 「碰一下」 能够在短时间内突围而出,却并不仅仅是因为 「钞能力」,而是巧妙地绕开与微信支付的直接竞争,聚焦于支付方式的革新。

首先,转换战场,将竞争战场从手机屏幕内转移到了屏幕外。微信作为手机上使用频次最高的 APP 之一,消费者顺手支付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支付宝很难强攻用户心智。

但如果将战场转移到手机屏幕以外,在更多不方便掏出手机的场景,「碰一下」 将有更多用武之地,支付宝则有了新的胜算。

不仅如此,支付宝还进一步简化支付步骤,将传统购物支付从五个步骤 (解锁手机-打开 APP-点击付款码-对准扫码-确认支付) 精简为两个动作 (解锁-触碰),支付时间从平均 15 秒缩短至 3 秒。当消费者习惯了 「两步付款」,他还愿意掏出手机慢慢支付吗?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重做基建,万物皆可碰一下。其实,在 「碰一下」 之前,各大支付平台也曾尝试推动刷脸和刷掌支付,虽然同样便捷,却因触及了用户的心理安全红线而未能普及。

由此可见,支付方式的变革,便捷是其一,但核心还是安全性。为此,支付宝颠覆了传统 NFC 支付的逻辑。

以 Apple Pay 为代表的传统 NFC 支付,是把手机模拟成 「卡」;让商家的设备来当 「读卡器」,但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支付安全的担忧,苹果手机甚至并不开放手机的读取。

而 「碰一下」 则反向定义,把手机当成 「读卡器」,商家设备才是 「卡」,这样就能绕开手机厂商的限制,同时创造更多新的 「读卡」 入口,做到万物皆可碰。

然而,随着 「碰一下」 走向更多场景,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一则,「碰一下」 的推进节奏略显急躁。前段时间,各城市小区电梯安装 「碰一下」 设备一事,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有用户担心不小心触碰会泄露隐私或触发支付,并质疑 「碰一下」 在铺开市场时,是不是太过追求速度、忽略了用户感受。

另外,也有网友担心,「碰一下」 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有多少仅仅是被补贴所吸引,一旦补贴退潮,最终又有多少用户能沉淀下来。

二则,商家教育与推广仍面临漫长过程。尽管目前商家可免费安装 「碰一下」 设备,但商家还要额外投入学习成本,并向不熟悉该功能的用户反复解释用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育周期,支付宝还要持续付出教育市场的成本。

「碰一下」,不止支付

由此可见,支付宝这场旨在 「换道超车」 的支付布局,虽看似开了个好头,但要进一步站稳脚跟,它仍需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资金,这样高成本的投入,真的值得吗?

这就要回归到这场 「支付大战」 背后的战略逻辑。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支付市场固然重要,但其聚焦的并不只是支付,而是背后的数字新大陆。

2023 年,蚂蚁集团提出 「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 和 「加速全球化」 三大战略。AI 和全球化不言而喻,而要理解 「双飞轮」,则要理解蚂蚁集团的业务逻辑:

简单来说,支付宝是一个超级 app,数字支付作为流量入口,是吸引用户的基础;数字互联则是基于支付入口做延展,围绕用户和商家的生态价值做增值业务。最后,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借呗、网商贷、基金代销等产品,满足商家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反过来也会推动支付与场景服务的进一步渗透。

可以看出,蚂蚁集团这几大业务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字支付作为入口,是蚂蚁集团整体业务流转的关键,一旦流量增长见顶,业务互联的节奏也将不可避免地慢下来。

这也是蚂蚁集团提出 「支付宝双飞轮」 的原因,通过 「优化用户体验」 与 「赋能商户经营」 双向发力,进一步夯实其作为数字生态构建者的地位。

在 2024 年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宣布,将联合华为、小米、OPPO 等十大智能硬件厂商成立 「碰一下应用生态联盟」,拓展至会员、点餐、取件、门禁等超 1000 个应用场景。与此同时,支付宝还推出了国内首个 「AI 付」,用户通过语音对话即可完成下单支付。

蚂蚁集团的设想,并不只是颠覆当下的支付方式,而是以支付为起点,推动自身从 「支付工具」 向 「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新入口」 升级,打开数字商业生态的新想象空间。

