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8 日晚间,*ST 高鸿公告称,9 月 30 日收到深交所 《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因 9 月 1 日至 26 日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 1 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此前,公司长期财务造假,2015 至 2023 年虚增营收 198.76 亿元,还涉嫌欺诈发行。公司去年亏损 22.90 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扩大。
每经记者|彭斐 每经编辑|董兴生
10 月 8 日晚间,*ST 高鸿 (即高鸿股份,000851.SZ,股价 0.38 元,市值 4.40 亿元) 公告称,公司于 9 月 30 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 《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告知书直指*ST 高鸿已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在 2025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26 日期间,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均低于 1 元。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注意到,*ST 高鸿已连续 11 次发布退市风险提示公告。风暴的背后,是双重退市危机的叠加:一方面,是其股价已触及 「1 元面值退市」 的红线;另一方面,是其涉嫌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近 200 亿元造假案压垮*ST 高鸿?
*ST 高鸿的崩盘,是一场持续近十年的骗局被揭穿后的必然结果。
根据深交所的告知书,2025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26 日,*ST 高鸿的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均低于 1 元。
事实上,截至 9 月 19 日,*ST 高鸿股价已连续十五个交易日低于 1 元,公司也因此连续七次发布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至 9 月 30 日收盘,其股价已跌至 0.38 元/股,总市值仅剩 4.40 亿元,与 2015 年时的高光时刻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切源于一场时间跨度长、涉案金额巨大的财务造假案。
2025 年 8 月 8 日,中国证监会的一纸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揭开了*ST 高鸿的造假案。经查明,2015 年到 2023 年,*ST 高鸿长期通过子公司组织和参与无商业实质的 「空转」「走单」 业务,主要是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虚假贸易。
在这种模式下,*ST 高鸿业务的资金、合同、物流单据流转形成闭环,却没有实际的货物流转,交易完全不具备商业实质。通过这种手法,公司在 2015 年至 2023 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高达 198.76 亿元,累计虚增利润总额 7622.59 万元。
其中,仅 2019 年,*ST 高鸿虚增的营业收入就占当期披露总额的 49.38%,虚增的利润总额更是占当期利润总额的 64.88%。
这场骗局的背后,关键人物指向了南京庆亚贸易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江庆,以及*ST 高鸿时任董事曹秉蛟,二人为夫妻关系。
江庆负责联系撮合虚假贸易的供应商和客户,而曹秉蛟则利用职务之便管理业务、审批资金。
除了财务造假,*ST 高鸿还触及了 「欺诈发行」 这一 「红线」。公司在 2020 年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时,相关文件引用了 2018 年至 2020 年的虚假收入和利润数据。2021 年 4 月,这次非公开发行获得证监会批准,*ST 高鸿成功募集资金总额 12.50 亿元。这一行为被认定为欺诈发行,也触发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公司去年亏损高达 22.90 亿元
造假的泡沫被戳破后,*ST 高鸿的真实业绩早已千疮百孔。公司 2024 年归母净亏损高达 22.9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在关停 IT 销售业务后,营收同比下降 48.32%,归母净利润亏损则扩大至 1.4 亿元。
一系列的风险警示也接踵而至:2024 年 5 月,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存疑被实施 「ST」,2024 年 8 月因银行账户冻结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随后 2024 年财报又被出具 「无法表示意见」 的审计报告,最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
面对深交所下发的 「逐客令」,*ST 高鸿在 A 股市场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而一个短暂的申辩窗口,成为其理论上的最后生机。
9 月 30 日,*ST 高鸿收到了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 《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不过,依据相关规定,*ST 高鸿拥有申请听证或提出书面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具体而言,*ST 高鸿应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的五个交易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深交所提出听证申请,并说明具体事项和理由;如果选择提交书面陈述和申辩,则时限为十个交易日内,「逾期视为放弃听证、陈述和申辩权利」。
根据相关规定,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而终止上市的股票,将不会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这意味着投资者将没有一个缓冲期来卖出股票。
一旦深交所最终决定终止其上市,*ST 高鸿的股票将按照规定,转入全国股转公司 (即 「新三板」) 代为管理的退市板块进行挂牌转让。关于转板的具体事宜,公司表示将另行公告。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202238471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