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今年前三季度的港股 IPO 可以用 「火爆」 来形容,赴港上市的企业名单长的写不下。
仅 9 月 29 日及 30 日两天,就有长春高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晶合集成、极米科技、聚芯微电子等 29 家公司递表港交所,其中有不少是 A+H 双重上市。
港交所网站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2025 年受理的新申请高达 286 家,是去年的两倍有余。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共迎来 66 只新股 IPO 上市,新股首发募集资金累计约 1829 亿港元 (含超额配售),折合 1673.7 亿元人民币,募资额同样已超 2024 年全年的两倍。
对于一级市场来说,港股变成了 「香饽饽」。
有双币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对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港股是手上的国内项目 IPO 的首选目的地,最近已经把适合的项目都盘了一遍,催着项目尽快推进。华中地区的某国资机构则告诉 《科创板日报》 记者,近期一直在尝试拿下港股 IPO 项目的基石份额。他们都提到,「港股行情已经起来了,要把握住这轮窗口期。」
「A+H」 与硬科技
今年港股 IPO 行情的热离不开 「A+H」。
位居募资额榜首的是宁德时代,募了约 410 亿港元;在 9 月底上市的紫金黄金国际,以 249.84 亿港元排在第二。
此外,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的募资额都在百亿港元以上,前五大 IPO 合计募资近千亿港元,占到今年港股 IPO 募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这些超大项目几乎都与 「A+H」 有关。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团队在最新季度回顾指出:前三季度,6 宗 「超大盘」 交易中有 5 宗是 A+H。
「A+H」 的热度还在升温中。2800 亿市值的赛力斯在 9 月 25 日披露了 《关于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 (H 股) 获中国证监会备案的公告》,距离 「A+H」 上市更进一步。卡在 9 月底递表的百利天恒也是市值超千亿的药企龙头。
A 股龙头们扎堆赴港,催生出 「超大型项目」 的特殊行情。据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此前在 2025 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上透露,今年前 8 个月,港交所新股融资总额达 1345 亿港元,同比增长接近 6 倍,其中 A+H 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募资额的七成。
当下 「A+H」 的热度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但政策鼓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此前,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之后,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对有意赴港上市的 A 股公司,只要满足两个核心条件,即市值至少达到 100 亿港元,并且在递交上市申请前的两个完整财政年度内,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了与 A 股上市相关的法律及法规,便可按照合资格 A 股公司的快速审批流程进行审批。
一位上市公司证券事业部负责人告诉 《科创板日报》 记者,在新规之后,符合资格的 A 股公司的快速审批流程上市能够大幅缩减审批时间,如果 A 股上市公司的申请完全合规,证监会和联交所各自只需要发出一轮监管意见即可通过。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很有吸引力。
同样获得优待的是硬科技企业。
今年 5 月,港交所推出的 「科企专线」,为 18C 特专科技公司及 18A 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这被市场认为是港股向科技领域深度倾斜的举措。
禾赛科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登陆港交所。8 月 31 日,港交所披露禾赛科技通过上市聆讯,其以保密形式递交上市申请与通过聆讯的消息同步对外公告,实现 「一日通关」 的闪电进程。
9 月 16 日,禾赛科技 (HSAI.US; 02525.HK) 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 212.8 港元/股,当日收盘报 234 港元/股,首日涨幅 9.96%,市值近 360 亿港元。
18A 的生物科技公司们也迎来了春天,近几个月上市的创新药企都感受到了市场的热情,维立志博、银诺医药均获超 3000 倍认购,出现上市首日股价翻一倍的表现,扭转了此前创新药企到港股 「上市即破发」 的窘境。
「感觉回到了市场最热的时候,手上的项目都想抓住这次发行窗口期。」 一位长期关注创新药的投资人告诉 《科创板日报》 记者,「大家都跟合适的被投企业组织过港股 IPO 相关的咨询。」
基石轮、香港办公室,「热起来了」
机构态度的变化也体现在人员招聘需求上。「现在我们只有两条线是有大量招聘需求的,一是香港团队,二是 AI 方向的投资人。」 一位双币基金的招聘负责人告诉 《科创板日报》 记者,「这两类人才市场上抢的很厉害,合适的候选人同时拿到好几家的机会是很常见的情况。」
可以观察到,确实有不少机构在加码香港区域。
今年,「并购女王」 刘晓丹旗下的晨壹基金在港设立办公室并启动美元基金募集;硬科技早期机构中科创星同样计划落子香港,完善其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网络。
且有市场消息称,近期多家国际巨头如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渣打、花旗和星展银行,都在增派高层管理人员进驻香港,以应对金融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港股券商也为高级投行家设新职级、职员加薪 15%-30%。
给港股的热度 「添柴加火」 还有一群人,那就是 IPO 的基石投资者们。
这在前两年,基石轮可以说是 「赔钱」 的代名词,不止一家大型 PE 机构投资人向 《科创板日报》 记者吐过苦水,接手的基石份额亏得厉害,影响了整支基金的回报情况。
在今年年初,找基石投资者都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但随着港股市场的回温,基石轮次从无人问津逐渐变为门庭若市。
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港股 IPO 市场基石投资者参与度明显增长,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获 5.35 名基石投资者 「护航」,去年同期只有 1.37 名,部分项目基石额度甚至获得了资金超额三倍认购。
「募资王」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时,吸引了中石化、高瓴资本、科威特投资局、高毅资产、瑞银、橡树资本、中国太保、泰康保险、博裕资本、景林资产等多达 23 家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合计 203.71 亿港元,占募资总额的 66%。
头部机构们也重新回到了基石的阵容里。其中,高瓴资本连续成为蜜雪集团、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奇瑞汽车等项目的基石投资人;红杉中国也出现在蜜雪集团、海天味业等公司的基石名单里;还有高毅资产、CPE 源峰、博裕资本等都是今年港股基石的常客。
地方国资的加入同样值得关注。
《科创板日报》 记者曾与华中地区某国资投资人交流中获悉,在今年年初他们对于港股 IPO 还抱以谨慎态度,但近期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寻求港股 IPO 的基石份额。
活跃的地方国资成了这轮港股 IPO 基石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超过 15 家地方国资平台成为港股 IPO 基石投资者,主要来自江苏、广东、安徽、江西等 6 个省份。
最近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 IPO——奇瑞汽车,基石投资者里就出现了黄山建投的身影。此前的周六福、海天味业也分别引入深圳市罗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佛山发展有限控股等本地国资平台为基石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国资在基石轮的角色更为复杂,并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者,如黄山建投就曾提到,参与奇瑞的港股 IPO,是推动国资转型,实现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一次具体实践。根据规划,黄山市将与奇瑞汽车围绕产业链带动、科技研发、文旅融合等开展多领域合作。奇瑞将积极支持黄山市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关联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项目落地。
地方国资的角色转变,叠加头部机构重新活跃于基石投资阵营,港股的热度已经催生出市场的变化。按照普华永道的分析,2025 全年香港有望录得 90–100 宗 IPO,募资有望突破 2000 亿港元。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