以 「AI 付」 为例,目前阿里在 AI 智能眼镜已有布局,尽管当前仍未完全普及,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总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随着智能座舱、智能眼镜以及 AI 智能体逐渐成熟,未来的生活场景也会随之发生转移,阿里率先为智能未来铺好路,关键时刻其势能就能喷薄而出。

如今,一场针对支付体验的革命已悄然启动,「碰一下」 只是这场变革的序章。无论是蚂蚁集团,还是其他支付平台,当下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未来数字生活的形态定调,谁能在这场长远的变革中占据主动,谁才能真正握住数字经济生态的 「钥匙」。(楷楷)

【文章来源:techweb】

今年以来,不少商店的收银处,都出现了一个显眼的 「蓝色小圆环」。顾客轻轻一碰,就能完成点餐和支付,这款名为 「碰一下」 的支付方式,正以惊人速度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

9 月 11 日,在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宣布 「碰一下」 用户规模已突破 2 亿大关,刷新了互联网产品增速新纪录,在 「扫一下」 和 「碰一下」 场景中,八成用户首选 「碰一下」。

仅仅一年时间,原本不被看好的 「碰一下」,交出了超出预期的市场答卷。虽然,「碰一下」2 亿的用户规模,与微信支付国内近 10 亿的用户规模相比,仍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在支付宝这场剑走偏锋的奇袭之下,一场由支付方式变革引发的浪潮,正从支付领域延伸至整个服务生态,「碰一下」 能否颠覆 「扫一扫」,或许已不是重点。

进攻就是最佳的防守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战争,堪称中国互联网史上最精彩的商业对决之一。在微信支付还没有出现之前,支付宝背靠淘宝电商的优势,是国内比较主要的支付方式。

2013 年,微信与财付通合作推出了微信支付,但并没有掀起波澜,一直到 2014 年春晚,微信红包才 「一战成名」,也让原本稳坐支付江山的支付宝措手不及。

2013 年-2016 年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在支付入口、用户习惯、场景争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双方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场景与用户心智的争夺中,双方更是步步紧逼。在微信连续两年拿下春晚冠名权后,支付宝也不甘示弱,在 2016 年春晚发起了 「集五福」 活动,并在当年推出了 「圈子社交」 功能,试图在用户心智中抢占更多非支付场景的认知,撕开微信的社交壁垒。

可惜的是,尽管支付宝 「集五福」 活动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但支付宝的社交基因却没能因此培养起来,「圈子社交」 也在争议之中泯没。

这也让蚂蚁集团意识到,社交与高频并不是自己的优势,与其刻意复制友商的步伐,不如回归自己的主战场,聚焦于商业与金融体系,从纯支付工具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此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开始对线下战场发起猛攻,但两者始终难分伯仲。在餐饮市场,支付宝拿下肯德基,微信支付就啃下麦当劳;原本是微信优势地盘的小微商户,支付宝则通过免费提供扫码枪、POS 机等方式进行 「扫街」……

2016 年底,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在线下的份额已经超过支付宝。不过,尽管微信支付在近场支付场景中取得优势,但支付宝依托淘宝生态,依然在支付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缠斗数年后,两巨头对于 「支付大战」 的心态开始有所改变。「两分天下」 的市场格局已基本确定,两巨头也不再执着于 「贴身肉搏」,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巩固优势领域、优化用户体验上。

这些年来,支付市场的双寡头格局非常牢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加起来占国内支付市场约 90% 的市场份额。既然如此,为什么已经偃旗息鼓多年的 「支付大战」,会在今年重新打响?

首先,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正在无声地收缩。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微信支付市场份额达到 59.7%,支付宝则为 36.2%,而在 2023 年底,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仍为 48.6%。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所以在 2019 年停战,是看到市场格局将会在一段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与其投入巨资多攻下一到两个点的市场份额,不如维持现状。

但前提是,大家都能守住 40% 左右的份额,保证支付入口份额不崩溃。可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此消彼长。

微信的用户规模已从 2019 年约 11.5 亿,增长至 2025 年 9 月的 14.11 亿。今年一季度,支付宝的月活跃用户约为 10.4 亿,两者的差距已经达到 4 亿左右。

