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 「十五五」 末或 「十六五」 时期迎来成熟期。最新发布的 《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中提出——到 2027 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 100 发运载火箭、150 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每经记者|淡忠奎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893825
总有人说,身为传统工业大省的山东,错过了互联网,错过了新经济,错过了很多新兴产业的最佳介入期。眼下,即将迈过经济 「10 万亿」 台阶的山东,终于赶上了风口。
10 月 11 日,引力一号 (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将 3 颗卫星送入苍穹。当天,山东省委书记林武专程前往,观看火箭发射过程,了解发射指控和保障情况。
这是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第 2 次远征,也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 20 次海上发射。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几乎见证着 「非传统航天大省」 山东,跻身全国商业航天版图的全过程。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 「十五五」 末或 「十六五」 时期迎来成熟期。
最新发布的 《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 《若干措施》) 中提出——到 2027 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 100 发运载火箭、150 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山东蓄力一击,将如何改写商业航天区域版图? 省内三大万亿城市又将如何为山东 「扛旗」?
抢占赛道
所谓商业航天,即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看似 「遥远」,但距离我们的生活 「很近」,从电视卫星信号、天气预报到导航地图等,都依赖于此。
这一赛道的上游是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中游是商业发射、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及终端和卫星运营等,下游则包括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互联网等应用场景。
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已经浮现。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至 2024 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 1 万亿元增长至 2.3 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 22.9%。预计 202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2.8 万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 3 年,20 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 40 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落地、生态建设、场景开拓等,都不想错过这场深空经济的较量。
图片来源:东方空间官微
不仅是北京、上海、四川、陕西、湖北等传统航天大省密集加码,像山东、河南等 「非传统航天大省」 也依据自身禀赋,另辟蹊径,跑步入场。
中泰证券研报分析,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国际电信联盟 (ITU) 实行 「先到先得」 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中国正在积极布局多个超大规模低轨星座,包括 「星网」「千帆」 等。
「截至 2025 年 4 月,星网计划仅发射 28 颗、千帆星座仅发射 90 颗,均不足规划目标的 1%,发射进度显著滞后。短期看卫星组网需求明确且庞大,火箭发射频次不足成核心瓶颈。」 前述研报指出。
尤其是频轨资源争夺加剧,火箭发射需求与日俱增,早前四大传统发射场商业发射频次和成本尚不稳定,海上发射这一经济、便捷、灵活发射赛道逐步进入视野——
2019 年 6 月,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随即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这也被视作 「正式拉开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序幕」。
这也是向海问天的开始。山东海岸线绵长,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轨道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也成为山东在全国商业航天版图中最醒目的标签。
发射引领
曾几何时,谈及航天发射中心,就只有酒泉、太原、西昌以及后来的文昌,而烟台在过去六年时间里强势崛起,已然成为与之并列的一极。
作为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 20 次,累计发射卫星 130 颗,已具备 「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 的发射能力。
这背后,烟台国资组建的东方航天港集团,以海上发射为核心支撑,持续撬动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落地,「招引 30 个、总投资 322 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都集聚在一个产业链条上」。
在海阳,长约 6 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起火箭制造、卫星产业、海上发射等组团,一个十分可观的生态搭建完成。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 小时内就能完成 「出厂即发射」 的全流程。
图片来源:东方航天港
这种生态优势显而易见。就像东方航天港集团方面透露,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 「物理相邻」 的设计,让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50% 以上。
很大程度上,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航天、九天行歌等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接连落子,也印证着这种产业链效率的吸引力。着眼 「十五五」,烟台也正全力打造 「国内最具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从 「发射引领」 到 「全链跃升」。
从海阳到烟台,从烟台到山东,山东以 「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 为路径,经过数年培育,逐步形成 「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 的完整产业生态。
山东在 《若干措施》 中提出,力争到 2027 年,具备年产 100 发运载火箭、150 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这也传递出 「非传统航天大省」 山东,在商业航天版图勇争上游的决心。18 条支持措施从强化航天基础设施、运载能力,到航天产业协同发展,再到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及要素保障,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全链升级的意图十分明显。
正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焉杰所言,山东已初步形成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 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而 《若干措施》 的落地,将让这份 「格局」 更具竞争力,让山东商业航天在国家战略中从 「参与者」 向 「引领者」 加速迈进。
再造引擎
不久前,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在海阳召开,烟台、济南、青岛、泰安四市依次登台 「推介」,这其中,作为山东 「最年轻」 的万亿城市,烟台承担着 「旗手」 角色。
10 月 10 日至 11 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烟台市调研并指导市委常委会会议,期间专程到位于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观看引力一号 (遥二) 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了解发射指控和保障情况。
林武在烟台强调,扛牢经济大市勇挑大梁使命担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烟台力量。
这是省级层面对于烟台新的期许,也是对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点题。
图片来源:摄图网 501638851
山东作为北方第一、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2024 年 GDP 达 9.86 万亿元,但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要打造 「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需要更大的向 「新」 动力。全省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全省产业发展中 「极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也正借助 《若干措施》 的落地,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不过客观而言,山东并非传统航天大省,其商业航天规模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想跻身商业航天强省绝非易事。
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 2600 亿元,广东也在冲刺明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突破 3000 亿元的目标,上海预计在 2027 年达到 1000 亿元左右,山东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如期完成 500 亿元产值目标是当务之急。
这绝非单打独斗能完成的任务,《若干措施》 明确提出,推动山东形成 「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 的产业格局——
支持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重点,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引领带动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鼓励济南、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以及卫星运营和太空计算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鼓励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上合示范区优势,建设商业航天服务 「一带一路」 倡议桥头堡。
与此同时,其他市结合产业特色优势开展协作配套。
眼下的山东,并非没有跃级的可能。山东商业航天的历史虽只有短短数年,但是济南、青岛和烟台 「三核」 制造业的积累已有数十年,有望被新的引擎唤醒。今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引发业内关注,填补山东空白。
就像海阳凭借海上发射差异化突围,济钢也以零部件制造精准切入卫星赛道,构筑起覆盖卫星总装制造、卫星核心部件、火箭动力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具备年产 100 颗 500 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像济钢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在 《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中分析,「黄渤海沿岸的区位优势为低成本海上发射提供了地理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积淀奠定了产业链协同基础,海洋经济与航天技术的跨界融合更催生了卫星遥感、海洋监测等特色应用场景。」
这些都是山东的 「特殊变量」。对于山东来说,商业航天的区域竞争开局顺利,但最终能否实现 「越级」,仍是一个重大考验。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