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9 日至 21 日,第十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清华基础医学院教授贾怡昌发表演讲,指出国内创新药多集中在转化阶段,原始突破少,缺乏闭环。MNC 来中国扫货创新药,证明投入初现成效,但国家需从政策等方面构建国内创新药发展闭环,合理定价保障创新回报。
每经记者|甄素静 每经编辑|张益铭
9 月 19 日至 21 日,第十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上,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副院长贾怡昌以 《创新药物出海的利与弊》 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副院长贾怡昌 主办方供图
贾怡昌认为,药物研发成本极高,单次测试费用可能达上千万元,这远非实验室能独立承担,若缺乏投资人支持,项目难以推进。
他还表示,过去国内创新药领域有较多出海、BD(商务拓展) 动作,但基础研究占比高,当前国内创新多集中在 1 到 10、10 到 100 的转化阶段,0 到 1 的原始突破较少。「缺乏闭环、不得不出海」 正是当前创新药出海的核心问题。最近 MNC(跨国药企) 来中国扫货创新药,证明过去国家在创新药的投入初现成效,虽然这一现象对中国创新药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国家需从政府、政策、战略层面思考应对之策,构建国内创新药发展的闭环。
贾怡昌强调,药品获批后需合理定价,既要让患者可及,也需国家出台政策保障创新回报。
封面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