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微信支付在线下小额高频消费场景中占据优势,在缺乏可替代的高频社交 App 前,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将会越来越难被撼动。

其次,抖音、美团等新玩家也对支付市场虎视眈眈。近期,抖音支付接通了朴朴超市等外部平台;美团月付则凭借美团在多个生活场景的渗透,成为不少消费者便捷支付的选项。

尽管它们的加入未必能颠覆当下的支付市场格局,但对于支付宝来说,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守方式。

对微信支付的精准 「攻击」

2023 年 7 月,「碰一下」 作为蚂蚁集团的战略级项目,正式启动落地进程。据悉,「碰一下」 最早在 2023 年初由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内部提出,旨在寻找一种兼具便捷与可控性的新支付方式,打破支付宝市场份额下滑的僵局。

此后,支付宝倾注了巨大资源来铺开市场,据 36 氪报道,仅前 4 个月支付宝便投入过百亿推广补贴用于铺设终端,并计划在三年内投入约 300 亿元。

按照支付宝披露数据,「碰一下」 用户数从 1 亿到 2 亿,仅用了 4 个月。「碰一下」 有着必须拿下市场的决心,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砸钱」 并不是难事。但 「碰一下」 能够在短时间内突围而出,却并不仅仅是因为 「钞能力」,而是巧妙地绕开与微信支付的直接竞争,聚焦于支付方式的革新。

首先,转换战场,将竞争战场从手机屏幕内转移到了屏幕外。微信作为手机上使用频次最高的 APP 之一,消费者顺手支付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支付宝很难强攻用户心智。

但如果将战场转移到手机屏幕以外,在更多不方便掏出手机的场景,「碰一下」 将有更多用武之地,支付宝则有了新的胜算。

不仅如此,支付宝还进一步简化支付步骤,将传统购物支付从五个步骤 (解锁手机-打开 APP-点击付款码-对准扫码-确认支付) 精简为两个动作 (解锁-触碰),支付时间从平均 15 秒缩短至 3 秒。当消费者习惯了 「两步付款」,他还愿意掏出手机慢慢支付吗?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重做基建,万物皆可碰一下。其实,在 「碰一下」 之前,各大支付平台也曾尝试推动刷脸和刷掌支付,虽然同样便捷,却因触及了用户的心理安全红线而未能普及。

由此可见,支付方式的变革,便捷是其一,但核心还是安全性。为此,支付宝颠覆了传统 NFC 支付的逻辑。

以 Apple Pay 为代表的传统 NFC 支付,是把手机模拟成 「卡」;让商家的设备来当 「读卡器」,但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支付安全的担忧,苹果手机甚至并不开放手机的读取。

而 「碰一下」 则反向定义,把手机当成 「读卡器」,商家设备才是 「卡」,这样就能绕开手机厂商的限制,同时创造更多新的 「读卡」 入口,做到万物皆可碰。

然而,随着 「碰一下」 走向更多场景,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一则,「碰一下」 的推进节奏略显急躁。前段时间,各城市小区电梯安装 「碰一下」 设备一事,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有用户担心不小心触碰会泄露隐私或触发支付,并质疑 「碰一下」 在铺开市场时,是不是太过追求速度、忽略了用户感受。

另外,也有网友担心,「碰一下」 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有多少仅仅是被补贴所吸引,一旦补贴退潮,最终又有多少用户能沉淀下来。

二则,商家教育与推广仍面临漫长过程。尽管目前商家可免费安装 「碰一下」 设备,但商家还要额外投入学习成本,并向不熟悉该功能的用户反复解释用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育周期,支付宝还要持续付出教育市场的成本。

「碰一下」,不止支付

由此可见,支付宝这场旨在 「换道超车」 的支付布局,虽看似开了个好头,但要进一步站稳脚跟,它仍需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资金,这样高成本的投入,真的值得吗?

