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佳来
小米 SU7 再次遇到严重事故,「车门为何打不开」 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事发现场视频截图
10 月 13 日,据 「成都公安」 通报,2025 年 10 月 13 日凌晨 3 时 18 分许,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1 岁当事人邓某某驾车与李某驾驶小型轿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此前有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涉及小米的严重交通事故,涉事汽车的车型为小米 SU7 Ultra。
有参与现场救援的目击者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事故车辆 「外车门是个电子锁,当时无法打开」,众多现场群众 「拳打脚踢」 试图打开车门,但未能成功,「后来等到消防车过来,使用切割机切开车窗,才把人救出来。」
「车门无法打开」,也再次引发外界对于隐藏式或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质疑。
为何车门无法打开
「遇到类似事故,车门无法打开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常见现象,并不局限于小米。」10 月 14 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安全专家向澎湃新闻记者分析。
「如果遭遇如此剧烈的撞击,大部分车辆可能都会出现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 该专家说,「传统燃油车也包括在内,此前已经有多次类似事故出现。」
不过,该专家认为,门把手可能依然是此次车门无法打开的核心原因,「SU7 车型在外门把手上没有机械解锁冗余设计,车内是用按钮的,断电后按钮无法实现电解锁,而 SU7 内部机械冗余门把手隐藏在车门内板里,车内人看不见,车外救援人员即便砸破窗玻璃也够不着。」

小米 SU7 Ultra
根据该专家的说法,如果汽车厂商要制造并生产符合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要求的门把手,成本要较现有普遍使用的门把手价格翻倍。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门把手普遍是电子门把手,当出现事故断电时,电子门把手便会失效,需要通过机械门把手开门。小米 SU7 门把手的外表看似是机械门把手,但实际是全电子把手,纯电动控制,一旦断电就无法工作。此时唯一能开门的,只有车门内侧的备用机械小把手,但前提是车主还有行动能力可以开门。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警方此前发布的通报尚未提供对涉事车辆的详细调查结论,因此上述说法为根据视频的初步判断,是否准确还等待后续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3 月,在安徽铜陵发生的小米 SU7 车祸导致 3 人遇难事故中,已经出现了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当时,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
朱西产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导致气囊点火,安全气囊控制单元 (SRS ECU) 会在气囊点火指令的同时发送解锁指令,解锁失败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在刮底碰撞或非结构性碰撞中,若气囊未点火,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没有生成解锁指令,导致车门保持锁定状态。
第二种原因是电路中断。在正面碰撞事故中,12V 蓄电池位于发动机舱,当发生严重碰撞后 70-80 毫秒内,可能发生电瓶线路断裂,此时即便气囊点火并发送解锁指令,但车门锁因失去供电,也无法执行解锁动作。
朱西产分析称,「根据现行标准,车门解锁不是硬性要求,因此即便碰撞事故后车门未解锁也无法追究车企产品责任。」
「门把手之殇」
据公开信息显示,SU7 Ultra 和 SU7 车型均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此前雷军曾在微博介绍。小米 SU7 半隐藏式门把手不同于早年纯机械结构 「上翻式半隐藏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就能开门。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主要是因为美观和能降低风阻,它的代表性车企是特斯拉,曾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十分风靡,相较全隐藏式门把手,半隐藏式门把手部分外露,支持直接机械拉动,但仍然存在电控失效、无法打开的风险。
隐藏式门把手、半隐藏式门把手曾经遭遇广泛舆论争议。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 2025 年两会期间承认设计不足,透露正在研发 「极端情况下更好开」 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
在 5 月 5 日的一场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对隐藏式门把手作出评价,直指隐藏式门把手 「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 「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他还表示,隐藏式门把手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保研 2024 年碰撞测试报告显示,配备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成功弹出概率仅 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 98%。
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风险毋庸置疑,上述专家向记者表示,「从结构上,SU7 Ultra 是半隐藏式门把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事故中已经看到了,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
「目前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都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但是现在很多普通民众对隐藏式门把手不熟悉,尽管有开关也不会使用,也会导致在极端的交通事故中无法起到救人目的。」 张翔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车企喜欢采用的全隐藏式门把手有望迎来监管新规。9 月 24 日,工信部官网发布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下称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 11 月 22 日,建议实施日期为 2027 年 1 月 1 日,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
《征求意见稿》 对于车门把手结构、手部操作空间等作出明确要求: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有效解决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识别不清、不利于救援等痛点问题。
针对车门外把手,《征求意见稿》 规范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规定针对汽车车门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新增了相关要求,从而提升救援的便利性。
规定中特别提到 「每个车门 (不包括尾门) 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也就是说,在车辆发生事故后,即便车门上锁,也应可以从外部打开车门开启救援。在安全要求方面,《征求意见稿》 依据行业内车辆安全控制逻辑,考虑事故过程中车内乘员的安全性及自主逃生的可操作性,制定了功能抑制时长要求:当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具备电释放功能的车门 (不包括尾门) 把手应保持至少 5 秒的功能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 主要针对新出货车辆,而 《征求意见稿》 正式实施前,已经交付并且使用的车辆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门把手。
另外,据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尽管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被禁用,但是汽车厂商仍然可以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并非所有的半隐藏式门把手都不符合 《征求意见稿》 要求。」
延伸阅读

(澎湃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