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段炼 潘海福
近期,A 股股指稳步走高。而在 9 月 28 日至 29 日,科力尔 (002892.SZ)、联合精密 (001268.SZ) 与森霸传感 (300701.SZ) 等上市公司相继披露了实控人减持计划。
从程序上看,这几份减持计划似乎都无可指摘,看起来合法合规。然而,减持的时机非常敏感。一方面,当前市场估值正处于近年来高位,上证指数超过 3800 点,市场信心正在恢复;另一方面,上述几家公司的股价也都位于相对高点。
在这样的时刻,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选择出售自己手中的股份,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投资者未免心生疑虑:当前的公司估值是否已经触及甚至超出大股东的心理预期?这种疑虑一旦在市场中弥漫开来,对投资者信心的侵蚀作用,远比股价的短期波动更为深远。
翻开过往案例,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在股价高位宣布减持,随后公司股价 「变脸」 的比比皆是。比如,5 月 17 日,中兰环保 (300854.SZ) 公告了实际控制人拟减持不超过 3% 公司股份,在下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就下跌了 9.66%。森霸传感股价在 9 月 30 日也有所下跌。
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价值理解最为深刻,对公司的未来战略最有发言权,可谓 「最懂公司的人」。同时,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深度绑定,也理应是 「最维护公司的人」。他们的言行,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是公司价值最直接、最有力的背书。
然而在现实中,有时会看到角色的错位。一些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似乎更热衷于成为一个精明的 「交易者」,而非一个坚定的 「守护者」。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常常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 「用脚投票」,会对中小投资者信心造成沉重打击。
一个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规则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遵守的底线,但真正驱动市场健康运转、激发长期活力的燃料,是 「信心」。
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合规只是第一步。在此之上,市场更期待一份源自内心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担当,体现在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坚定信心,体现在与中小股东共享成长红利的胸怀格局,更体现在关键时刻 「在场」 的姿态——不是成为那个 「最先离场的人」,而是成为稳定军心的压舱石。
这关乎一家公司的声誉和市值,也关乎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与繁荣。
(声明:文章内容 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经评论员|王佳飞
编辑|段炼 潘海福
校对|廖丹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