这就要回归到这场 「支付大战」 背后的战略逻辑。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支付市场固然重要,但其聚焦的并不只是支付,而是背后的数字新大陆。

2023 年,蚂蚁集团提出 「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 和 「加速全球化」 三大战略。AI 和全球化不言而喻,而要理解 「双飞轮」,则要理解蚂蚁集团的业务逻辑:

简单来说,支付宝是一个超级 app,数字支付作为流量入口,是吸引用户的基础;数字互联则是基于支付入口做延展,围绕用户和商家的生态价值做增值业务。最后,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借呗、网商贷、基金代销等产品,满足商家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反过来也会推动支付与场景服务的进一步渗透。

可以看出,蚂蚁集团这几大业务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字支付作为入口,是蚂蚁集团整体业务流转的关键,一旦流量增长见顶,业务互联的节奏也将不可避免地慢下来。

这也是蚂蚁集团提出 「支付宝双飞轮」 的原因,通过 「优化用户体验」 与 「赋能商户经营」 双向发力,进一步夯实其作为数字生态构建者的地位。

在 2024 年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宣布,将联合华为、小米、OPPO 等十大智能硬件厂商成立 「碰一下应用生态联盟」,拓展至会员、点餐、取件、门禁等超 1000 个应用场景。与此同时,支付宝还推出了国内首个 「AI 付」,用户通过语音对话即可完成下单支付。

蚂蚁集团的设想,并不只是颠覆当下的支付方式,而是以支付为起点,推动自身从 「支付工具」 向 「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新入口」 升级,打开数字商业生态的新想象空间。

以 「AI 付」 为例,目前阿里在 AI 智能眼镜已有布局,尽管当前仍未完全普及,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总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随着智能座舱、智能眼镜以及 AI 智能体逐渐成熟,未来的生活场景也会随之发生转移,阿里率先为智能未来铺好路,关键时刻其势能就能喷薄而出。

如今,一场针对支付体验的革命已悄然启动,「碰一下」 只是这场变革的序章。无论是蚂蚁集团,还是其他支付平台,当下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未来数字生活的形态定调,谁能在这场长远的变革中占据主动,谁才能真正握住数字经济生态的 「钥匙」。(楷楷)

Search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一周热门

收评:沪指窄幅震荡跌 0.3% 两市成交额缩量超 8000 亿

2025 年 9 月 19 日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拿下1万台订单:假的!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拿下 1 万台订单:假的!

2025 年 9 月 19 日

局部地区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沥青现货延续跌势

2025 年 9 月 19 日
AI需求旺盛带来存储芯片「缺货潮」  美光暂停报价,国内厂商将全线涨价?

AI 需求旺盛带来存储芯片 「缺货潮」 美光暂停报价,国内厂商将全线涨价?

2025 年 9 月 19 日

「聪明资金」 逆势加仓,冲击首只深市百亿证券 ETF!证券 ETF(159841) 今日净申购近 5 亿份,规模突破 90 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 年 9 月 19 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9月19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9 月 19 日)

2025 年 9 月 19 日
Optimus制药厂照片惹质疑,马斯克回应:假的

Optimus 制药厂照片惹质疑,马斯克回应:假的

2025 年 9 月 19 日
回调超13%!银行股还能买吗?险资、公募明显增配

回调超 13%!银行股还能买吗?险资、公募明显增配

2025 年 9 月 19 日
亚马逊云科技全球上架Qwen3与DeepSeek-V3.1模型,更多细节披露

亚马逊云科技全球上架 Qwen3 与 DeepSeek-V3.1 模型,更多细节披露

2025 年 9 月 19 日
芯片散热大消息!华为新布局 碳化硅散热技术曝光

芯片散热大消息!华为新布局 碳化硅散热技术曝光

2025 年 9 月 19 日
金桂财经

2025 年 9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8 月    

近期动态

  • 收评:沪指窄幅震荡跌 0.3% 两市成交额缩量超 8000 亿
  •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拿下 1 万台订单:假的!
  • 局部地区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沥青现货延续跌势
  • AI 需求旺盛带来存储芯片 「缺货潮」 美光暂停报价,国内厂商将全线涨价?
  • 「聪明资金」 逆势加仓,冲击首只深市百亿证券 ETF!证券 ETF(159841) 今日净申购近 5 亿份,规模突破 90 亿元创历史新高
  •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9 月 19 日)
广告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登录& 注册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登录
  • 注册
忘记密码?
Lost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 will receive a link to create a new password via email.
body::-webkit-scrollbar { width: 7px; } body::-webkit-scrollbar-track {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 #f0f0f0; } body::-webkit-scrollbar-thumb { border-radius: 50px; background: #dfdb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